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國際金融危機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
佚名
論文摘要: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創,引起了國際格局新的變化,也為我們提供了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極具時代性的視角。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視域中,理性認識馬克思主義經濟制度理論和危機周期理論,有助于更好的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質和根派橫向比較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可以更加清晰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縱向的審視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際馬克思主義力量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的動態,可以更加明晰馬克思主義并未被人遺忘,認識到它的解釋力和生命力。
論文關鍵詞:金融危機;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
發軔于美國次貸危機的國際金融危機經歷了在全球的蔓延和深化的蕩滌之勢后,似乎在漸行漸遠。在這個時間節點上,審視關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種種觀點,我們可以清晰的聽到“馬克思主義”所發出的聲音。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很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美國經濟模式已經跳出了經濟危機的輪回,擺脫了馬克思闡述的經濟危機周期理論的支配。但是國際金融危機以巨大的代價宣告了長期占據西方經濟學主流地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的失敗。痛定思痛之后,人們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備受冷落的馬克思主義。西方社會的人們在感受著“經濟寒冬”的同時,卻掀起了一股“馬克思主義熱”。《資本論》的銷量飆升,并在時隔40年之后重返德國大學課堂;從普通民眾到知名學者、商界大亨、國家政要乃至羅馬教皇都對馬克思主義不吝贊美之詞。這些現象表明國際金融危機與馬克思主義之問存在著必然的契合。國際金融危機中出現的“馬克思主義熱”向我們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對于經濟危機解釋力,同時也提供了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極具時代性的維度。在這一新的維度中,以科學的態度,清醒的分析、理性的認識當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境遇,并面對“馬克思主義熱”具有很強的必要性。
一、在理性分析中,清醒分析馬克思主義的解釋力和回應力
從操作層面來分析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技術操作性失誤和政策性弊端是必要的,但是更要從生產方式的矛盾和經濟周期的形成機制層面上來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深刻根源與實質。研究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質和根源,探索應對此次危機的科學方法,這就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辯證的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不是新的經濟現象,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之后就周期性的出現。只不過自上世紀經濟大蕭條之后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資本主發達國家采取了~系列生產關系改革的措施,使得經濟危機的形式有所變化,程度有所緩和而已。西方經濟學家常常按照流通領域中的事件出現的問題來確定危機的開始。他們放棄對國際金融危機基本經濟制度層面原因的研究,而是宣稱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生產領域沒有矛盾,是永恒的終極的社會形態。而從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理論看來,生產領域中的事件才是決定性的因素。馬克思指出:“危機的一般的、抽象的可能性,無非是危機最抽象的形式,沒有包含危機的內容,也沒有包含危機內容豐富的起因。”因為周期性重復的危機和資本主義在歷史發展中不可避免的消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周期性重復的生產過剩危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總爆發。戰后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待經濟加強宏觀調控使資本主義進入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種特殊形式,同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靠人為的措施刺激經濟增長,使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受到抑制而不能充分展開。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的導火索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它雖然發生在金融領域,根源卻在生產領域。在美國,由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作用,社會實際支付能力跟不上實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只不過在現代金融高度發達的條件下,其表現形式發證了變化,表現為不是生產出的住房賣不掉,而是購買了住房的窮人無法支付房款。因此,盡管從表面上看住房已經賣掉,但實際上還是生產領域的住房生產出現了過剩。由此看來,作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先兆的次貸危機不過是生產過剩的結果和危機的~種表現形式。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僅以其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理論,闡述了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基本經濟制度層面的原因,而且還用經濟周期的理論研究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周期性。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寫道,金融危機“就像彗星一樣有規律的反復出現,在我們這里現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發生一次”。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這樣論述:“這種周期的延續時問是十年或者是一年,但絕不應該把這個數字看做是同定不變的。相反,根據我們以上闡述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各個生產規律,必須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數字是可變的,而且周期的時問將逐漸縮短”。馬克思主義關_r經濟周期的理論告訴我們,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周期性爆發的內在因素引起的,盡管周期的長短和危機的程度因為各種原因和條件不斷有所變化。那種認為周期性的國際金融危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消失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雖然是他們所處時代的經濟危機發生的周期性,但是他們的理論對于此次金融危機仍然具有一般的適用性。掌握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造的分析工具,結合其他有關研究成果和當代時間不斷的創造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周期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觀察和處理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遇到的問題。
通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危機周期理論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于國際金融危機的解釋力和同應力。面對馬克思主義的這種解釋力和回應力以及“馬克思主義熱”很容易產生以僵化的思維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有學者就高唱馬克思主義的贊歌,甚至鼓吹馬克思主義面對金融危機是萬能的良藥,這種態度是要不得的。就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解釋不了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解釋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生產過剩,但是此次金融危機是表現為虛假的有效需求旺盛,是信用擴張的結果。但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對治理危機是人有用武之地的。暫且不論觀點正確與否,這種面對“馬克思主義熱”的“冷”思考是值得肯定的.
二、在橫向比較中,科學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在中國經濟經過一段高速增長之后出現周期性舊落并進入調整的階段,這就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蔓延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使“保增長”成為當時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各國普遍受到較大沖擊,但是中國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而且是最早開始恢復的國家,中國在危機中的表現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中國之所以受到沖擊較小,經驗很多,歸結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利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機遇,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轉變了經濟發展方式。二是長期以來,中國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在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本發展本國經濟、積極融入世界的同時保持了經濟的相對獨立性。但是從根本來看,中國化“危”為“機”的根本途徑是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精髓的同時反對教條式的理解馬克思主義,不斷的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在各個國家的傳播、發展和運用,須與這個國家的特征和面對的問題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還要與所處時代的時代性問題相結合。舍此,馬克思主義就難以成為牽引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發展的結晶,就是建國以來在長期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的、符合中國實際的、具有鮮明制度特色的社會發展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和基礎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題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發展市場經濟,實現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市場經濟的初步結合,走出一條政府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在計劃與市場的關系上,強調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政府的主導作用和有效利用市場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的關鍵所在。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功在一定意義上意味著中國走出了一條不同于新自由主義宣揚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
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西方政界和學界都不吝贊美之詞,對“中國模式”大加贊揚,國內不少人也是自我陶醉其中。但是應當清醒的認識到,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處于發展和完善中。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受到的外部政治壓力驟減,意識形態的挑戰也不如以前突出。但是經濟壓力上升,人民幣匯率改革、貿易保護和氣候問題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壓制中國的重要手段。在國內,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政府職能轉變,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所有制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社會保障、社會矛盾排解、環境保護、統籌兼顧發展等經濟社會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凸顯的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未來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巨大的壓力。這些問題能否妥善解決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未來走向,必須對此有這科學的高度重視并不斷加以解決。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面對著凸顯的問題,首先,要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到以人為本,為了實現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而努力。但是從目前來看,貫徹以人為本,還要付出巨大努力,探索具體的實現途徑。在追求經濟發展、改變落后的生產力狀況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發展,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只有發展才能增加社會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才能為滿足人民需要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在保持經濟總量增長的同時,要以人為本,不斷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縮小貧富差距;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走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發展道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次,要繼續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同時逐步找尋不同所有制之間合適的發展關系。中國應對危機的能力用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越性,國有企業改革經過改革,其優越性也明顯顯現出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非公有制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在國民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雖然在國際金融危機中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是這種沖擊為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提供了機遇。探索各種所有制經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中合適的發展關系,要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符合國際先進標準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從制度上不斷完善國有經濟的管理體制,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治理結構。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讓創造社會財富的力量充分涌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三、從縱向視野中,清晰的認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前景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當代資本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雖然西方主流經濟學界沒有改變對馬克思主義的敵視和回避態度,也很少運用馬克思主義來分析相關問題。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著作卻在西方國家出現了熱銷現象。西方國家的媒體也出現了一些正面評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章。西方的左翼經濟學家特別是各國共產黨,則在他們舉辦的各類研討會和控制的報刊、網站上發出了很多馬克思主義的聲音,使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出現了日益走出低潮的趨向。梳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聲音和觀點主要有以下內容: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被認為是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它的主要特征是全球性和全面性。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資本主義自身無法解決的矛盾的必然結果。當前危機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義經濟奉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危機直接宣告了新自由主義的破產。但是有觀點認為,面對嚴重的金融危機,斷定新自由主義已經破產還為時尚早,在資產階級國家權力和金融資本雙重力量的推動先,新自由主義已經深深的扎根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之中了,因此現在離新自由主義的終結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也有報告指出,戰后維持世界資本主義穩定的三大平衡部已經被打破:在經濟領域,近20年來日益加大的金融投機泡沫終結;在政治領域,美國一國獨大的調控全球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多極競爭格局正在形成;在社會領域,貧富差距擴大到十分嚴重的程度。這些預示著資本主義正在進入危機階段,面對這場危機應該爭取社會主義前景。另外在國際金融危機被背景下,拉美左翼力量勢頭不減,也削弱了資本主義的影響,擴大了社會主義的力量。
面對著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社會主義主義出現的種種向好現象,需要辯證地認識這種變化,辯證地看待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社會主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使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才是社會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大潮洶涌的今天,社會主義國家也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面臨著如何應對危機的問題,面對著如何繼承與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領導民眾參與社會主義實踐,使之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的問題。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雖然重創了資本主義,但是從總體上看,當今世界還沒有形成社會主義變更的主體力量,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會繼續存在下去,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共存的“一球兩制”現象短期內不會消失。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具有嚴密的邏輯力量和科學的預見性,對人們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作為一種現實的社會形態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這種發展變化是十分巨大的,它也必然根據時代的要求不斷的做出調整,以適應變化的時代語境。我們需要對資本主義的這些新變化做出新的分析,得出新的認識。資本主義的變化發展一方面強化了它的生命力,但是又給它帶來了更多的否定的因素。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調整雖然并不改變資本主義的基本制度,但是隨著這種調整的不斷推進,資本主義社會中長出了越來越多的社會主義因素。社會主義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發展,既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揚棄,同時印證了人來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必然。這個過程是資本不斷調整走向更高社會形態的過程,同時也是更加貼近馬克思恩格斯論證的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樂觀的預見社會主義運動的前景。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過程中,理論的發展和實現總是既有高潮也有低谷,目前馬克思主義理論實際上仍然處于比較低落的時期。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馬克思在國際上的動態表明,馬克思主義被沒有被遺忘,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不斷暴露,馬克思主義必能依靠自己對于現實的解釋力和理論的包容力以及對未來的預見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