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患者的心理護理淺析
曲彩紅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以心理學理論知識為指導,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需要,以其言語和行為影響或改變患者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其特征就是對患者的心理問題實施有目標、有計劃、有效果的整體護理,其實質是從整體觀點出發,掌握人的心理狀態、性格特征、情緒變化以及社會背景等各方面因素在治療和護理中的影響。由于人具有生物和社會的雙重屬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既受生物因素的影響,又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關聯,對患者除做好周密的生物性護理檢查外,還應做細致的心理調查及社會分析,從而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認知和戰勝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增進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患者的康復。
1 影響患者心理問題的因素
疾病、就診、住院、治療和康復等會使人的應對機制及人格特征發生改變,甚至出現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導致心理問題的因素是極其復雜的,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面。
1.1 病理改變所致的心理問題 有些疾病本身破壞了人體正常生理功能而導致患者心理障礙。部分患者的心理異常是由軀體疾病產生的,當解除了軀體疾病后,心理問題也會隨之消除。例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可出現嗜睡、煩躁不安等,又如病毒性腦炎的患者在意識障礙之前多有人格改變,記憶力及定向力障礙,行為異常,失語,甚至出現幻覺、妄想、譫妄等。
1.2 對疾病的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指人們對自身意識的情感、信心及態度等方面的反映。患者對疾病的心理反應,主要取決于對疾病的自我評價。疾病引起的心理反應與病情的輕重、患者的個性特征和個人對疾病的自我評價程度有關。如病情危重期的患者多表現為恐懼、痛苦、憂郁、悲傷等;當病情好轉時則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欲,同時對未來的焦慮、擔心;當病情反復時表現為懷疑、沮喪;而病程較長一時無明顯好轉時,則表現為急躁、消極、絕望等心理反應。
1.3 診療手段及措施引起的心理異常 在診斷與治療過程中,有些檢查、藥物和手術等可直接影響患者大腦的功能。如手術患者不僅要承受疾病本身的刺激,還要受到麻醉、手術創傷帶來的刺激,因此患者常出現焦慮、恐懼、消極、悲觀等不良心理,這些反應會影響患者的休息和食欲,甚至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及疾病的康復。
1.4 環境與社會因素所致的心理反應 醫院環境與患者生活環境的不同,患者到醫院住院后,對醫院的環境存在陌生感,必然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不安,陌生感持續的長短與患者個性有關。這時醫護人員必須熱情接待,掌握患者的思想及心理變化,密切護患關系。另外,患者家庭經濟狀況及家屬、朋友、同事對疾病的認識態度等因素也影響到患者的心理反應。
2患病后的心理反應
2.1 具有共性的心理反應
(1)震驚與否定:一向健康的人,生病后常常感到突然及難以接受,對這一事實,甚至采取否認、回避的態度,進入自我保護性隔離中。特別是腫瘤患者或病后可能致殘的疾病的患者,會出現一個震驚與否定時期,使患者不能理智地思考及行動。當震驚期過后,患者可出現焦慮、抑郁、自卑的情緒,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2)懷疑與猜疑:對周圍事物、他人的舉動特別敏感。有些患者對診斷、治療、護理工作的正確產生懷疑,但又不完全排除真實的可能性。猜疑也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會影響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正確的判斷。
(3)焦慮:焦慮時可產生不安感,高度焦慮可增加生理和心理的負擔,也會對治療過程產生不利的影響。其程度取決于個人對疾病的了解及其想象中的疾病后果的擔心程度等。
(4)依賴性增加:患病使人在行為上出現倒退,行為變得被動.認為生病后應該得到他人的照顧。但有時依賴可以減少精力消耗,反而有利于康復。
(5)無價值感與孤獨感:患病會使人感到生命價值的逐漸喪失,使患者感到孤獨,特別是老年患者更易感到孤獨。孤獨感常使患者產生不安全感和對疾病的擔憂。
(6)被拒絕和害怕感:特殊疾病的患者在就醫或診療過程中易產生被拒絕感,如麻風患者。有患者害怕疾病帶來軀體的殘障、害怕醫院的環境及設備、害怕加重家人的經濟負擔、害怕被社會和家庭所拋棄、害怕死亡等,從而產生害怕心理。 (7)恥辱和犯罪感:傳染病或性病患者,易產生恥辱和犯罪感,其不輕易向別人講述病情,甚至不愿就醫,以致影響疾病的診治。
(8)退縮和抑郁:表現為幻想、妄想、自卑、自責、情緒低落等,嚴重抑郁的患者易產生輕生的念頭。
(9)荒謬反常:是精神緊張患者的一種獨特的反應,常表現為知道自己患病后,反而顯得輕松。
2.2 不同疾病或不同病期患者的心理問題
(1)危重患者的心理:焦慮和恐懼是較其他患者更為突出的心理反應;疾病帶來的痛苦或不適感會增加患者的不良心理反應;急診室、監護室的環境,其他患者搶救、死亡情況等會增加患者的沉重、絕望的心情;特別是癌癥患者,他們憂傷、失望地等待死亡,常為自己死后親人們的生活而擔憂、焦慮。患者主要表現有:情緒低落,意志消沉,悲觀失望。
(2)發病初期患者的心理:一般患者心理上總感到很難接受,甚至采取否認的態度。
(3)康復期患者的心理:有些患者會無緣無故的出現心理苦惱、焦慮不安,也有些患者適應了患者角色且逐漸強化。
(4)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較易出現的共同心理特點是情緒憂郁、沮喪,此外易形成心理上對疾病的習慣化。
(5)手術患者的心理:手術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心理刺激,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易使患者產生害怕心理。凡術前有明顯情緒障礙者,術后易發生并發癥或適應不良的問題。
(6)臨終患者的心理:臨終患者和正常人一樣都需要自尊和被人尊重,需要愛和溫暖,需要自我實現。常表現為:①否認期,患者不承認自己病情嚴重,認為可能是診斷錯了,但又總想從醫護人員那里得到證實。②憤怒期,經常發脾氣、煩躁、拒絕治療,甚至敵視身邊的人。③妥協期,患者心理狀態顯得平靜、安詳、沉默,配合治療,希望能延長生命。④抑郁期,患者全身衰竭,極度傷感,急于安排后事,希望親戚朋友多來探視。⑤接受期,這是臨終患者的最后階段,表現為平靜而安寧,嗜睡、不愿與人交談。
(7)不同年齡、性別患者的心理反應:兒童由熟悉溫馨的家庭生活環境到陌生的醫院,使已經習慣的生活環境和行為受到改變;同時大多數患兒易產生行為的退化及恐懼心理。青年患者對疾病多有恐懼、焦慮外,還有強烈的反應。中年患者是向老年過渡的時期,面臨生活、家庭、事業等問題,多產生焦慮的心理。老年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某種疾病時,控制能力降低,因不信任、猜疑心理使自己倍感孤獨。老年患者自尊心理較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依賴性加強,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和降低,過分依賴于醫務人員及家人幫助和照顧。部分老年患者往往在病情好轉或接近痊愈時仍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養,自信心減弱,對原來承擔的社會角色恐懼不安,不愿出院。
參 考 文 獻
[1]胡娟.病人教育的發展方向[J].現代護理,2006,12:1107-1108.
[2]聞吾森,王義強,趙國秋.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感和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0,14(4):258-260.
[3]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 117.
[4]馬文嵐,何國平.心理健康教育在腫瘤化療患者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06,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