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兒童川崎病臨床合理用藥及不良反應分析
尹麗芬
【摘要】 目的:結合臨床了解兒童川崎病(KD)用藥情況,探討合理用藥方案。方法:通過計算機隨機抽取2005~2006年98例兒科KD病歷資料,對臨床用藥和藥物不良反應等情況進行分類統計。結果:KD患兒使用阿司匹林93例(94.90%);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71例(72.45%)及采取控制感染等綜合治療,有效率97.96%,藥物不良反應為7.14 %。結論:我院根據KD患兒臨床情況而采取的用藥方案,能達到高效、安全、經濟的效果。
【關鍵詞】 川崎病;兒科;合理用藥
Survey on appropriate clinic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and analysi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bstract] Object:To know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e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Kawasaki disease (KD) and search for rational usage of the medicine. Method: 98 pediatric cases of KD (2005~2006) were picked up with the computer randomly and a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medicine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conducted. Results: 93 cases (94.90%) of KD sufferers used ASA; 71 cases (72.45%) used IVIG with combined treatment to control infection, which turned out to have an effective rate of 97.96% and 7.14%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onclusions: A highly effective, safe and economical result was reached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s clinic practice, which was decided on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the KD sufferers.
[Key words]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ic; Appropriate use of drugs
川崎病(KD)又稱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MCLS),此病好發于5歲以下的兒童,為兒科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由于川崎病已經成為患兒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引起兒科臨床的重視,因此藥物的正確選用和合理應用愈加顯得重要。為了解小兒KD臨床用藥情況,包括治療方案及藥物不良反應等,擬從合理用藥角度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論證,選出合理治療方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通過計算機檢索取得我院2005~2006年兩年經臨床診斷為KD住院患兒98份病史并記錄以下項目:(1)姓名、出生年月、性別、住院號、出(入)院時間,主要癥狀、體征、是否有冠狀動脈損害情況、病史、診斷、實驗室檢測數據及報告、藥敏等情況;(2)用藥情況,包括藥品名稱、生產單位、用藥時間、用法、劑量、療程、用藥中改變方案目的,聯合用藥情況及發生ADR的相關因素等、藥物過敏史或家屬過敏史、發生ADRs后治療情況及療效和療程等。
1.2 方法
病例納入標準:入院后經兒科臨床醫生根據《小兒內科學》[1]典型的KD標準確定為KD的患兒,通過計算機檢索所查閱的住院患兒病史(包括復發病例7例)。如6項指標不在同時間點出現,就根據動態觀察而定,若發熱≥5 d,主要臨床癥狀表現不足5項,但超聲心動圖或血管造影發現有冠狀動脈病變(CAL)臨床診斷肯定為KD的病例,剔除資料不全、證據不足的病例,而且入院后經兒科臨床醫生會診為KD的病例共98例,因此本文不包含可疑病例。
1.3 藥物應用情況
包括治療KD患兒藥物選用的指征,了解合理用藥治療方案及臨床需要改變治療方案的可靠性,藥物的配伍禁忌、小兒個體差異及藥物的安全性,KD患兒經過治療后的愈后隨訪情況等。
1.4 藥物不良反應情況的調查
以每份病例的住院用藥詳細醫囑單和醫生每天兩次詳細查房記錄確診為藥物不良反應的病例,調查患兒藥物不良反應癥狀、相關誘發因素及對相應藥物不良反應所采取的治療措施及療效等。
2 結果
2.1 患兒情況
被確定為KD的患兒98例,男60例,女38例,男女比例為1.63∶1。其中有KD復發患兒7例(7.14%)。復發間隔時間為3個月到2年。年齡1月~11歲,平均年齡為2.70歲,發病年齡主要在3歲以下為77.5%,1歲以下為33.67%;住院天數3~ 24 d,平均住院9.4 d;臨床實驗室檢查發現KD患兒檢驗結果異常,包括血小板(PLT)計數增高76例(77.55%)、血沉(ESR)增快75例(76.53%)、C反應蛋白(CRP)增高25例(25.51%)、中性粒細胞異常等;小兒KD主要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見表1。治療愈后情況:好轉93例(94.89%),治愈3例(3.06%),病情未愈自動要求離院2例(2.04%)。表1 KD患兒臨床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
2.2 KD患兒用藥情況
KD患兒主要使用以阿司匹林(ASA)為93例(94.90%)和靜脈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為71例(72.45%)為主,其它為頭孢類抗生素86例(87.76%),糖皮質激素(GCs)為15例(15.31%),藥物的有效率為97.96%,結果見表2。調查中沒有發現藥物濫用和不合理用藥現象。
2.3 不良反應觀察
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為7例(7.14%),應用抗生素發生不良反應為5例( 其中頭孢類抗生素2例,青霉素2例,阿奇霉素1例),中藥注射劑(炎琥寧)1例,中草藥1例,大多數為藥物性皮疹。
表2 KD患兒臨床用藥
藥物名稱病例數(例)構成比(%)阿司匹林9394.90靜脈丙種球蛋白7172.45頭孢唑林2727.55頭孢噻肟2424.49雙嘧達莫1818.38皮質激素類1515.31頭孢曲松1414.29克林霉素1414.29阿奇霉素1313.27果糖二磷酸1313.27頭孢呋辛1111.22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99.18還原型谷胱甘肽88.16頭孢拉定66.12門冬氨酸鉀鎂55.10青霉素55.10頭孢克洛44.08輔酶A44.08三磷腺苷44.08
3 討論
KD是小兒時期的一種急性發熱性血管炎,其臨床特點為發熱、皮疹、皮膚及粘膜損傷和淋巴結腫大。大多數患兒實驗室指標異常,如PLT計數增高、ESR增快、CRP增高、中性粒細胞異常等。由于KD患兒潛在的危險的是CAL,冠狀動脈狹窄、栓塞等,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近年來受到臨床醫學的廣泛關注。有文獻報道20%~25%未經治療的患兒發生冠狀動脈瘤(CAA)或擴張[2] ,本調查資料顯示患兒CAL的發生率為28.57%,提示CAL的發生率似有上升的趨勢。另外KD患兒發病年齡主要在3歲以下為77.5 %,1歲以下為33.67%,提示年齡越小,越應引起臨床的高度重視
ASA具有抗炎、退熱、鎮痛、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作用機制為抑制凝血酶原在肝內的形成和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并防止血管內的血栓形成。KD急性期治療應控制全身非特異性血管炎,防止CAA形成和血栓性阻塞,因此ASA為首選藥物。另外,近十年來,國外已廣泛使用IVIG治療KD,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能及時緩解急性期炎癥表現,并使冠狀動脈損害發生率大為下降[3]。我院患兒出現發熱、全身炎癥表現,如球結膜炎、球結膜充血及實驗室指標異常等臨床表現應立即引起重視,一旦確診KD,立即給予靜脈滴注IVIG和ASA口服治療,其次主要采取控制感染、營養心肌等綜合治療,這樣聯合用藥可快速退熱、改善臨床癥狀,對于減少CAL的發生率有重要的作用。此方案療效顯著,副作用少,有效率97.96%。臨床實踐證明治療KD防止CAL發生的關鍵在于10 d以內及早診斷與及時用藥。但如KD患兒發病超過14 d,且已不發熱,也不存在全身炎癥表現,只需給予小劑量ASA的抗凝治療即可。
KD患兒的藥物治療近年來雖有很大進展,但有些治療方法仍有爭議,尤其是GCs,GCs雖有很好抗炎作用,但大多數KD患兒PLT異常升高,處于高凝狀態,因GCs可使口服的抗凝藥物療效降低,可能促使血栓形成,影響CAL的修復。另外,大劑量、長療程使用GCs可使小兒生長發育遲緩[4],因此我院的臨床治療方案比較謹慎,一般ASA+ IVIG療效差的患兒或并發癥嚴重如肺炎等,在萬不得以情況下才選用GCs治療,因此本次調查治療KD患兒選用GCs只有15人(16.48%),1~2 mg/(kg · d)。
KD致病原因迄今尚未明確,大量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資料支持該病的病因可能與感染因素有關,致病原可能有細菌、病毒及支原體等,因此臨床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必要的。本調查顯示我院在治療KD患兒同時注意控制感染,臨床多數使用的是頭孢類抗生素(86例,6種,87.76%),其次為青霉素類(14例,2種,15.28%),根據臨床觀察控制感染效果較為理想。近年也有學者提出是細菌和病毒的毒素作為超級抗原引起致病[1],但尚未定論,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本調查發現ADR為7例(7.14%),大多數都表現為皮疹,一旦發現ADR,臨床應立即停用引起ADR的藥物及行抗過敏等對癥治療。另外,由于KD臨床表現本身也有包括皮膚多形性紅斑樣皮疹,與藥物性皮疹臨床表現相似,因此兩者的判斷還應根據臨床的實際情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而定,對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