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53例臨床體會
鄭麗新
【摘要】 目的 觀察中藥治療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的療效。方法 將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患兒53例,采用滋陰潛陽、平肝熄風等方法治療。藥用:熟地、天冬、白芍、鉤藤、龍骨、僵蠶、代赭石,3個月為1個療程。結果 53例患兒中痊愈17例,顯效18例,有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4.9%。結論 中藥治療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有一定的優(yōu)勢,無毒副反應。
【關鍵詞】 多動穢語綜合征/中醫(yī)藥療法; 中草藥/治療應用; 醫(yī)學,中國傳統(tǒng); 兒童
抽動穢語綜合征,是一種復雜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起病于兒童時期,以多種運動和發(fā)聲抽動為主要表現(xiàn),常伴有強迫、多動等行為和情緒障礙。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頻繁眨眼,擠眉,搖頭,聳肩,扭頸,喉中不自主發(fā)出的異常聲音,少數(shù)患兒有控制不住的罵人,說臟話。本院運用中醫(yī)藥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鞍山市中醫(yī)院兒科200503~200712收治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征患兒53例,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齡最小3歲,最大14歲,3~6歲14例,7~11歲33例,12~14歲6例;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6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1)起病于21歲以前,大多數(shù)在2~15歲;(2)主要表現(xiàn)為多種抽動動作和一種或多種不自主發(fā)聲,兩者出現(xiàn)于病程某些時候,但不一定同時存在;(3)抽動癥狀1 d反復出現(xiàn)多次,但在數(shù)周或數(shù)月內癥狀的強度有變化,并能受意志克制數(shù)分鐘或數(shù)小時,病程至少持續(xù)1年,且在1年之中癥狀緩解不超過2個月以上;(4)不自主抽動或發(fā)聲,不能用其他疾病來解釋[1]。
1.3 治療方法 本病多因陰虛陽亢,肝風內動所致,故以采用滋陰潛陽、平肝熄風為法治療。藥用:熟地、山藥、山萸肉各10 g,枸杞子9 g,茯苓、龜板、玄參、天冬、白芍各10 g,鉤藤9 g,龍骨12 g,僵蠶9 g,代赭石12 g。兼癥見痰火擾心者加黃連、竹茹各6 g;肝膽火盛者加龍膽草、梔子各6 g,石決明9 g;心脾兩虛者加太子參、白術各9 g,五味子6 g;陰虛火旺者加生地9 g,知母、黃柏各6 g。7歲以上,每日1劑,分2次煎服,3個月為1個療程。7歲以下,1劑分3次煎服,每日2次,3個月為1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療結果以服藥1個療程癥狀的改善作為觀察指標。(1)痊愈:癥狀全部消失;(2)顯效:癥狀消失80%以上;(3)有效:癥狀消失50%以上;(4)無效:癥狀無明顯好轉。
1.5 預后與轉歸 痊愈17例,顯效18例,有效10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4.9%。
2 討論
抽動穢語綜合征具有如下特點:(1)男性發(fā)病明顯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3~4∶1,平均起病年齡為7歲,典型病例起病于2~15歲,在男性患兒中更多的是伴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而在女性患兒中更多的是伴有強迫障礙;(2)本病癥狀譜寬廣而復雜多變;(3)該病病程久,一般均在1年以上,可長達10年或更久,甚至持續(xù)終身,而且波動性強,時隱時顯,但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消失,以后偶見復發(fā);(4)共存病較多,常聯(lián)合或交叉出現(xiàn),使臨床表現(xiàn)更趨復雜而難于分別確診;(5)一部分病例呈家族遺傳發(fā)病[2]。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確定,考慮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家族遺傳性;與多巴胺系統(tǒng)的缺陷有關;繼發(fā)于鏈球菌感染的自身免疫過程是導致本病的潛在因素;與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心理因素有關[3]。
本病西醫(yī)治療主要是應用多巴胺D2受體阻滯劑,包括氟哌啶醇、哌咪清、太必利、利培酮;還有一種α2受體阻滯劑,如可樂定等。上述藥物主要是控制癥狀,控制較快,因其作用無選擇性,所以,亦有明顯的控制正常肌群的副反應,而其副反應相對較大,主要是錐體外系癥狀,急性肌張力障礙,類帕金森綜合征,嗜睡,反應遲鈍,記憶減退,學習成績下降等等,只好中斷治療,影響了本病的治療和預后。
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的優(yōu)勢,根據(jù)辨證論治及整體觀念的原則,對病因及證型的分析,按照每個病例的特殊臨床表現(xiàn),參照舌質、舌苔、脈象制定治療原則,因人而異,有目的地選擇用藥,亦可因人配合針灸、貼耳穴等方法,在控制癥狀的同時,改善患兒體質,在治療過程中根據(jù)病情變化隨時更改藥物,癥狀控制后可用扶正固本法,以鞏固療效。總之,中醫(yī)發(fā)揮整體作用,了解小兒體質狀況,認識體質,準確辨證,權衡用藥,祛邪安正,調整陰陽,使患兒減少復發(fā),恢復健康。
本病中醫(yī)多屬“目眨”、“慢驚風”、“瘛疭”、“郁癥”等范疇。從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出發(fā),結合陰陽學說,陽動有余,陰靜不足是其主要病機特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靜陽躁”,即陰主柔靜,陽主剛躁,《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和諧,相輔相成,則機體調節(jié)有序。由于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余,精血津液等物質相對不足,陰不足則陽有余,陰虛則不能制陽,易出現(xiàn)陰虧陽亢風動的病理變化。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腎、脾,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肝腎陰虛為本,陽亢風動為標,《內經》曰:“諸風掉弦,皆屬于肝”,風為陽邪,性主動,主抽;所謂“頑疾怪癥多由痰祟”,因而與脾的關系也比較密切。筆者認為滋陰潛陽,平肝熄風最為重要,兼健脾化痰。方中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龜板、玄參、天冬、白芍滋養(yǎng)陰液,以制陽亢;鉤藤、龍骨、僵蠶、代赭石降逆潛陽,平肝熄風;茯苓、山藥健脾化痰,三者相伍,長養(yǎng)其陰,平抑其陽,陰與陽濟,風止痰祛,則諸癥可寧。
治療本病除了安全、有效的藥物治療外,積極開展心理干預措施,亦是重要治療方法,主要是解決兒童的情緒問題與其他伴隨癥狀,消除誘發(fā)因素,恢復兒童的自信心,防止發(fā)生其他心理問題,間接的緩解癥狀,為患兒營造一個和諧、溫馨、安靜的環(huán)境,有利于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學會,南京醫(yī)科大學腦科醫(yī)院.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198. [2] 夏經.多發(fā)性抽動癥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4):197. [3] 鄭毅.抽動穢語綜合征病因與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2,17(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