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系研究
田濤
[摘要] 產業結構的進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又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源泉之一。本文從一定的產業結構中各產業消耗資源(主要是能源)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方面,來探討一定的產業結構對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影響。
[關鍵詞] 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調整戰略
2004年,面對經濟過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抑制了經濟過熱,整個宏觀調控雖有小驚,卻無大險;但令人深思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每次中國經濟增長稍微加速,不用多久就會因為資源瓶頸收緊、通貨膨脹壓力增加而不得不減速調整。這種情況已發生了多次,一再表明了過去那種依靠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所形成的產業結構不可能使經濟獲得持續高速增長,同時也表明產業結構的合理與否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本文從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和各個產業消耗資源對環境的影響方面,來探討產業結構變動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一、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的關系
能源的生產和消費與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能源支撐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能源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廢棄物,造成環境污染,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特別是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對全球環境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全球氣溫升高、海平面上升等。在我國,伴隨著經濟的增長,能源的生產和消費增長很快,這種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在給貨物運輸體系帶來較大負擔的同時,更為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三次產業對能源的消費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第二產業不僅在總量上是最大的能源消費者,而且單位產值的能耗量遠遠高出其他產業。工業內部各部門的單位產值能源消費水平也各不相同,其中化工、石油加工業等為能源密集型行業,皮革毛皮及其制造業、印刷業、機械、電氣及電子制造業為低能耗的行業。因此,為了減輕經濟發展對能源的依賴,必須調整產業結構的技術構成,促使產業結構升級。
二、產業結構與環境質量關系
產業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三廢”(即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對環境的污染。從廢氣的排放行業來看,主要是工業各行業的排放,其中包括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供應業、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行業;廢水主要分為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而廢水污染尤以工業廢水污染最為嚴重。工業廢水排放量占較大份額的行業分別為:化學工業、黑色金屬冶煉與壓延加工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食品、飲料、煙草制造業、礦業、電氣電子設備制造業。化學工業所排放的廢水中,有害物質高居榜首。固體廢物的污染主要來自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主要集中在礦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電氣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因此,要改善環境污染狀況,緩解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從短期看,必須嚴格控制“三廢”的達標排放,從長期看,則必須逐步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原有的投入產出方式。因為產業結構的調整,造成了資源的結構性消費,而資源的使用必然會導致環境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的發展前景。以湖北省為例,湖北經濟快速發展產生的環境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它不僅引起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下降,而且開始制約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湖北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以工業廢水為主的江河水源污染,以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為主的大氣及酸雨污染,以及工業廢棄物排放的污染,即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的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因而緩解環境壓力的途徑主要是控制和減少經濟活動中各產業部門的“三廢”的排放量。
1.廢水的排放。廢水主要分為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而廢水污染以工業廢水污染最為嚴重。工業廢水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有機物、如汞、鎘、六價鎘、鉛等。它們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的破壞性遠遠大于生活廢水,因此,嚴格控制工業廢水的排放是最根本的做法。湖北省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在1990年為259699萬噸,到1995年上升到300598萬噸,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但是,從1996年開始,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開始有所下降。1999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33461萬噸,低于1990年的排放量。盡管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并且污水處理率2003年已經達到83.78%,但是工業廢水的排放達標率僅為59.82%,仍然有40.18%的廢水處理不合格,其有機污染程度和毒性對江河水質的污染相當嚴重。
2.廢氣的排放。廢氣主要來源于燃料燃燒過程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的廢氣的排放。湖北1990年的工業廢氣排放量為3419億立方米,1999年上升到5566億立方米。1985年~1999年期間,湖北廢氣排放量平均以每年10.9%的速度遞增,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排放的廢氣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1990年為55.6萬噸,2005年為53.06萬噸;工業煙塵排放量1990年為47.2萬噸,2005年下降到29.34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1990年為31.0萬噸,2005年上升到35.6萬噸。工業廢氣排放量的逐年增加與湖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密切相關。“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必然導致高污染。
3.固體廢物的排放。固體廢物的污染主要來自于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湖北固體廢物年生產量較高,2002年為2976.7萬噸,由于回收、綜合利用和綜合整治的效果較好,固體廢物的排放量到2005年已經下降到9.49萬噸。從統計數據上看,工業固體廢物的排放主要集中于采掘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等。減少礦物的使用是減少工業固體廢氣物排放的重要因素。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工業部門使用礦物燃料的部門產生的三大廢物的排放是產生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這些部門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行業,因此,一定的產業結構及不同行業的特定的技術水平決定了環境污染的程度,要想改變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狀況,緩解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壓力,從短期來看,必須嚴格控制“三廢”的排放,從長遠來說,則必須逐步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原有的投入產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