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聚糖凝膠的溫敏性及其藥物緩釋性能研究
佚名
作者:林友文, 方圓圓, 孟曉丹
【摘要】 目的 研究殼聚糖/甘油磷酸鈉(CS/GPS)水凝膠的溫敏性及載藥凝膠緩釋性能。 方法 試管倒置法研究不同配比、不同pH對CS/GPS體系凝膠化性能的影響;紅外光譜表征CS/GPS復(fù)合物;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溫敏凝膠相變動力學(xué)曲線,并測定載藥凝膠的累積釋放度。 結(jié)果 56% GPS與2% CS體積配比從0.2增到0.8(混合液pH 6.5),在37 ℃下凝膠化時間(GT)從10 min縮短到1.5 min;56% GPS/2% CS體積比為0.4的混合液,pH 6.5升至7.0,37 ℃下GT從120 s減少到90 s;56% GPS與 2% CS以體積配比為0.2時(混合液pH 6.9),在25 ℃時維持液相,溫度從30 ℃升至45 ℃,GT從9 min降至1 min,在37℃時,可快速凝膠化(GT為130 s)。依諾沙星為模型藥物,載藥凝膠12 h累積釋放度為62%,依諾沙星原藥3 h累積釋放度達到97%。 結(jié)論 一定配比CS/GPS體系在37 ℃具有快速凝膠化特性,溫敏性載藥凝膠對藥物具有緩釋作用。
【關(guān)鍵詞】 殼聚糖; 水凝膠類; 依諾沙星; 遲效制劑; 生物相容性材料
近年來,基于溫度敏感性的在體原位凝膠給藥系統(tǒng)成為藥劑學(xué)及生物材料領(lǐng)域研究的熱點[13],其特點是以液體給藥后,在藥用部位因溫度變化刺激(體溫37 ℃)而發(fā)生相轉(zhuǎn)變,固化或形成凝膠,從而控制藥物的釋放??捎糜谘鄄拷o藥、鼻腔給藥、局部注射給藥等[4],可有效改善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作組織修復(fù)植入給藥[56]。用于溫敏凝膠給藥系統(tǒng)的高聚物主要有聚N異丙烯酰胺、聚乙二醇/交酯(PEG/PLGA)嵌段共聚物、泊洛沙姆和殼聚糖(2氨基2脫氧βD葡萄糖,chitosan,CS)等[3,79],其中CS為天然陽離子多糖,具有良好生物相溶性、可生物降解性、來源豐富等特點,在藥物控釋、智能生物材料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應(yīng)用前景。研究發(fā)現(xiàn)CS/甘油磷酸鈉體系(Glycerphosphate,GPS)水凝膠具有溫敏性,并用于藥物控釋系統(tǒng),但有些配方在37 ℃下凝膠化時間較長(最短的是50 min)[10],在臨床應(yīng)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研究在37 ℃下可快速凝膠化的CS/GPS體系,并以依諾沙星為模型藥物,考察載藥凝膠的體外藥物釋放行為。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試劑 CS(大連鑫蝶甲殼素有限公司,脫乙酰度95%,分子量50 000),GPS(美國Alfa Aesar公司),依諾沙星(福建建東藥廠,批號20061109),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上?;瘜W(xué)試劑公司)。
1.1.2 儀器 超級恒溫器(501型,上海實驗儀器廠有限公司),精密pH計(pHS3B,深圳市譽達科技有限公司),恒溫振蕩器(SHAB型,南京安鐸貿(mào)易有限責(zé)任公司),可見紫外分光光度計(UV9200,南京昕航科學(xué)儀器有限公司),紅外光譜儀(Avatar 330FTIR,Thermo Nicolet公司),電子分析天平(AL104,梅特勒托利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CS/GPS體系溫敏性實驗 2 g CS溶解在100 mL鹽酸(0.1 mol/L)溶液中,配制成的2% CS溶液,移取一定體積的2% CS溶液于試管中,按比例逐滴加入56% GPS溶液,振蕩混勻后,以少量的NaOH稀溶液(0.02 mol/L)調(diào)節(jié)混合液的pH值。放入水浴恒溫器恒溫,參照文獻[11]用試管倒置法研究GPS/CS配比、pH及溫度等條件對CS/GPS體系凝膠化性能的影響。觀察凝膠化現(xiàn)象,記錄凝膠化時間(GT)。
1.2.2 CS/GPS體系凝膠相變動力學(xué)曲線 移取一定體積的2% CS溶液于試管中,按比例逐滴加入56% GPS溶液,振蕩混勻后,以少量的NaOH稀溶液(0.02 mol/L)調(diào)節(jié)混合液pH 6.9,混合液轉(zhuǎn)入比色皿中,裝有混
3 討 論
CS是甲殼素脫乙酰基后得到的天然線性高分子,在生物醫(yī)用材料、藥物制劑方面應(yīng)用日趨廣泛[12,9]。CS內(nèi)富含氨基和羥基,可形成氫鍵,因此CS不溶于水和有機溶劑。在酸性溶液中CS上的堿性氨基能夠質(zhì)子化形成NH3+,使CS分子鏈間帶同種電荷而相互排斥,CS分子可溶于(?。┧崛芤褐?。
GPS為弱堿性化合物(pKa 6.34),結(jié)構(gòu)中存在羥基和磷酸根負離子,是對人體安全的雙官能團陰離子偶聯(lián)劑,磷酸根負離子可與殼聚糖的質(zhì)子化氨基NH3+通過靜電引力作用交聯(lián),使殼聚糖溶液產(chǎn)生凝膠化,形成三維凝膠網(wǎng)絡(luò)。凝膠網(wǎng)絡(luò)的形成與環(huán)境溫度有關(guān),凝膠機理一般是認為與凝膠中存在的靜電作用,氫鍵及親、疏水平衡有關(guān)[1,14]。
GPS與CS二者間存在著三類型的相互作用力平衡,一是CS鏈間的靜電斥力及CS與GPS的靜電引力平衡;二是氫鍵作用平衡,如CS鏈間氫鍵作用、CS與GPS間、CS與水的氫鍵作用;三是CS的疏水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力的平衡都會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CS/GPS水凝膠體系從而表現(xiàn)出溫度敏感性[1]。
加入弱堿性的GPS,可部分中和殼聚糖NH3+,削弱了CS分子鏈間的靜電斥力及與水的氫鍵作用。加適量的GPS時,在低溫(25 ℃)下,因殼聚糖與水的氫鍵作用仍較強,加上GPS位阻作用,阻止了殼聚糖鏈的凝膠化交聯(lián)。但隨著溫度升高,NH3+質(zhì)子熱運動增加,弱堿性的GPS可以成功地奪取NH3+上的質(zhì)子,使CS的NH3+數(shù)量進一步下降,CS分子鏈間氫鍵作用增強,同時CS與水之間氫鍵作用減弱,疏水作用占主導(dǎo)地位,于是CS分子鏈出現(xiàn)交聯(lián)形成凝膠[15]。透光率隨溫度變化的凝膠動力學(xué)曲線顯示,在37 ℃附近透光率急劇降低,并出現(xiàn)拐點,出現(xiàn)凝膠化。凝膠化復(fù)合物的IR光譜與CS、GPS的IR譜圖比較,吸收峰的變化和位移說明二者不是簡單的物理混合,GPS與CS之間存在偶極靜電作用(磷酸根和CS的質(zhì)子化氨基)以及羥基間的氫鍵作用,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凝膠機理與CS/GPS混合液存在的靜電作用,氫鍵及疏水平衡有關(guān)。
隨著GPS用量比的增加,GPS奪取更多NH3+質(zhì)子,加速CS鏈間靜電斥力減弱,使CS/GPS溶液在37℃下凝膠化時間減少,或在較低的溫度下就可以凝膠化。但用量增大到一定時(如56%GPS與2%CS等體積混合),因中和電荷、溶液堿性提高及溶解達到飽和等諸多因素使混合液中的CS沉淀析出。
顯然,pH值對凝膠化也有影響。一定的pH值范圍內(nèi),升高CS/GPS的pH值,溶液中質(zhì)子減少,則游離氨基多,CS鏈間靜電斥力減小,分子鏈間氫鍵作用增強,使CS/GPS在37 ℃時的凝膠化時間也減少(圖2)。當(dāng)pH≥7.2時,因CS的溶解性降低而沉淀析出。而當(dāng)pH值較低時(pH<4),氨基質(zhì)子化程度高,同時抑制GPS磷酸質(zhì)子解離,CS鏈以靜電排斥占主導(dǎo),不易交聯(lián)凝膠化。
具有溫度敏感性的給藥系統(tǒng),載藥凝膠緩慢地、持續(xù)地釋放藥物,長時間與作用部位發(fā)生緊密接觸并吸收藥物,避開首過效應(yīng),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可減少給藥次數(shù),延長藥物生物半衰期,增加藥物療效。
在溫度敏感性原位凝膠給藥系統(tǒng)的實際應(yīng)用中,既要求體系具有在生理溫度(37 ℃)快速凝膠化的特性,又要求在常溫(25 ℃)時保持液相制劑的穩(wěn)定。本實驗選用56% GPS/2%CS體積配比為0.2,常溫時可持續(xù)保持液相,30 min內(nèi)未出現(xiàn)凝膠化,當(dāng)溫度升高至37 ℃時,凝膠化時間為130 s,適合于載藥實驗及緩釋性能考察。結(jié)果載藥凝膠12 h累積釋放度為62%,依諾沙星原藥3 h累積釋放度達到97%,實驗結(jié)果表明CS/GPS凝膠體系對藥物依諾沙星有明顯的緩釋作用。其藥物緩釋時間較其它凝膠骨架體系對藥物的緩釋時間(數(shù)天)短,這是因為這種溫敏凝膠含水量大,具有較大的網(wǎng)絡(luò)孔道,小分子藥物較易通過凝膠網(wǎng)絡(luò)孔道擴散逸出,文獻報道小分子親水性藥物在此系統(tǒng)中數(shù)h可完全釋放[16]。此外,藥物在此凝膠系統(tǒng)的釋放速度還與藥物相對分子質(zhì)量的大小有關(guān)[2]。
本實驗中不同配比的CS/GPS體系在37 ℃時均有快速凝膠化的特性(GT為75~130 s),CS和GPS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溫敏性載藥凝膠對藥物具有緩釋作用,CS/GPS是溫度敏感性給藥系統(tǒng)的理想載體。
合液的比色皿放入水浴恒溫器恒溫3 min后,取出用擦鏡紙快速擦干,參照文獻[12]分光光度法,λ450nm處測定CS/GPS混合溶液的透光率隨溫度變化,繪制凝膠相變動力學(xué)曲線。對照樣品2% CS溶液同法測定。
1.2.3 紅外光譜表征 凝膠化的CS/GPS復(fù)合物進行過濾,烘干,研磨,KBr壓片,紅外光譜檢測。
1.2.4 載藥凝膠的制備及體外藥物釋放實驗 精確稱取一定量依諾沙星于試管中,加入2% CS溶液,振蕩使藥物溶解后,逐滴加入56%GPS并混勻,37 ℃水浴加熱使其凝膠化,制成載藥凝膠。同法制備空白凝膠(不加依諾沙星)。分別配制不同濃度的依諾沙星標(biāo)準(zhǔn)溶液, 參照文獻[13]在分光光度計測定λ262nm處測其吸光度值A(chǔ),以濃度(C)吸光值(A)作標(biāo)準(zhǔn)曲線,進行線性回歸得到的擬合方程為:
A=0.097×C-0.0069(R2=0.999)
將一定量載藥凝膠小心地從試管中移至一端已封口的透析袋中,PBS 5 mL(pH 7.4)淋洗試管,淋洗液轉(zhuǎn)入透析袋中,并扎緊另一端封口。將透析袋放入裝有PBS(pH 7.4)195 mL的錐形瓶中。將此錐形瓶放入振蕩器中,恒溫37 ℃,調(diào)轉(zhuǎn)速100 r/min進行實驗。定時取樣3 mL(并及時補充37 ℃的PBS 3 mL,維持介質(zhì)總體積為200 mL),將各時間點的樣品以PBS為對照,在波長262 nm處測定各時間點處的吸光值A(chǔ)1。同時測定空白凝膠的吸光值A(chǔ)2,載藥凝膠中藥物吸光值A(chǔ)=A1-A2,代入標(biāo)準(zhǔn)曲線計算濃度C,求各時間點處載藥凝膠中藥物累積釋放度(%)。同法測定依諾沙星原料藥在相同條件下體外釋放的累積釋放度(%)。平行實驗3次,以x±s表示。
2 結(jié) 果
2.1 GPS/CS配比對凝膠化時間影響 56% GPS與2% CS體積配比從0.2增加到0.8(混合液pH 6.5),在37 ℃下GT從10 min縮短到1.5 min(圖1)。隨著GPS用量的增加,GT減少,但2%CS與56%GPS等體積混合時析出沉淀。
2.2 pH對凝膠化時間影響 56%GPS/2%CS體積比為0.4 的混合液,pH 6.5升至7.0,37 ℃下GT從120 s減少到90 s(圖2)。當(dāng)pH 7.2時因CS溶解度減小而產(chǎn)生沉淀析出。GT:凝膠化時間; GPS:甘油磷酸鈉; CS:殼聚糖.
2.3 溫度對凝膠化時間影響 不同配比56%GPS/2%CS混合液(pH 6.9)的凝膠化時間隨不同溫度而變化。溫度升高,凝膠化時間均減少,在37 ℃時均有快速凝膠化的特性(GT 為75~130 s)。體積配比為0.2的56% GPS/2% CS混合液,常溫時可持續(xù)保持液相,30 min內(nèi)未出現(xiàn)凝膠化,當(dāng)溫度升高至37 ℃時,GT為130 s。故選定該配比的CS/GPS體系為載藥實驗,考察載藥凝膠的緩釋性能(表1)。表1 溫度對殼聚糖/甘油磷酸鈉(CS/GPS)體系
2.4 凝膠相變動力學(xué)曲線 CS/GPS體系(v56%GPS/v2%CS =0.4,pH6.9)的透光率隨溫度升高而變化的凝膠動力學(xué)過程(圖3)顯示,隨著溫度從20 ℃升高到30 ℃,CS/GPS體系的透光率緩慢降低,在37 ℃附近因凝膠化出現(xiàn),透光率急劇降低,并出現(xiàn)拐點,40 ℃以后固化,透光率幾乎為0。而2% CS溶液的透光率隨著溫度從20 ℃升高到45 ℃,未見變化。圖3 殼聚糖/甘油磷酸鈉(CS/GPS)溶液(v56%GPS/v2%CS =0.4,pH6.9)及2%殼聚糖(2%CS)透光率隨溫度變化曲線CS/GPS溶液(v56%GPS/v2%CS =0.4,pH6.9)及2%CS透光率隨溫度變化曲線
2.5 CS/GPS復(fù)合物紅外光譜表征 凝膠化復(fù)合物的IR光譜不同于CS和GPS的IR譜圖中CH2在2 860~2 950cm-1 處的CH伸縮振動吸收峰有明顯增強(圖4),而GPS中典型的P=O伸縮振動吸收雙峰925 cm-1和950 cm-1,在復(fù)合物位的IR譜圖中位移至910 cm-1和970 cm-1出現(xiàn)。吸收峰的變化和位移說明GPS的磷酸根和CS的氨基存在偶極靜電作用,以及羥基間的氫鍵作用,而不是簡單的物理混合。
2.6 載藥凝膠的體外藥物釋放 依諾沙星原藥3 h累積釋放度達到97.7%,載藥凝膠12 h累積釋放度為62%,實驗結(jié)果表明CS/GPS凝膠體系對藥物依諾沙星有明顯的緩釋作用(圖5)。圖5 載藥凝膠與依諾沙星原藥的累積釋放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