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產業集群的高校產學研戰略聯盟研究
陳國華 江惠民
【摘要】全球金融危機下,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應對危機的有效手段之一。伴隨著國內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高校人才的大規模培養,以及實現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實施,如何建立和怎樣培植產學研戰略聯盟成為研究的焦點。本文分析高校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產業集群的視角,提出了高校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的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產業集群 產學研 戰略聯盟 產業集群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現象,它是指在特定的業務領域內,具有競爭或合作關系,地理上相對集中的相關產業的企業,以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的上下游關系或平行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地區性分工協作群體網絡。戰略聯盟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實體,為實現各自的戰略目標,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在特定時期和范圍內,以協議形式締結的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松散型組織。20世紀50年代,斯坦福大學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出現“特曼式大學”,這是現代產學研戰略聯盟的標志。產學研戰略聯盟是由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基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業務關聯、利益分攤而構成的致力于實現基礎研究、開發研究、應用研究緊密銜接的合作組織。從產業集群的需要出發,構建產學研戰略聯盟對于推動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活力、保證和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和辦學特色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當前,推進產學研戰略聯盟已經成為中國實踐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選擇,同時亦是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改變現狀的內在迫切要求。隨著全球科技、經濟、社會一體化浪潮的興起,基于產業集群的企業、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相互聯合而形成的戰略聯盟正逐漸成為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的創新方式。 一、產學研戰略聯盟的相關研究綜述 1912年,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產學研合作過程其實就是創新過程,或者說就是生產要素進行重新組合的過程。隨著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英國蘇塞克斯大學弗里曼教授于1987年在《技術和經濟運行:來自日本的經驗》一書中進一步深化了對產學研合作和形成產學研戰略聯盟的本質特征的認識,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這一概念,強調創新不僅是產學研三方合作的行為,更是一種國家行為。美國管理學家林奇提出了企業成長有三種基本戰略方式:內部擴張、外部并購和戰略聯盟。眾多研究表明,產學研聯盟形成的動因主要來自市場需求、市場競爭、政策激勵和科技發展,合作各方都有著特定的合作動因,這些動因會因合作的主體、所在行業和合作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產學研合作模式方面,眾多研究分析了產學研發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發展前景,并就我國目前面臨的經濟轉型期的產學研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觀念、模式等諸方面的建議與設想。在產學研戰略聯盟方面國內也已出現了一些相關研究,但數量相對有限。如季國強“關于構建產學研戰略聯盟互動機制的若干思考”,陳培樗、屠梅曾“產學研技術聯盟合作創新機制研究”,分析了目前推進產學研戰略聯盟工作的特點、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及創新機制,從體制與機制的角度提出了有效運行的機制與運行模式。王天敏“發展產學研戰略聯盟的企業對策研究”,描述了產學研戰略聯盟的基本特征和一些優勢,從企業的角度建議應調整好內部結構和制定針對性的策略,以積極的心態融入產學研戰略聯盟中,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李燕燕在《上海促進產學研戰略聯盟的思考》一文中,描述了上海產學研戰略聯盟的現狀及瓶頸,從區域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形成有效的產學研戰略聯盟的建議。欒英繼在《試論高新區產學研戰略聯盟的構建》一文中,分析了高新區戰略聯盟的特征及意義,從政府角度提出了一定的對策建議??偟膩碚f,目前國內的產學研戰略聯盟研究主要涉及戰略聯盟合作方式、產學研戰略聯盟的現有發展狀況及對策研究,并未從產業集群這一層面研究產學研戰略聯盟,可以說基于產業集群視角的產學研戰略聯盟研究在國內尚處在初步階段,需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產業集群對高校實施產學研戰略聯盟的意義 產業集群延伸了產業經濟學中“外部經濟”的概念,提供了衡量特定區域競爭力的框架,因而成為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和制定相應政策的新工具。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產學研”之間的彼此互動關系日益得到重視,產學研戰略聯盟愈來愈多地成為地方創新發展模式的戰略選擇,發展產業集群對高校實施產學研戰略聯盟的意義主要表現如下。 首先,產業集群有助于整合產學研戰略聯盟技術資源,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在科技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加快自主創新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針對我國大多數工業企業在重大科技創新方面都面臨著科技資源不足的問題,從產業集群角度,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可以有效地利用集群內產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加快我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步伐。 其次,產業集群有利于構建產學研戰略聯盟網絡資源,形成結構競爭力。集群內企業、高校和研究院所利用產業系統構建起來的關系網絡,在競爭、合作、協作中提高個體的競爭力,使得企業在直接利用自身占有資源的同時可以間接利用更多非自有資源,對單個企業而言擴大了企業的資源邊界。此外,集群內企業還可利用集群內較長久的關系基礎建立起快速反應的機制,擴大企業的效率邊界。 最后,產業集群有利于集聚產學研戰略聯盟人才資源,優化人才環境。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帶來人才集聚,集群環境以人為本、符合人才成長規律,使人才更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才能。目前,我國企業自主創新主體還不成熟,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優勢,通過產學研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已成為提高我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選擇。 三、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的動力不足 由于聯盟各方均有著不同的利益追求,缺乏對其不同利益的切實整合,無論是企業、科研院所還是高校,對于加強產學研合作乃至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的動力不足。一方面,企業習慣于采用低水平的追隨戰略,長期停留在以市場換技術的低水平發展階段,自主研發和創新的愿望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則偏向于追求研究的學術價值,而缺乏服務社會的現實關注,久而久之,高校、科研院所面向社會經濟發展主戰場的研究動力和能力同樣匱乏。 2、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仍然存在壁壘 由于管理體制的分割,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還存在領域壁壘。目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大多是項目合作的方式,存在短期化、臨時性的特點,未能真正實現各方人員的相互流動與交流,更未能在各方之間建立一種長期、穩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體。尚未從體制上真正破除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壁壘,合作還停留在相對較低的層次,真正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建立尚待時日。 3、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雖然政府花了大力氣在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牽線搭橋,也投入了不少經費,但實際收效并不如人意。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對于自身在產學研合作中的地位與作用認識不夠,對于產學研合作發展也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政府職能存在錯位與失位現象,該抓的不到位,不該抓的又干預過多,現實促使我們必須認真反思政府導引和橋梁作用的發揮是否真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