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護理對初產婦第二產程影響分析
郭紅霞 黎秀蘭
【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產婦第二產程的影響。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的研究方法,抽取住院初產婦160例,分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觀察組給予常規產科護理,并運用心理護理方法實施心理干預;對照組80例,僅給予產科常規護理。結果 第二產程平均時間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數據用統計學處理P<0.05,有顯著差異);順產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發生率和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結論 對初產婦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護理,可以縮短第二產程,提高順產率,減少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提高分娩質量。
【關鍵詞】心理護理 初產婦 第二產程
初產婦是指第一次經歷完整分娩過程的婦女。第二產程,又稱胎兒娩出期,從宮口開全至胎兒娩出止,正常情況下,初產婦約需1~2小時;經產婦通常數分鐘即可完成。初產婦第二產程時間延長,容易造成難產、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等癥候,在產科是比較普遍的現象[1]。
分娩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由于分娩疼痛、身體狀況的改變等,會使產婦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緊張、疑慮等心理反應。這些心理因素,常常會給初產婦造成較大的精神壓力,加之臨產時陣痛的干擾、活動受限,對休息和飲食的影響使體力消耗,很容易引起大腦皮層功能紊亂,導致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和胎兒宮內窘迫,危害母嬰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為了探索解決初產婦由于不良心理因素對分娩過程影響,使其在第二產程能情緒穩定,防止由這些負面情緒和心理因素所致的產程延長、胎兒窘迫的發生,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按照隨機抽樣的研究方法,隨機抽取160例初產婦,分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除給予常規產科護理外,還運用心理護理實施護理干預;對照組僅給予產科常規護理。然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在第二產程時長、難產情況、產后出血情況、新生兒窒息情況進行了觀察和記錄。研究結果表明,采取積極的心理護理,可以縮短初產婦的第二產程時間,從而減少難產的發生以及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
1 資料
將2010年6月-2011年4月160例臨產的初產婦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兩組產婦年齡、孕周、文化程度、胎兒大小等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經骨盆測量和胎兒B超檢查,均無骨盆狹窄和頭盆不稱等產科陽性體征,可擬診從陰道分娩,無妊娠并發癥。
2 方法
在第二產程中觀察組80例采取常規產科護理和心理護理,對照組80例采取常規產科護理。
2.1使用心理疏導法進行心理護理 第二產程中不斷給予產婦精神上的安慰,每次宮縮時要鼓勵產婦,給予產婦信心[2]。告知其生產是在周密的監護下進行的,疼痛是由宮縮引起的,宮縮時不要煩躁慌張、大喊大叫,產婦對于宮縮是可以耐受的。對于精神過度緊張、焦慮嚴重的產婦,需要給予關注和耐心地安慰:告知其分娩是絕大多數婦女能夠勝任的自然生理過程,過度緊張焦慮等情緒,會使體力消耗增加,對疼痛更敏感,致使產程延長,甚至難產。只有正確對待分娩過程中所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才能順利完成生產。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工作,丟掉思想包袱,增強信心和勇氣。
2.2使用行為矯正法進行心理護理 第二產程時間短,宮縮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間歇期短,胎兒多下降至盆腔,壓迫盆地引起產婦反射性便意,此時應指導產婦擺好體位,排空膀胱,消毒會陰部,囑產婦深吸氣后,平齊使腹壁肌肉及膈肌收縮,促使胎兒下降,間歇時休息,當抬頭著冠時,宮縮出現,囑產婦呼氣,持陣縮過后再屏氣,以防止會陰部的損傷。助產士應給予腹部撫摸和腰骶部的按摩,使其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逐漸消除其不良的情緒。
2.3提供家庭化分娩環境 設立單獨家庭式產房,布置溫馨,家屬一直陪伴參與,從而讓產婦消除恐懼心理,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分娩。
3 資料統計
采用SPSS17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同時考察兩組第二產程用時、順產率、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產后出血的差異性。
4 結果
表1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用時的比較
組別 例數 均值(min) 標準差 均值的標準誤
觀察組 80 86.18 31.17 3.48490
對照組 80 96.34 32.32 3.61366
成對差分95%的置信區間[0.3110,20.01393] t=2.053 P= 0.043
表1經過統計學處理,t=2.053,P=0.043<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以認為觀察組初產婦的第二產程用時比對照組的短,心理護理可以縮短初產婦的第二產程。
表2 兩組產婦順產率的比較
組別 例數 順產n(%) 非順產n(%)
觀察組 80 66(82.5) 14(17.5)
對照組 80 55(68.8) 25(31.3)
表2經過統計學處理,x2=4.103,P=0.043<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而可以認為觀察組產婦的順產率比對照組的大,心理護理可以提高產婦的順產率。
表3 兩組產婦的分娩并發癥的比較
表3經過統計學處理,x2=7.32,P=0.007<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進而可以認為觀察組產婦的分娩情況比對照組的好,心理護理可以提高分娩質量,減少產婦產后出血的發生。
5 討論
影響產婦分娩能否順利進行的4個主要因素是產力、產道、胎兒及產婦的精神心理狀態[3]。在病理產科中,因分娩的4個因素造成的難產中,產力異常是重要因素。產力異常中又以子宮收縮乏力為主。
子宮收縮力作為臨產后的主要產力,其貫穿于分娩的全過程,任何導致子宮收縮力發生不符合規律的現象都有可能發生難產。
分娩對于產婦是一種持久的應激源,隨著臨產征兆的出現及陣痛的加劇,產婦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由于宮縮所致的疼痛呈進行性加劇,產婦因害怕難產、擔心新生兒性別及健康等,導致心理反應越來越強烈[4]。這些不良的心理反應被中樞神經接收、加工和整合后,將沖動傳遞到下丘腦,使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軸被激活,釋放大量的腎上腺素等生物活性物質,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一系列軀體功能和臟器活動的變化[5]。
心理護理作為應對應激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維持個體平衡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心理護理是以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以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運用心理學的方法,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溝通,改變護理對象不良的認知評價,運用有效的應對行為,進而使其獲得最適宜的心身狀態,促進康復或保持健康的護理過程[6]。
首先創造溫馨舒適的環境。⑴熱情的接待住院的待產婦,介紹病區環境,介紹主管醫生以及責任護士的情況,使其對所選醫院有信賴感;⑵病區整潔、安靜、無噪音,在走廊里擺放一些綠色植物,營造舒適溫馨的環境;⑶通過詳細的詢問病史和觀察,對初產婦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做出評估,有針對性的對初產婦進行分娩知識的宣教;⑷由護士引導已經自然分娩的產婦用自信、鼓勵的語言講解分娩過程中的自我體驗,讓初產婦和自然分娩的產婦適時地相互進行交流,使初產婦從已分娩產婦的現實親身體驗中進一步了解分娩知識和主動配合的方法。通過增加護患之間的信任和患患之間的和諧,使初產婦增強自然分娩的信心,讓初產婦以愉悅自信的心理狀態迎接產程。
其次加強初產婦的心理指導。分娩對于產婦來說是巨大的心理應激,這一應激反應直接影響分娩過程,所以產婦對醫護人員的依賴非常強烈。在進行護理操作時,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平靜的語氣,向產婦講述有關分娩的過程,尋找最舒適的體位,緩解疼痛,通過講解趣事等方法,分散產婦的注意力。對那些情緒不穩定、哭鬧不安的產婦,首先要尊重她們,對她們表示理解,向她們耐心解釋宮縮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哭鬧會造成體力的消耗,會導致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嚴重的可能出現胎兒宮內窘迫等并發癥,只有配合默契才能順利分娩。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初產婦的恐懼感變為安全感。
最后采取科學有效地指導。在第一產程可鼓勵產婦在產科病房區域內隨意走動,用親切的語言鼓勵她們,解釋宮縮陣痛的性質及心理因素對分娩過程的影響,使產婦自我放松,嚴密觀察產程,滿足初產婦的心理需要;第二產程宮口開全后,根據產婦的心理狀態、產程進展情況,護士用現身說教和演示指導應對疼痛和不適、產力的使用、配合助產的方法,教會產婦做省力呼吸運動,自始至終給予鼓勵。
在第二產程中,通過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縮短初產婦的第二產程時間,從而減少難產的發生以及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從而提高產科護理質量。
參 考 文 獻
[1]茍文麗.分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96- 497.
[2]唐淑英,蔣紅梅.激勵式心理護理對促進自然分娩的臨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1997⑶: 9-10.
[3]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8.
[4]孫宏偉,楊小麗.醫學心理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69-170.
[5]范玲,吳連方.產婦分娩期的生理及心理特點[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5(4):516-517.
[6]吳玉斌,朗玉玲.護理心理學[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