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現狀及抗病毒藥物的研究進展
田翠峰
【摘要】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流行現狀及抗病毒藥物的研究進展。方法 查閱近年來國內外相關的文獻,進行總結、分析。結果 5歲以下兒童的HBV感染率下降至3%,2004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調資料顯示全國普通人口HBsAg陽性率為9.09%。干擾素α、長效干擾素、拉米夫定、阿得福韋酯、恩替卡韋在臨床已成熟應用;替比夫定于2007年4月在我國正式上市,克拉夫定、替諾福韋、恩曲他濱、普拉德福韋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L-Fd4C、DAPD、ANA380正處在研發中;苦參堿(素)在抗HBV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未被相關機構認可。結論 我國目前仍屬于HBV高流行區,干擾素α類、核苷類似物在研發和臨床應用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中藥苦參堿(素)抗HBV治療尚需深層次的研究。
【關鍵詞】 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病學;干擾素;核苷類似物;中醫中藥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我國是公認的HBV感染高流行區。近年來隨著新生兒免疫接種的廣泛普及、新的抗HBV藥物的不斷涌現,HBV的流行狀況及抗病毒治療方面均有較大的臨床進展,現綜述如下。
1 HBV流行現狀
1992-1994年全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普通人群中HBV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為9.75%。自1994年國家將乙肝疫苗的接種納入了計劃免疫以來,經10年的新生兒免疫接種,5歲以下兒童的HBV感染率下降至3%[1],但2004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全國普通人口HBsAg陽性率為9.09%,仍屬于HBV高流行區[2],所以我國防治HBV感染的形勢仍不容樂觀。其原因與我國幅員遼闊,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不平衡,計劃免疫時間短,新生兒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種在邊遠地區尚未徹底普及有關。隨著國家2006年乙肝疫苗全程免費接種計劃的實施,相信在未來的10~20年,我國HBV感染率將有望大規模下降。
2 抗病毒治療現狀與進展
大量研究證實,HBV持續復制是導致乙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抗HBV治療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重視,并已成為控制疾病進展,減少傳染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臨床應用的抗HBV藥物,包括干擾素類、核苷類似物類,以及中醫中藥類制劑等。
2.1 干擾素類 20世紀80年代,隨著基因重組技術的成熟,干擾素α(INF-α) 抗HBV治療得以在臨床廣泛應用,開啟了抗HBV治療的新紀元[3]。隨后1b、2b的INF-α的不斷涌現,豐富了臨床用藥內涵,為抗HBV的治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臨床實踐表明,INF-α不僅具有廣譜的抗病毒作用、而且在免疫調節中也發揮重要的功效。其機制一是直接抑制病毒復制,通過激活IFN受體,誘導細胞產生干擾素效應蛋白;二是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而抑制病毒的復制[4]。大量研究資料療效證實,影響干擾素療效的因素較多,包括治療前的ALT水平、HBV-DNA的滴度、HBV的基因型、患者的性別、感染病毒的時間,以及干擾素抵抗等[4,5]。2005年長效干擾素-聚乙二醇干擾素(PEG)的成功上市,標志著INF-α抗HBV又邁上了一個新的階梯,不足是價格偏高,目前尚難為廣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接受。隨著科學進步、新技術的普及,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將有療效更高、副反應更少、價格更低的新型INF-α類藥品的出現。
2.2 核苷類似物類 未來抗HBV新藥的研發將主要集中在核苷類似物的研究、開發中[6]。自1999年第一個核苷類似物類藥物——拉米夫定(LAM)成功上市后,突破了INF-α單一的抗HBV歷史[7]。短短幾年間,核苷類似物突顯了抗HBV的臨床價值。
2.2.1 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 LAM是胞嘧啶核苷類似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為85%。在治療劑量下,對機體正常細胞的有絲分裂無任何影響,對線粒體DNA的合成也無抑制作用,具有極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大量臨床實踐表明,LAM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母嬰傳播的阻斷、肝移植,以及HBV相關性腎炎方面均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8]。隨著LAM的廣泛應用,其不良事件也日漸顯露。多中心研究表明,長期使用LAM易發生YMDD變異而出現患者病情反復。文獻報道[9,10],臨床應用1、2、3、4年后,HBV變異率分別為14%、38%、49%、66%而嚴重制約其長期使用。但就目前臨床而言,因口服方便、價格適中、作用迅速,LAM仍不失作為一線抗HBV的藥物而廣泛應用于臨床中。
2.2.2 阿得福韋酯(adefovir dipivoxil,ADV) ADV是第二個在我國上市的核苷類似物類,是腺嘌呤腺苷類似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為59%。作用機制是其二磷酸鹽和機體內脫氧三磷酸腺苷(dATP)競爭與HBV-DNA結合而抑制HBV聚合酶的活性。文獻報道ADV抗HBV治療,其療效在應用1、2、3年,HBV-DNA陰轉率分別為28%、45%和56%,而3年耐藥發生率為0、3%和5.9%[11]。此外,更多的研究則側重于LAM引起的YMDD變異株的治療[12,13],也表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ADV不足:應答緩慢,易誘發、加重腎功損害,用藥期間需檢測肌酐和血磷。
2.2.3 恩替卡韋(entecavir,ETV) ETV是鳥嘌呤類似物,能較強抑制HBV-DNA的多聚酶,作用于HBV復制的起始部和鏈的延長。生物利用度為99%,對肝臟重度損傷的患者無需調節劑量,抑制HBV-DNA優于LAM和ADV。對LAM產生的變異株也同樣有效[14]。對應用ETV初治患者,2年耐藥發生率為0,但治療LAM耐藥患者,其2年耐藥率為9%。
2.2.4 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 LdT是一種新型的β左旋胸腺嘧啶類似物,對HBV復制有強大的抑制作用[15],優于LAM,耐藥基因突變率也低于LAM。對人類DNA多聚酶無影響,對哺乳動物無細胞毒反應,故耐受良好。該藥2007年4月份才在我國正式上市,目前國內尚缺乏相關的臨床研究資料。
2.2.5 克拉夫定(clevudine,L-FMAU) L-FMAU是左旋氟甲脲嘧啶核苷類似物,是人類胸苷激酶和脫氧胞苷激酶的底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為97%。Ⅱ期臨床試驗資料顯示,L-FMAU抗HBV顯著,但對LAM產生的耐藥變異株無效[16]。目前Ⅲ期臨床試驗正在實施中。
2.2.6 替諾福韋(tenofovir,TNV) TNV是單磷酸核苷類似物,作用機制與ADV相類似,其二磷酸鹽通過與dATP競爭而抑制HBV聚合酶的活性,終止HBV鏈的延長。資料表明,TNV是廣譜抗病毒劑,對HIV、HBV,以及LAM產生的耐藥株均有顯著抑制作用[17]。目前Ⅲ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2.2.7 恩曲他濱(emtricitabine,FTC) FTC為新型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以于2003年在美國獲準上市用于HIV治療。文獻顯示,FTC對HIV、HBV均有明顯抑制作用,目前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中。
2.2.8 普拉德福韋(pradefovir,PDV) PDV是經細胞色素P450活化,Ⅰ期臨床試驗資料顯示,PDV較ADV有更強的抗HBV作用,更低的腎毒性。目前正在進行Ⅱ期臨床試驗。
3 中醫中藥抗HBV類制劑
中醫中藥抗HBV是我國的特色治療,臨床報道較多,但主要集中在苦參抗HBV的治療[18,19]。苦參堿(素)是中藥苦參的提取物,文獻報道苦參堿(素)具有抗HBV作用,部分文獻雖進行了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19],其結論并未取得中華醫學會相關分會的認可[20]。就目前而言,中醫中藥抗HBV也是一個發展方向,但尚需更大樣本、更權威的醫療機構進行等深層次的研究。
4 展望
抗HBV是治療慢性乙肝的關鍵,只要有適應證,且條件允許,就應進行規范的抗病毒治療[20]。隨著PEG、ETV、LdT的臨床普及,新型核苷類似物如L-Fd4C(elvucitabine)、DAPD(amdoxovir)、ANA380(LB80380)等陸續上市,以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不久的將來,抗HBV治療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2.2.6 替諾福韋(tenofovir,TNV) TNV是單磷酸核苷類似物,作用機制與ADV相類似,其二磷酸鹽通過與dATP競爭而抑制HBV聚合酶的活性,終止HBV鏈的延長。資料表明,TNV是廣譜抗病毒劑,對HIV、HBV,以及LAM產生的耐藥株均有顯著抑制作用[17]。目前Ⅲ期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
2.2.7 恩曲他濱(emtricitabine,FTC) FTC為新型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以于2003年在美國獲準上市用于HIV治療。文獻顯示,FTC對HIV、HBV均有明顯抑制作用,目前已進入Ⅲ期臨床試驗中。
2.2.8 普拉德福韋(pradefovir,PDV) PDV是經細胞色素P450活化,Ⅰ期臨床試驗資料顯示,PDV較ADV有更強的抗HBV作用,更低的腎毒性。目前正在進行Ⅱ期臨床試驗。
3 中醫中藥抗HBV類制劑
中醫中藥抗HBV是我國的特色治療,臨床報道較多,但主要集中在苦參抗HBV的治療[18,19]。苦參堿(素)是中藥苦參的提取物,文獻報道苦參堿(素)具有抗HBV作用,部分文獻雖進行了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19],其結論并未取得中華醫學會相關分會的認可[20]。就目前而言,中醫中藥抗HBV也是一個發展方向,但尚需更大樣本、更權威的醫療機構進行等深層次的研究。
4 展望
抗HBV是治療慢性乙肝的關鍵,只要有適應證,且條件允許,就應進行規范的抗病毒治療[20]。隨著PEG、ETV、LdT的臨床普及,新型核苷類似物如L-Fd4C(elvucitabine)、DAPD(amdoxovir)、ANA380(LB80380)等陸續上市,以及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不久的將來,抗HBV治療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