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金融危機背景下廣東外向型中小型企業扶持分析
溫必坤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外向型中小型企業扶持政策
論文摘 要: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機背景下廣東省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原因以及相應的措施和建議。首先是針對金融危機,分析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其次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分析原因;最后再從原因入手,針對廣東省自身的情況,提出多渠道扶持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發展的相對應的建議。
中小型企業是當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中的舉足輕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化,我國中小企業增長迅速,在增加就業,拉動內需,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發揮著大企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廣東省中小企業占全省企業的絕大多數,既是物質財富主要創造者,又是社會就業的主渠道,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宏觀經濟環境、企業自身發展存在的不足等因素的影響,特別是2008年9月中旬以來的經濟危機的沖擊,企業的發展普遍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影響。扶持中小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發展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金融危機背景下廣東省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發展現狀及困境
隨著市場化進程的加快,中小企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廣東省也不例外。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中小企業的發展也受到了各方面的約束,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不足,而且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得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更加困難,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業艱難的過著“寒冬。”
(一)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的地位和現狀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所發布的報告指出,2009年廣東省中小企業企業戶數達到81.34萬個,居全國第二,比2003年剛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時增加了1.4倍。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6707.9億元,同比增長12.3%,比2003年的6118.62億元增加2.7倍,平均增長15.43%,年均增速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0.3個百分點,占全省GDP比重從38.6%上升到42.8%;私營企業平均注冊資本金從2003年的143萬元提高到192萬元。而中小企業中外向型企業是廣東省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其外貿進出口總額占全國三分之一, 2009年廣東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111.1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8%。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6.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589.56億美元,下降11.5%;進口2521.62億美元,下降9.7%。12月,全省外貿進出口688.20億美元,同比增長32.3%。其中:出口399.75億美元,增長23.5%;進口288.45億美元,增長46.7%。
在對外貿易方面,2009年廣東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111.18億美元,其中:出口3589.56億美元,進口2521.62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產品結構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占有相當的比重。外貿出口市場主要為港澳、美國、歐盟、日本、東盟五大傳統市場。外貿出口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來料加工、進料加工為主。外貿主體以外資企業為主力軍,非國有企業外貿所占比重達80%左右。
在利用外資方面,廣東仍為跨國公司看好的熱點區域,有近2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廣東投資。廣東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交通運輸倉儲郵政等行業。從利用外資來源地構成來看,居前五位的是香港、維爾京群島、日本、大洋洲薩摩亞和荷蘭,其次為臺灣、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從外資利用方式來看,“三資”企業仍占據主導地位。
在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方面,業務遍及世界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廣東優勢產業的不斷成長,TC、華為等大型企業加快推進國際化經營,目前廣東共在境外設立近2000家非金融類企業,投資區域遍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區、東南亞、非洲和南美等地。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廣東省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發展困境
雖然外向型中小企業在廣東的經濟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后,這些問題更加凸顯,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企業管理者素質不高,管理水平相對較低下
中小企業在成長初期對企業管理者的依賴性很大,然而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不夠發達,許多中小企業的管理者素質不高,往往是一些普通勞動者開辦企業,他們沒有學習過系統的管理知識,其管理水平停留在小作坊的階段。廠長、經理們普遍的素質不高和管理水平低下,導致了一系列的管理不到位,如資金運用不合理,營銷薄弱,生產效率低,產品價格偏高等。
2.資金短缺,融資困難,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外向型中小企業的設備更新、技術改造工作和提高信息化水平的工作刻不容緩。這些工作需要大筆資金,而其融資難又是一難題。因為中小型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資產較少、經營變數多、風險大、信用能力較低、資信度較差,以及社會上在所有制問題上對中小企業存在偏見,而資金是一種特殊的服務性商品,它在出租或委托經營中極易受到侵蝕,二沒辦法得到歸還和補償,成為所謂的“壞賬”,因此,資金的所有者或金融機構在資金融通上大部分都采取謹慎性原則,這樣便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景象。再加上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一般以短期資金為主,它們要求手續簡便,速度快,單筆貸款金額相對較小,但是貸款筆數比較多,頻率也相對較高的特點,因此相應的貸款成本就要比較高,這更進一步增加了中小型企業融資的難度。
3.設備落后、技術水平低下
珠三角地區開放比較早。但一直以勞動密集型畜產業為主,其中中小型企業由于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等原因,自我積累能力比較差,導致很多中小型企業的設備幾乎是建廠時的設備,更新能力很差。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企業生產工藝陳舊,產品檔次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產品更新換代不容易,市場份額有限,阻礙了中小型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技術不斷發展,革新的時代,中小企業急需大量的資金來更新自己的設備,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更進一步的,提高自己在市場的競爭力。但是資金融資困難無疑加重了企業更新設備的負擔。
4.缺乏獲得市場信息和先進技術的渠道和條件
目前,廣東中小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很大一個問題之一就是信息交流不暢,而很多外向型中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具有鮮明的季節性,或者在國際化分工中處于產業下游,因此它們中的一些企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發展停滯,甚至失去最重要的客戶。由于受到管理理念、經營條件、員工素質和資金緊張的限制,大多數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的信息建設滯后,無法及時獲得市場信息。
5.企業負擔過重
除了稅收以外,企業要負擔的各種費用繁多,加上基層工作人員的人為因素,企業的負擔還是很重的1。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鄉鎮企業承擔的收費項目高達五六十項,負擔占了企業收入挺大一部分。很多私人企業主也反映,現在的收費是“多、雜、亂、橫”,他們實在是受不了。中小企業資金本來就比較薄弱,盈利不高,如此眾多的費用也是制約其發展的一項因素。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廣東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發展影響因素
(一) 宏觀環境因素
外向型中小型企業外部環境,是指影響企業經營管理的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等外部環境因素。
一般經濟環境是企業最直接感受到的環境因素,從對企業的影響看,經濟環境對需求和對競爭的影響形成對企業的壓力。2008年的金融危機從美國蔓延開來,一直席卷了整個世界,而且愈演愈烈,給中國的外向型中小型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少數外資企業破產倒閉;勞動密集型的出口企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有的停產減產,有的甚至倒閉。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低迷,歐美國家的購買力下降,此時人民幣被迫升值,導致國際需求大幅度縮減,企業試圖轉向內銷,但是銷售渠道有限,而且內銷價格比較低,物流成本比較高,這樣利潤就很低。雖然我國采取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增加市場資金的流動性,幫助企業度過危機2。但是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資金安全,風險評估機制也更加嚴格,從而更傾向于貸給大型企業或國有企業,這無疑給融資困難的中小型企業潑了一盆冷水,甚至有的出現資金斷裂。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有些從事產品出口業務和“三來一補”業務的外向型中小企業,還可以利用手中的出口訂單向銀行抵押,以取得貸款。金融危機爆發使這些企業的出口訂單急劇減少,貸款抵押物變得更加匱乏,貸款更不容易。
(二) 外向型中小型企業自身因素
廣東省當前的外向型中小企業自身規模較小,自有資金不足,同時,普遍存在固定資產少、流動資產變化快、無形資產難以量化、廠房設備不足以作為貸款抵押物,而尋求擔保又有重重的困難。所以,相對較難取得抵押擔保貸款。再加上,企業自身管理制度滯后,自身的經營狀況較差,抗風險能力查,滾利不善,責任約束力弱,管理人員的行為不規范,財務管理水平低,資信不高,使得籌資有較大的信用風險。
三、廣東省從多渠道入手扶持外向型中小型企業發展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迅速。但是,在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依然碰到了許多阻礙其發展的因素。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國的經濟面臨著轉型,經濟結構在調整,特別是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的問題尤為凸顯。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動蕩的大環境下,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困難的現狀,以廣東省為例,從多方面入手,出臺更多有利的政策,強化政府的支持作用,建立有利于緩解中小企業發展困難的金融體系和法規體系,并且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推進。 (一)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素質,提高管理水平
中小企業要改善自己的管理制度,大力吸納高素質的高層管理人員,健全治理結構,改革現有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實行公司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的治理結構,嚴格區分企業的資產與所有者的個人財產。另外,中小型企業應該依法建立健全的會計核算體系,提供高信服度的會計信息,有效提高中小型企業的信用水平,增強銀行等資金供應者的信心。
(二)拓展融資渠道,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融資難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很多中小企業發展不好,都是由于融資困難造成的。因此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健全的政策框架,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是不容忽視的。溫總理也非常重視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在考慮廣東經濟時,講解了有關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措施和建議。
1、政府加大資金投入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省財政一次性新政扶持中小企業轉向資金20億元,其中包括一次性新增10億元,用于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政銀企業合作與貸款貼息,拉動了銀行貸款近400億元和社會投資135億元;注資10億元成立省級中小企業再擔保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再擔保 總額64億元。2009年起省財政又連續3年安排1.8億元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用于包括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技術改造、融資和擔保補助及服務體系建設等。
2、 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力度
對于國家已經出臺的金融支持政策,各金融機構要保證切實落實到實處。在總量和增量指標上,單列中小企業信貸指標,促使中小型外向型企業信貸頭發增速高于全部貸款速度。溫家寶總理在廣州講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時說到,各大銀行劃出一塊貸款來給中小企業,強化貸款手續,力爭中小企業貸款速度快于其他貸款;簡化貸款程序,降低貸款門檻,縮短審批時間,根據不同企業的特點和現狀,適當采取靈活的措施來解決問題。例如對有市場、效益、發展前景的企業應重點滿足其的企業流動資金需要;對成長性比較好、信用度高的企業,雖然暫時無法償還貸款,可以適當放寬還貸時間3。
3、商業銀行應用小額信貸技術的創新
商業銀行應該掌握補償大量小額貸款較高交易成本的貸款和定價戰略,采用與它們中小型客戶高風險形象相匹配的風險管理技巧。具體的包括:提供小額、非抵押的流動資金貸款、根據償付業績承諾更大金額和更長期限的貸款,以及許可開立安全、方便、提款靈活的小額儲蓄賬戶等。
4、 利用其他微型及中小型企業融資工具
中小型企業可以利用其他微型及中小型企業融資工具:擔保基金、保時代理、租賃和投資股權或風險資本等其他金融工具,拓寬自己的融資渠道,更好的進行融資。利用其他微型及中小型企業融資工具不僅拓寬了企業的融資渠道,更方便企業融資,而且有利于企業籌集更多的社會資金,增加自己的資產,更好的進行企業的發展。
(三)加強制度建設,加強技術培訓,加強企業創新
企業的制度創新主要包括:產權制度創新、組織結構創新和生產方式創新三種4。企業應該根據自己企業的特征,有區別的進行制度創新。此外,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是永恒的主題,技術創新是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5。應支持中小企業加快產業升級,支持技術信息、技術培訓、技術交流等公共服務平臺發展,配套完善中小企業產業升級服務體系。廣東省設立了省民營科技專項資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產業升級項目,支持中小企業開發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術產品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此外,廣東省還鼓勵和支持建設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地、技術創新中心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廣東省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扶持中小企業“高、新、特、優”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千百億”技術改造工程、“千百億”名牌培育工程和成長型中小企業項目
(四)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建立暢通的信息網
一個有效的法律體系應當鼓勵貸款人之間的信息共享,它要求經常審查銀行保密法,為共享正負兩方面信息提供激勵,取消獲取公共記錄信息方面的限制。法律體系必須平衡好信息共享的要求與保護隱私、保護消費者權益之間的關系。通過推廣會計準則;投資并推廣信用局和信用登記處;加強技術投資等方面,強化信息基礎設施,減少信息不對稱給中小型企業發展所帶來的損害。
(五)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力度,減少中小型企業負擔
廣東省政府的主管部門相繼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政扶持力度,發展規范的民間融資,活躍民間融資渠道。重點扶持中小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貸款貼息或補助,為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成績顯著的擔保機構可以適當給予獎勵,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政府通過搭建銀行企業平臺,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和保險機制;提供利息補貼,切實向中小型企業提供優惠性貸款; 切實落實國家稅費優惠政策,對于國家出臺的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廣東省通過制定高效快速簡便的操作方法,落實到企業,研究充分利用國家稅收政策出臺對特殊行業、特殊困難企業的扶持措施。◆
[1]張維迎,金融危機后的中國經濟,上海人民出版,2010.5.1
[2]李永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小房地產企業發展戰略研究,[學位論文] 2009
[3]郭晉榮,金融危機下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現代商業[期刊論文] 2009.2
[4]李寶英,金融危機對我國加工貿易的影響研究,[學位論文] 2009
[5]武力超,陳熙龍,金融危機下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的生存考驗與政策扶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期刊論文]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