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及對我國農業的影響
佚名
隨著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深入發展 , 市場競爭也走向了國際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 國家要想謀得最大利益 , 就必須提高其國內各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 , 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 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加入 WTO 后 , 面對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 , 農業的發展更是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一、相關理論與實踐
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最早是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的。一些著名學者、研究機構、政府組織和企業分別從國際競爭力產生的基礎、評價方法和理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
1、關于國際競爭力理論的研究
國際上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理論主要包括結構學派、能力學派、資源學派及新競爭戰略管理理論。
結構學派的創立者和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 (Michael Porter) 教授。 他把產業組織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引入企業戰略管理中 , 形成了經典的結構一一行為
一一效果 (SCP) 模式 , 即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決定了企業的戰略和行為以及企業的績效和盈利能力。 20 世紀 80 年代至 90 年代 , 波特教授發表了其著名的競爭三部曲 : 《競爭戰略》、《競爭優勢》和《國家競爭優勢》。他在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產業環境下競爭對手分析的框架以及企業成功的三種基本競爭戰略 , 產 ( 企 ) 業競爭優勢的來源及決定因素 , 國家的競爭優勢的決定及其對產 ( 企 ) 業競爭力的支持作用 , 并構建了著名的菱形模型 ( 又稱 “鉆石模型”), 為企業競爭力分析提供了實踐方法。
波特教授認為 , 有五種力量驅動企業競爭 , 即供方侃價能力、需方侃價能力、現有競爭對手的威脅、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生產者的威脅 , 企業若想在競爭中取得成功必須圍繞三種基本戰略 , 即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目標集聚戰略來組織資源和進行生產。在進行產 ( 企 ) 業競爭力分析時 , 波特教授在《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價值鏈分析法和菱形模型分析法。
價值鏈分析法認為 ,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創造價值 , 通過對各個環節價值增值 , 縱向與橫向比較來確定各個環節本身的價值 , 以及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差異 , 而企業的競爭優勢就來源于企業與競爭對于在價值鏈上的差異。 波特教授的菱形模型從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出發來分析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各相關因素并解釋國際競爭力的來源、 以及國際競爭力形成的條件和不足。菱形模型的六要素包括市場條件、需求條件、相關和支持產業 ( 產業鏈 ) 、企業的組織結構與戰略、 政府、機會 , 除了“企業的組織結構與戰略”這一要素屬于企業內部條件 ( 競爭力研究的微觀基礎 ) 外 , 其他五個要素都是企業的外部環境因素 , 也可以看作是企業競爭力的宏觀決定條件 , 各個要素從不同方面對企業競爭力產生不同的影響并相互促進。
與波特從企業外部環境來研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同 ,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漢默爾 (Gary Hamel) 、普拉哈拉德 (C.K.Prahalad) 、斯多克 (George Stalk) 、伊萬斯 (Philip Evans) 等人從企業內部出發 , 認為競爭優勢的根源在于組織內部的特有能力 , 這種特有能力被稱為“核心競爭力”。漢默爾和普拉哈拉德 1990 年把核心能力定義為“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 , 特別是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整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把這種核心能力描述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個別的產品、知識、 技能和技術優勢。與此同時 , 斯多克和伊萬斯提出了“整體能力觀”理論 , 他們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并不是來源于企業經營中某方面個別的單個的優勢 , 而是來源于企業內部所有成員的集體知識與技能以及在企業運行中的相互合作和對各種個別優勢的有效整合。也就是說 , 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為代表的“核心能力觀”強調企業內部個別的關鍵優勢 , 而以斯多克和伊萬斯代表的“整體能力觀”則強調企業的整體優勢 , 但他們都認為企業的短期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價格和性能的差異性 , 企業長期競爭優勢的獲得主要靠企業的成本優勢和時間優勢 , 而產品或服務的差異性以及成本優勢和時間優勢都是通過企業內部的這種特有能力來實現的。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 , 資源學派的出現克服了結構學派和能力學派單獨從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進行片面性分析的缺陷 , 通過對企業所處的外部和內部環境進行綜合分析確定競爭力來源于企業的資源差異 , 即資源差異一一戰略差異一一競爭力差異一一不同績效。 1984 年 , 沃納菲爾特在《公司資源學說》一文中提出 , 同外部環境相比 , 公司內部資源對公司獲取并維持競爭優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內部的知識、技術、能力以及其他各種優勢資源的積累保持是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彼得瑞夫 (peteraf) 從競爭戰略的角度對資源理論進行了動態分析 , 他認為競爭戰略是隨著資源差異的變化而改變的 , 他列出了四種類型的競爭戰略 , 即資源異質性競爭戰略、事前控制戰略、不完全流動戰略和事后控制戰略 , 通過發展組織資源和戰略的不完全模仿能力和不完全替代能力來保持其長期競爭優勢。
上述三大流派對競爭力的研究都是從靜態的角度出發 , 即假設產( 企 ) 業處在一個相對穩定而非劇烈變化的環境中 , 對某一時點或某一時段內產 ( 企 ) 業內部擁有的資源與條件進行分析 , 從而尋找出競爭優勢的源泉。 20 世紀 90 年代后 , 隨著信息技術和科技變革的突飛猛進 , 許多學者認為產 ( 企 ) 業所處的環境由過去的相對穩定演化為充滿不確定性。因此 , 他們對競爭力展開了動態研究。 80 年代后期 , 艾特金森(altkinsin) 提出的柔性組織概念 , 提斯 (teece)1997 年提出的動態能力觀點以及布朗 (brown ,s.l) 與艾森哈特 (eisenhardt ,k.m.)1998 年提出的邊緣競爭戰略 , 都是這方面研究的代表。他們認為研究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找出這種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規律并進行預測 , 從而判斷出在不同時段內產 ( 企 ) 業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2、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方法與實踐
20 世紀 80 年代初 , 有兩個著名的國際組織開始就國際競爭力的評價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 , 并且每年都要提交包括世界工業化國家和主要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競爭力報告 , 這就是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國際研究機構“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和總部設在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wef 和 imd 都有各自成熟的國際競爭力評價理論、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 , 并且隨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地做出調整 , 因此其研究成果、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被許多國家廣泛采用。 wef 在 2000 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設計了四個反映國際競爭力的指數 : 即增長競爭力指數 (the growth competitiveness index) 、當前競爭力指數 (the current compet- itiveness index) 、經濟創造力指數 ( the economic creativity index) 和環境管制體制指數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regime index), 并分別對其進行排名 , 排名的依據 是對影響和決定國際競爭力的 8 類主要因素一一開放程度、政府、金融、技術、管理、基礎設施、勞動和法規制度一一進行定量分析 , 數據來源于有關機構的統計數據和問卷調查。為了使評價結果更客觀 , 在進行競爭力指數排名時 ,8 大要素內部的子要素均具有不同的權重 , 以下為 wef 國際競爭力評價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 簡稱 imd) 每年出版《世界競爭力年鑒》 來公布各個國家的競爭力排名。 imd 認為 , 國家間的競爭是處在特定環境下的產 ( 企 ) 業的競爭 , 因此 wcy 通過評價提升產 ( 企 ) 業的環境因素來評價國家的競爭力 , 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 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