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的戰略意義
趙春華 陳靜
[摘 要] 隨著中國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中國體育經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中國體育經濟從無到有,目前己經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市場規模。然而,究竟在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下,體育經濟該如何定位,如何發展,以及管理制度如何改革目前存在許多爭論和模糊之處。以往宏觀部門對中國體育事業關注的焦點還很少涉及體育的經濟影響。因此。 [關鍵詞] 體育經濟 市場經濟 我國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產業的領域不斷拓展,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產業的質量也有所改善,產業的效益也明顯增高。體育產業的整體規模和其他產業相比較雖然不是很大,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己經構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產業門類。1995年6月,國家體育總局制定了1995年~2010年的體育產業發展綱要,綱要指出體育產業發展的目標是用15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建成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現代體育運動規律,門類齊全,結構合理,規范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 有學者預言,全球化將成為未來50年世界經濟的主題,隨著現代交通、通訊技術的高度發展和經濟、科技、文化等交流的擴大,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完全孤立于國際社會之外而長期生存發展,今后一個民族最大的光榮是在全球化的價值中增大自己的份額。各國向國際社會開放并主動融合,已成為新世紀的重要特征。體育產業的全球競爭對每個國家的政府部門在運作成本、能力、效率等方面都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的要求,帶來大量外生性課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全球化帶來國家之間的激烈競爭,同時,全球化在本世紀末所造成的國際社會互動和機會,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在國際資本對本國體育市場的強烈沖擊之下,在國外規范的市場操作和高水平的經營管理的競爭之下,發展中國家的體育產業,要迎接全球化和全球競爭的挑戰,必須盡快實現低成本、強能力的目標,增強本國體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一、體育產業的刺激和拉動內需作用 體育產業是刺激和拉動內需的經濟部門。在過剩經濟時代,國家經濟發展必須實行刺激消費、鼓勵消費,開拓新的消費熱點來擴大內需,以消費拉動國民經濟增長,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決策。據有關資料報道,在過去的加年中,居民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一直在60%左右,居民消費每增加1%,可帶動GDP增長約0.5%。而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領域正面臨著內需不足,增長乏力的狀況。體育消費市場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在現代社會,人們對于消遣娛樂的認識發生了許多變化。在工業發達國家產生了有關游戲、娛樂、運動、消遣的理論,終于成為了一種公認的社會文化活動,也形成了一個收入甚豐的體育文化市場。體育產業在幾個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迅速發展,為休閑娛樂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設備和器材。在美國,聯邦政府、州,以及私人均投資修建了室外設備,使競技體育、野營活動、水上活動、冰雪活動的開展條件大大改善。如以往不開展滑雪運動的日本,也大量地修建了高山雪場,現在平均每15個日本人就有一人參加滑雪運動,從而帶來了很高的產值,1987年美國體育產業總值為587億美元,1988年為63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1993年則超過了700億美元。體育產業向社會提供健康消費。在一個進入小康而逐漸富裕起來的社會,人們的健康價值觀念急劇變化,關于健康的消費就會迅速增加。而且隨著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居民疾病譜、死亡譜的變更,社會健康費用增加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