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方內服外搽治療接觸性皮炎80例療效觀察
佚名
作者:楊人澤, 鐘星明, 鐘來桂
【摘要】 目的觀察中西藥方治療接觸性皮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采用隨機對照研究,選擇接觸性皮炎患者80例,對照組(n=40),治療組(n=40)。結果對照組與治療組的有效率分別為85%和95%,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χ2=4.02, P<0.05)。結論中西藥方內服外搽治療接觸性皮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接觸性皮炎; 中西藥方; 療效觀察
接觸性皮炎是皮膚科常見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起病較急,在接觸部位發生境界清楚的水腫紅斑、丘疹、丘皰疹,嚴重時紅腫明顯并出現水皰或大皰,皰壁緊張,內容澄清,水皰破后為糜爛面,有時發生組織壞死。皮炎發生的部位及范圍與接觸部位一致,境界非常清楚,當皮炎發生于組織疏松部位如眼瞼、口唇、包皮、陰囊等處,則腫脹明顯且無明顯的邊緣。本院皮膚科門診2007-01~2009-01診治的80例接觸性皮炎患者中,40例(治療組)經協商同意采用中西藥方治療接觸性皮炎,取得較好的療效?,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皮膚科門診2007-01~2009-01診治的接觸性皮炎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 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 21~50歲,平均32.1 歲,平均病程5~7 d。對照組4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22~48歲,平均32.5歲,平均病程5~7 d。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
1.2 臨床診斷標準主要依據①接觸史;②發病部位:在接觸部位或身體暴露部位突然發生境界清晰的水腫性紅斑及密集的丘疹、水泡;③形態、臨床表現:皮疹多為單一形態,除去原因后皮損很快消退等特點;④可做斑貼試驗。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2.1.1 對照組西替利嗪10 mg口服,1次/d,根據皮損炎癥情況,選擇適當的劑型和藥物外搽,2次/d,(必要時口服強的松10 mg, 3次/d ),伴有感染時加2%莫匹羅星軟膏,外搽,2次/d,5~7 d為1個療程。
2.1.2 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外搽。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癥狀消失程度,皮膚表面情況,并進行前后對照分析。
2.2 中藥方劑接觸性皮炎外搽方:荊芥30 g,大黃30 g,金銀花20 g,野菊花30 g,地榆30 g,苦參30 g,防風10 g,紫草30 g,大楓子30 g,甘草3 g,每天一劑煎水微溫外搽患處。
2.3 統計學方法利用SAS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所得數據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4 治愈標準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為痊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炎性面積縮小為好轉;癥狀、體征無改善為無效。
3 結果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4 討論
根據其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接觸性皮炎的發生,主要是由于人體稟性不耐,加之接觸外來異物,風、濕、熱毒諸邪侵襲皮膚所致[1]。主要發病機理可分為原發性刺激和變態反應兩種,臨床上所見的接觸性皮炎主要是屬于變態反應的(Ⅳ型遲發性變態反應根據皮疹形態使用抗組胺藥)。因此針對感染時聯合使用抗生素,可清除病原體,改善癥狀和體征,減少接觸性皮炎的急性發作。
多年來接觸性皮炎的治療,臨床常以西藥內服外搽為主,可收到較好的療效,由于有的病情易于反復發作,可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但臨床應嚴格掌握激素的適應癥。中藥方劑外搽, 局部藥物濃度高, 表皮吸收,克服全身用藥難以通過血液循環到達病灶的缺點,從而緩解癥狀,達到治愈,同時避免了中藥對胃腸的刺激。故中藥方劑外治法是治療接觸性皮炎的又一有效方法。
中藥方劑治療接觸性皮炎所選用藥物多為祛風、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潤燥、化瘀止癢等藥物??山档脱仔约毎耐ㄍ感?,有利于炎癥的消退和吸收。
總之,接觸性皮炎的治療方法雖多,采用中西藥方內服外用治療是一個既有效、方便、使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療手段,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