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人的心理分析及護理
劉春華
【關鍵詞】 肝炎 心理分析 護理措施
心理護理是護理人員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在護理過程中通過人際交往,以行為來影響和改變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健康的方法和手段[1]。隨著社會進步和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競爭日益加劇,各種壓力增大,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會愈來愈多。然而,在社會繁榮,物質豐富的今天,接踵而來的是各種疾病對人體的侵襲,其中病毒性肝炎乃是當今危害人們健康的最大元兇之一。
肝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發病率高。目前我國已成為肝炎的高發區。由于該病的危害大,它已成為一個嚴峻的不可忽視的公共問題。現在全世界約有3.5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受感染的人約有15%~40%將發展成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或肝癌[2]。在我國的肝炎患者中乙型肝炎占有很大比例,嚴重影響著人類的衛生與健康。由于乙肝患者心理壓力大,對治療不利,所以做好肝炎患者的心理護理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課題。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應用心理學知識對患者進行治療護理,已經成為護理工作的重要范疇。
1 心理狀態的評估
為了使心理護理具有科學性,護理人員首先必須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準確的評估。當患者入院時應對其采用主觀觀察法并詢問交流法進行心理狀態的評估,提出護理問題并制定措施,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
心理狀態是某一時間或某段時間里自我感覺的心理好壞狀態,多包括平靜、焦慮、抑郁、恐懼、煩躁等。心理問題的準確評估是優選心理護理對策的前提,必須在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的基礎上,確定其性質(焦慮、抑郁、恐懼等)、程度(如輕度、中度、重度)以及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優選心理護理對策,使心理護理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3]。
2 不良心理分析
2.1 焦慮恐懼憂慮心理焦慮恐懼是心理緊張和不愉快的期待心理,這種消極的情緒,來自于本身疾病久治不愈的心理體驗,是一種預感到威脅性刺激而無法應對的痛苦反應。焦慮是對某一特定的刺激引發的條件反應的結果,是后天習得的不良反應。據國外文獻報道,焦慮和抑郁情緒嚴重地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4]。恐懼絕望使重肝病人常表現出煩躁不安,精神緊張。特別是看到同類病人搶救或死亡時,都會給其他患者造成很大的恐懼感,甚至導致病情加重或惡化。
2.2 自卑消極悲觀心理除學齡前兒童少見外,其他年齡組均常見。常常在交談中發現,具有自卑心理的病人一般少言寡語,說話小心謹慎,造成這種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會上普遍缺乏對肝炎傳播途徑的了解,對肝炎病人表現出過度的無原則的“避而遠之”。社會、單位等的不理解,視肝病如瘟神,甚至在招聘工作時乙肝病人都被拒之門外。如建國以來首例因考生是乙肝小三陽而被取消錄取公務員資格致浙江省人事廳被告上法庭的案例曾轟動全國。由此可見談肝色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對肝炎病人采取歧視態度,使病人產生孤獨感和遺棄感,在社會上總感到低人一等,整日愁眉苦臉,不愿與人交談,不積極配合治療。另外由于治療藥品費用昂貴,加之治療時間較長,使許多家庭墜入貧困,甚至舉債。特別是自費患者思想壓力巨大,加重了自卑消極悲觀厭世心理,導致病情加重。
2.3 易怒心理祖國醫學把人的各種情態歸納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對人體健康有不同影響,其中怒則傷肝。祖國醫學認為:肝主疏泄,喜條達,伸展,而肝病患者往往容易出現肝氣郁結,氣滯化火,肝經郁火的病理表現。由于目前治療肝炎病毒尚無特效藥物,病人久經治療,化驗指標長期不能轉陰,加上工作、家庭及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常表現為情緒易激動,動輒就對醫務人員或家屬發脾氣,事后又后悔。特別是重肝病情發展快,來勢兇猛,自覺癥狀明顯,使患者表現出恐懼不安的情緒,惟恐病情加重,而出現急于求成、希望藥到病除的心理。若未達到自己預期效果,則表現出急躁易怒、煩躁不安、失眠等。將治療效果歸因于醫護人員技術水平低,工作不負責任所致。此種情緒如不及時糾正,正確引導,可加重病情,使疾病更加惡化。
2.4 自尊的敏感性增強人的價值觀和自尊心是緊密相連的,自尊與自強是完整人格的優良品質。由于肝病患者在單位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使患者自我價值和自尊心受到傷害。隱瞞病情,不愿將病情告知單位,但又渴望同事們的探望和關心。自尊心過于敏感,常常因同事的一句無意之言而引起反感,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治療。
2.5 對藥物盲目依賴心理目前治療肝病的藥物品種繁多,病人通過各種渠道如:醫學書籍、網絡、電視、藥品廣告及患者互相交流等,了解到許多治療肝病的藥物,錯誤地認為:“用藥比不用藥好,多用比少用好,任何治療肝病藥物只要用藥總會有效果”,實行“藥海戰術”。在沒有醫生、藥師指導下盲目自購藥品,進行自我藥療。殊不知這種行為不但不利于疾病治愈,反而加重肝臟負擔,其結果適得其反。
2.6 否認心理多見于癥狀輕微的患者中一些老病號,認為自己“并沒有病,怎么會得上這種病。”病人對自己患有肝炎的現實難以接受,常除表現出不按時服藥,忘記服藥或未經醫生允許自行減量服藥及依從性較差。這種心理表現的患者對疾病不予以重視,久而久之耽誤治療,使病情加重。此外,由于病人的年齡、性格、文化層次、社會地位、個體心理素質存在差異,肝炎病人在心理活動上除有共性外還有個性差異。在臨床中應根據病人情況具體分析,準確掌握病人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護理。
3 護理措施
3.1 加強護理人員醫德修養,提高患者信任度與依從性重癥護理是指對病情不穩定,有惡化可能的病人的護理,需要給予大量的干預和監測。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具備坦誠老實、熱情細心、隨和、善良、聰明、正直、自信、靈敏、富于想象力,有同情心和關心他人的品質,病人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傾訴自己心中的苦惱、感受、情感、隱衷甚至是隱私。因此,護理人員在接待病人時表現出助人為樂的品格是取得患者信任和與患者建立良好互患關系的關鍵。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利于疾病早日康復。
3.2 尊重病人,使其自尊心得到滿足現代護理新理念中整體護理的宗旨體現在一切以病人為中心,而人文關懷是其核心所在[5]。護理人員要在采取個性化護理時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體現尊重人、關懷人的護理理念。病人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不能把他們看作是一個單純患病的生物體。在工作中對待病人要親切、有耐心和同情心,要給予體貼、安慰,不能歧視病人。在護理過程中對患者應盡量避免不良的語言刺激,使其感到溫暖,減輕病人精神負擔。
3.3 加強病人的心理護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換,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認同。對于重肝患者除給予良好的住院環境外,還應對焦慮恐懼的患者進行正確引導,積極暗示,使其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既來之則安之,處病不驚。對悲觀抑郁的患者,護理人員應表現出最大的同情心,幫助患者進行自我調節,消除心理障礙,保持穩定情緒。同時積極爭取家屬的密切配合,鼓勵病人做力所能及的活動,培養興趣,樹立信心,使其看到治療疾病的希望。
3.4 重視患者用藥心理,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根據病情確定用藥方案,注重病人用藥特點,在不影響藥物療效的前提下,應考慮患者經濟承受能力,盡可能用療效高、副作用小、廉價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富裕患者可選擇毒副作用小,較高檔次藥物進行治療,即顯示了患者的財力,又滿足了其高貴身份的心理需求。但也不可盲目濫用藥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在治療護理的過程中,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是治療疾病的關鍵。
臨床實踐證明,對肝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心理護理手段配合藥物治療,對提高治療效果、疾病的康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心理護理是配合臨床治療,以病人為中心,進行人性化服務,提高醫護質量的一項重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