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中非發酵菌的分布情況及耐藥性統計分析
吳媚 劉先洲
【摘要】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中非發酵菌的分布及其藥敏情況。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某院住院患者呼吸道標本,分離鑒定菌株,并用K-B法對其做體外抗生素敏感試驗,數據采用Whonet 5.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從標本中分離菌株773株,其中革蘭陽性細菌192株(24.8%),革蘭陰性細菌581株(75.2%)。在革蘭陰性細菌中有339株(58.3%)非發酵菌,其中銅綠假單胞菌186株(54.9%),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55株(16.2%),鮑曼不動桿菌47株(13.9%)。銅綠假單胞菌對臨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不高;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對左旋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敏感率分別為94.3%和97.1%,對亞胺培南絕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和美洛培南100%敏感,對頭孢吡肟、頭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分別是87%、87%和89.9%。鮑曼不動桿菌對以上幾類抗菌素的耐藥率在20%以內。 結論: 非發酵菌是下呼吸道感染主要的革蘭陰性致病菌,最常見的是銅綠假單胞菌、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并且其耐藥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甚至表現出多重耐藥。
【關鍵詞】 下呼吸道感染; 非發酵菌; 藥敏分析
非發酵菌是指一大群不發酵葡萄糖或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厭氧、無芽胞的革蘭陰性桿菌,多為條件致病菌。近年來在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中其數量有上升的趨勢。及時了解非發酵細菌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細菌分布以及藥敏情況,對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縮短治療時間,降低治療費用,提高治愈率等都有著重要意義。筆者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我院附屬醫院湖北省中醫院住院患者的痰液和纖支鏡分泌物標本,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非發酵細菌的分布以及其耐藥情況作出分析。
1材料
1.1菌株來源湖北省中醫院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患有呼吸道疾病住院患者的痰液和纖支鏡分泌物標本中分離菌株。
1.2質控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1.3主要器材M-H 瓊脂平板由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公司提供,藥敏紙片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藥敏分析儀由北京先驅威鋒生產,API 20NE系統鑒定條由法國梅里埃公司生產。
2方法
2.1鑒定方法采用革蘭氏染色鏡下觀察后,用氧化酶試驗、克氏雙糖試驗(KIA)、葡萄糖氧化發酵試驗(O/F)和動力試驗進行初步分群,然后用API 20NE系統鑒定條進行屬種的鑒定。以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為質控菌株,采用CLSI(NCCLS 2005)推 薦的紙片擴散法(Kirby-Bauer,K-B)和醫院的用藥習慣選擇藥敏紙片進行藥敏試驗藥敏結果根據CLSI(NCCLS 2005)標準判定。
2.2藥敏試驗結果統計采用Whonet 5.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3結果
3.1細菌分布從患者呼吸道標本中共分離菌株773株,其中革蘭陽性細菌192株(24.8%),革蘭陰性細菌581株(75.2%)。在革蘭陰性細菌中有非發酵菌339株(58.3%)。其中銅綠假單胞菌186株(54.9%),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55株(16.2%),鮑曼不動桿菌47株(13.9%)。
3.2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非發酵菌對抗菌藥物敏感率及耐藥率的統計結果。
表1 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非發酵細菌對抗 菌藥物敏感率(R%)以及耐藥率(略)
4討論
非發酵菌是本次分析的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中主要的革蘭陰性細菌。由于非發酵菌為條件致病菌,其導致的感染多發生于住院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及抗生素使用后所導致的菌群失調等條件下,所以由該類細菌引起院內感染的報告日 益增多。此次調查顯示銅綠假單胞菌、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位居前3位,這與其它報道結果基本吻合[1]。在下呼吸道感染中,非發酵菌起重要作用,它們多為條件致病菌,其中銅綠假單胞菌、嗜麥芽窄食假單胞菌和鮑曼不動桿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非發酵菌,因它們感染的報告日益增多[2,3],并且它們耐藥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甚至表現出多重耐藥,所以應該值得重視。在治療的過程中,應在減輕基礎疾病、防止醫院感染以及并發癥的基礎上,嚴格根據藥敏試驗及臨床癥狀進行合理的抗生素的治療,針對一些常用抗生素進行耐藥性的檢測,使用聯合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