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聯合應用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
程永鐘,王國華
【關鍵詞】 慢性盆腔炎;辨證施治;灌腸;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療法
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盆腔結締組織炎以及盆腔膿腫,有急慢性之分,其中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婦科較為常見的遷延性、頑固性、難治性疾病。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西藥聯合治療CPID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山西省右玉縣人民醫院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2005年3月-2008年12月治療的符合CPID診斷的患者200例。依照就診前后順序隨機分為3組,即西藥治療組、中藥治療組、中西藥聯合治療組(聯合治療組)。西藥治療組40例,平均年齡(32.63±10.85)歲,平均病程(22.05±8.21)月,其中患不孕癥者13例。中藥治療組60例,平均年齡(34.12±12.49)歲,平均病程(20.65±6.52)月,其中患不孕癥者19例。聯合治療組100例,平均年齡(33.27±11.22)歲,平均病程(36.18±13.94)月,其中患不孕癥者22例。臨床表現:下腹部持續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經前或行經期加重,月經不調,大部分患者伴有白帶量多,部分患者伴有低熱。婦科檢查:子宮呈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子宮壓痛,單側或雙側附件區增厚、壓痛,宮骶韌帶增粗、變硬、有壓痛或捫及觸痛性包塊。B超檢查:提示單(雙)側附件區炎性包塊(囊性病變)或輸卵管積水。2組患者發病年齡、病程、臨床癥狀和體征、B超檢查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標準
病例選擇參照2002年美國CDC的診斷標準[1]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有關標準確定,同時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結核、盆腔腫瘤和異位妊娠進行鑒別診斷。中醫證候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學》[3]進行辨證診斷。
病例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8歲以下或48歲以上;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嚴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合并有慢性闌尾炎、盆腔結核、盆腔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陳舊性宮外孕等疾病;④對治療藥物過敏、未按規定用藥、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定者。
1.3 治療方法
1.3.1 西藥治療組 0.2%替硝唑注射液200 mL(或0.5%奧硝唑注射液100 mL)、頭孢曲松鈉2.0 g,每日1次,靜脈滴注。每個月的經期用藥1周。
1.3.2 中藥治療組 采用中藥內服和非經期中藥保留灌腸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①氣滯血瘀型:以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為治法,用自擬安朋一號方加減:敗醬草25 g,毛冬青20 g,當歸12 g,赤芍15 g,牡丹皮12 g,丹參20 g,香附12 g,木香(后下)9 g,枳殼12 g,車前子15 g。②濕熱與瘀血互結型: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治法,用止帶方(《世補齋醫書·不謝方》)化裁:赤芍15 g,牡丹皮15 g,丹參15 g,車前子15 g,澤瀉15 g,梔子10 g,敗醬草20 g,益母草30 g,大黃(后下)10 g,枳殼12 g,牛膝15 g。③脾虛肝郁型:以健脾化濕、疏肝理氣為治法,用逍遙散(《和劑局方》)合四君子湯(《和劑局方》)加減:柴胡9 g,白芍12 g,當歸10 g,茯苓20 g,白術12 g,黨參15 g,郁金15 g,香附12 g,木香(后下)9 g,炙甘草6 g。④腎陽虛型:以溫腎培元、固澀止帶為治法,用內補丸(《女科切要》)化裁:熟附子9 g,肉桂(焗服)1.5 g,補骨脂15 g,淫羊藿12 g,菟絲子15 g,黃芪20 g,白術15 g,茯苓20 g,當歸15 g,桑螵蛸10 g。加減法:熱盛加黃芩12 g、黃柏12 g以清熱;脾虛較明顯加黃芪15 g、黨參15 g、炒扁豆20 g以補氣健脾;下腹痛較甚加延胡索12 g、烏藥12 g、香附12 g以理氣止痛;寒凝少腹冷痛者加桂枝10 g、小茴香6 g以溫經散寒;濕盛帶下量多者加萆薢15 g、薏苡仁30 g、澤瀉15 g以清熱利濕;挾瘀少腹痛較甚加赤芍15 g、丹參20 g、敗醬草20 g以活血清熱;婦科檢查有炎性包塊者加三棱10 g、莪術10 g以活血消癥。以上中藥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非經期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藥用紅藤30 g、敗醬草30 g、鱉甲20 g、三棱20 g、莪術20 g、丹參24 g、當歸15 g、雞血藤15 g、王不留行20 g、柴胡10 g、延胡索15 g、土茯苓20 g水煎濃縮至80~120 mL,藥液溫度控制在38~40 ℃。患者行側臥位,灌腸袋導管端口插入肛門內15 cm左右,灌完后休息30 min以上,最好選擇在晚上臨睡前排便后,保留4 h以上,每晚1次。
1.3.3 聯合治療組 依照以上西藥治療組和中藥治療組方法用藥。
1.3.4 療程與注意事項 囑患者慎起居,避風寒,飲食清淡,多飲水,忌生冷、辛辣刺激食品,勞逸適度;注意個人衛生,經期忌房事。準備懷孕者,治療期間至治療結束后3個月,從優生學角度考慮,應避孕。3個月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隨訪6~18個月,觀察受孕與復發情況。
1.4 觀察指標
對照觀察各組患者的總有效率、不同療程后盆腔炎性包塊變化情況以及隨訪期間疾病復發率與受孕率。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慢性盆腔炎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婦科檢查未見異常;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體征減輕,婦科檢查炎性包塊縮小,子宮、附件的粘連及壓痛減輕;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改善。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指標以—(—指)±s表示,組間比較滿足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者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見表1~表3)表1 3組CPID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注:與西藥治療組、中藥治療組比較,*P<0.05,**P<0.01;與西藥
治療組比較,#P<0.05(下同)表2 3組CPID患者不同療程盆腔炎性包塊變化情況比較(—(—炎)±s,cm2)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表3 3組CPID患者復發率、受孕率比較(%)
3 討論
根據CPID臨床表現,可歸屬“帶下病”、“痛經”、“癥瘕”、“不孕”等范疇。病因病機多為經期或產后胞脈空虛,正不勝邪,濕熱毒邪蘊結下焦,邪犯胞宮、盆腔,經絡閉阻,氣血凝滯,影響沖任帶脈所致。濕熱下注,帶脈失約,則帶下黃稠,氣味臭穢;濕熱瘀積,阻礙氣機,則小腹、腰骶疼痛;瘀滯胞宮則月經失調,甚則不孕;若積聚不散,則形成包塊。實驗研究發現,CPI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變學改變[4],即血液處于濃、粘、滯、凝的狀態,如盆腔血流量降低,循環功能障礙,血粘度升高,血液流動減慢,微循環灌注量減少等病理改變,屬中醫“瘀血”范疇。故培元復腎、調理沖任、清熱解毒除濕、活血化瘀軟堅、通絡理氣調經是治療盆腔炎的大法。中藥方中赤芍、牡丹皮、丹參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當歸、雞血藤益氣養血、活血化瘀;毛冬青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梔子、車前子、澤瀉、敗醬草、銀花藤清熱利濕解毒;大黃、枳殼瀉熱祛瘀;牛膝引血下行;補骨脂、淫羊藿、菟絲子溫腎培元;熟附子、肉桂溫命門、補真火;桑螵蛸固澀止帶;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化濕;柴胡、白芍、郁金、香附、木香疏肝理氣止痛;鱉甲、三棱、莪術軟堅散結、活血祛瘀,通過改善血液微循環、增加局部組織血流量而促進炎癥吸收[5];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土茯苓則有抗炎作用[6]。諸藥合用抗菌消炎、促進粘連的松解和炎性包塊吸收,加速組織修復與再生。本次觀察結果表明,單純中藥治療效果優于單純西藥治療,但療程未縮短;中西醫結合治療,既提高療效,又縮短療程,且復發率低,并能提高不孕患者的受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