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打天下:中小企業的產業簇群戰略
侯惪夫
因此,當人們認識到這個經濟規律之后,產業簇群就從自發產生的現象,演變為一種主動的戰略方式,除了政府的必要參與,企業應當有意識、有目標地積極融入產業簇群的發展中,依靠產業簇群具有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
一、五力的挑戰
競爭大師邁克爾·波特最早指出,一個產業的競爭規則及獲利潛力,主要是由五股基本的競爭力綜合作用所決定的。(見下圖一)
這個產業分析模型既簡單又符合市場實際。比如:由于鋼鐵業不集中,面對主導鐵礦石業的巴西CVRD等大公司,談判實力不強,導致今年鐵礦石價格上漲71.5%,鋼材被迫大幅漲價;國內冰箱、空調、熱水器等家電產品隨之也不得不提價,因為家電業競爭激烈,家電產品利潤率已不高;相反,鋼材成本占產品構成比例更大的汽車業的反應就比較平淡,因其競爭尚不充分,利潤空間較大。
可見,相關產業的競爭狀況是密切相連的,一個產業的競爭力會傳遞到其它產業而發生作用。這要求企業須從五力關聯的更廣闊的產業角度來思考戰略問題:
1. 上游產業即供應商的實力直接影響企業的利潤。如果企業能游走于多家競爭激烈的供應商之間,就能改善自身的處境。
2. 向誰銷售(有什么樣的客戶),也是重要的戰略決定。因為需求的性質比企業規模的影響力還要大。如格力撤出國美,是意識到國美的需求與其整體銷售體系的運轉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中小企業實力不足,渠道策略更要有戰略取舍。
3. 不要輕視新進入者的威脅。因為新公司常??赡軙碇卮蟮膭撔?。
4. 替代品則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威脅。如手機普及之后,呼機市場就瓦解了。
5. 業內的競爭行為刺激最為強烈。優秀的對手造就優秀的企業,激烈的同行競爭會迫使企業持續改善。而任何企業一旦停止改善與創新,終將被競爭者取代。
這五力的挑戰是動態變化的,如果沒有整體、全面的應對之道,企業就很難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往往顧此失彼,競爭力的基礎就不穩固,必將在不停的戰略轉換中失足。企業生存之任重道艱,多是由此,一般跨國公司的平均壽命也不過為10~12年。
對中小企業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依靠產業簇群,成為產業生態圈中的重要成員,那么就有了強大的、休戚與共的聯盟,由單體智慧變成群體智慧,無疑各種成本和風險都大為減小,不僅競爭力會更持久,并能維持相對較行業平均水平為高的利潤。
二、什么是產業簇群?
所謂產業簇群,又叫產業集群、產業集聚(經濟學家鐘朋榮又把它叫做“小狗經濟”,意指一群小狗合作,可以吃掉一匹馬),它是指相關產業形成地理上的集中性,包括上下游產業的制造商,互補性產品的制造商,專業化基礎設施的供應商,以及相關機構(政府、大學、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
單一產業不能貼上產業簇群的標簽。因為產業簇群包括了各個層次的產業鏈和相關產業,充分顯示了彼此之間既競爭又合作、協調互動的關系與機會。而僅從狹隘的單一產業角度考慮,往往會誤解、扭曲競爭的本質,不能充分發揮生產力效率。
如浙江海寧的皮革產業簇群,有皮鞋、皮衣、皮包、皮帶等各同形態的皮革制品,皮革加工設備和制革機械,與皮革制品相關的設計部門,及鑄模與模型等多個產業。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經銷商來此集中采購,需求量大,相關產業都有規模效益,年產值達130多億元。
產業簇群說明企業的許多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的外部近鄰,如激烈密集的貼身肉搏,供應鏈的專業化分工,茍刻的本地客戶,專業人才與有經驗的員工隊伍,流暢迅速的信息和知識擴散,以及方便的溝通、快捷的服務,等等,都集中在一個區域里相互強化,為企業帶來效率,加快改善與創新的速度,造成其它地點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而位于其它孤立的地點單打獨斗,就沒有這種環境品質,遠距離的劣勢就會日益放大,最終難以望其項背。
因此,也就毫不奇怪,產業簇群已成為當今最有力的競爭形式和經濟發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將主導未來全球化下的競爭趨勢。在當今所有進步的經濟體中,都可明顯地看到存在著產業簇群,如德國的高級轎車、日本的半導體、意大利的制鞋業和瓷磚、美國的電影業和“硅谷”的電腦公司。我國珠三角和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得益于產業簇群的興起,如廣東佛山的陶瓷、順德古鎮的燈飾、虎門的服裝,浙江嵊州的領帶、橋頭的紐扣、臺州的摩托車及溫州的皮鞋、打火機和低壓電器的小型群落等。
波特總結認為,產業簇群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地理上的集中強化了“鉆石體系”(見下頁圖二)的相互作用,使一個產業的競爭力帶動另一個產業的競爭力,從而彼此強化。其中個別企業很難長期領先,但整體上許多企業比其它地點上的公司進步更快。
三、融入三步曲
生產力和創新是競爭力的最終來源。產業簇群恰恰在這兩方面使特定區域比其它地點具有難可匹敵的優越性。因此,中小企業應當選擇主動融入產業簇群,爭取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分子。中國傳統生意經講究“扎堆”、“成行成市”、“不是冤家不聚頭”,就是頗有此種意味的一種樸素的、經驗性的戰略直覺。
今天的競爭更強調自覺性、能動性。企業首先要明白的是,作為一種普遍的經濟規律,各行各業都可以形成產業簇群,并不限于制造業和高科技產業。
事實上有些傳統產業自古就在某些區域呈現出簇群效應,如宣紙、荔浦芋、金華火腿、重慶火鍋、瀏陽花炮、南非蜜橘等。即使是偏遠地區,也可以發展特色(如旅游)產業簇群來改善經濟條件。如果產業簇群能在全國各地星羅棋布,就能大大改善目前我國東西部發展失衡的經濟結構,從目前的集中式經濟轉換成像發達國家那樣的分散式經濟。
實際的戰略行動,第一步是要選擇有一定當地基礎或萌芽的產業簇群積極切入。
產業簇群的本質是分解價值鏈深化分工,使各個環節都更加專業化。因此企業應瞄準定位。據說昆山市副市長曾拆開筆記本電腦對照零部件來有針對性地招商,促使昆山IT產業鏈環環相扣,彼此依存。其實,產業簇群本身就代表了商機,不僅當地的進入障礙比其它地方低,在此落腳,系統運作的總成本也較低,并為創新帶來很大動力和便利,所需投入少,退出障礙也低。而且產業簇群具有連鎖效應,一旦啟動,鉆石體系的自我強化,就會促使它朝深度與廣度兩個方面成長。
切入的方式,可以選擇在此創業設立新企業,也可以先成立分公司,待時機成熟再上升為區域或全國總部,甚至將整個公司從外地遷移進來。
第二步,就要發揮企業家精神,采用多種方式促進產業簇群發展、升級。
比如組織協會、行業公會、展覽與代表團、合作研究機構等各種民間組織(并不限于同一產業的成員),建立廣泛而密集的網絡關系,促進成員之間的反復互動和信任感,加強相互認同和社區意識,知道許多成員并非直接的競爭對手,以改善簇群的內部狀態。
信息是生產力的一部分。通過建立成員間的對話機制(包括政府與科研、學術機構),鼓勵溝通,大家共同找出簇群的發展障礙、限制與機會,共同探討對策,可使愈來愈多的企業和機構承認產業簇群的重要性,鞏固相互依賴的感覺。而簇群成員對建立關系具有高度的信心和關心,是成功的產業簇群所具有的很重要的特質。
同時,還應使成員樹立永續經營的信念,因為產業簇群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尤應嚴格自律,打擊假冒偽劣,以保擴區域品牌形象,避免出現像“山西假酒案”那樣的株連效應,損害整個簇群的利益。
需要指出,這些活動由民間部門領軍,比由政府主導更能促進產業簇群發展。
第三步,就是要積極向外擴張,開拓新市場。波特指出:任何企圖維持產業簇群成員只在本地活動,以確保競爭優勢的做法都是錯誤的,最后還會造成反效果。
四、合縱連橫闖世界
對外導向的產業簇群是導引地區經濟長期成長和繁榮的主要來源。更重要的是,只有參與更大范圍的競爭,才能打開更多的機會,刺激更多的想法,保持產業簇群能夠不斷創新升級,朝良性方向前進。如溫州企業即大舉突破溫州地域限制,將企業的營銷部門移向上海,其產業不僅在原溫州地區沒有下降,反而使當地的加工業發展更加迅速。
顯然,加入全球競爭會讓產業簇群的競爭力得到最大錘煉,進步更快,而且可以避免因國內需求停滯導致的衰退。因此,產業簇群的成員應當目光遠大,勇于開拓國際市場。
目前我國的產業簇群雖然也大量出口產品,并且使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但是大多數產業簇群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僅需要進一步深化專業分工,加強技術創新研究,還需要創立自己的品牌,創建自主的國外銷售渠道等,以擺脫靠OEM加工外貿、基于低成本的低層次競爭方式,成為真正世界級的產業集中地。
產業簇群開拓國際市場的最佳方略實際仍然是構建新的產業簇群,即以國內簇群作為母國基地,將國內形成的網絡關系移植到新的地點。
一種方式是縱向合作,即支援性產業隨著龍頭企業的腳步共舞。如日本三大汽車廠商豐田、日產、本田均落戶珠三角,其日本國內成百上千家配套企業尾隨而至,紛紛在此投資建廠,一個日系汽車產業簇群圍繞著核心企業迅速形成。
另一種方式則偏重于橫向合作,適合中小企業集體出擊。這方面福建晉江的鞋業產業簇群已開始做出積極的探索。如2002年安踏、寰球、愛樂、別克、恒強等聯合進駐匈牙利最大的物流中心“亞洲中心”,創建了“中國鞋都晉江街”;2004年晉江又籌劃在美國洛杉磯建立“晉江產品分銷中心”。
但是,大多數時候由于尚缺乏對產業簇群的共同的清晰認識,這種協作還進行得很不夠,行業公會的應有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導致企業之間仍多競爭少合作,往往陷入相互殺價的惡性競爭,不僅影響利潤,還容易引起其它國家激烈的反傾銷,反而不利于簇群的發展。
另一方面,參與全球競爭,更需要簇群的品牌化。除了打造地域整體品牌形象之外,企業品牌更能切合消費市場需求,獲得更高附加值,因此簇群應學會逐步從價值鏈的低端往上走,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創立高端品牌、中端品牌和低端品牌等,以清晰的、區隔分明的定位使產品擺脫同質化,用品牌群的力量構筑簇群競爭力的立體防御之盾,同時這又是團隊作戰進攻新市場、獲得最大份額的銳利武器。
如此,不僅中國制造業的潛力,必將隨著產業簇群的不斷升級,得到更大的釋放,更多產業也都能蓬勃發展,深度參與到世界經濟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