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淺析及護理
闞燕娟
目前,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嚴重危害公眾健康的傳染性疾病,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見的,該疾病對病人的心理生活以及整個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疾病的本身。因此做好心理分析及護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目的之一。根據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特點和患者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2190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診斷標準,其中男1045例,女1145例,年齡最大的72歲,最小17歲,平均年齡40.5歲,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應。
2 結果
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及時發現患者的內心情感世界,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緒,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感,積極配合治療。
3 心理分析及護理
3.1心理分析
3.1.1焦慮恐懼心理 作為傳染患者要面對許多現實問題,患者關心的首要問題是是否傳染家屬,擔心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他們既希望和親友在一起又怕傳染給他們,內心十分矛盾,擔心親人及同事能否接受自己,今后能否正常工作生活等,思想上的沉重包袱使乙肝患者感到恐懼和焦慮,而導致機體營養代謝進一步失調,影響肝細胞修復和再生,使臨床療效不佳,病情遷延。
3.1.2悲觀抑郁心理 由于病情反復久治不愈,疾病本身帶來的不適,以及病情的加重給家庭帶來了經濟負擔過重,影響生活,影響婚姻戀愛,影響夫妻感情,孩子無人照顧等,使許多患者對未來憂慮不安,消極悲觀,甚至失去信心,自暴自棄。
3.1.3孤獨寂寞的心理 由于乙肝是一種傳染病,在住院期間必須采取消毒隔離措施,限制活動時間及探視時間,患者不能忍受隔離的寂寞,有度日如年之感,有的擔心在醫院里受到其他疾病的傳染,處處小心謹慎,不想去和他人接觸,因此思想上產生的苦悶孤獨寂寞之感。
3.2心理護理
3.2.1尊重患者的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 護理人員在與患者的交往中必須態度熱情,言行謹慎,對患者過激的語言和行為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尊重患者的心理感受,維護患者的自尊心,給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勵,使患者重新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鼓勵患者投入家庭和社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滿足其受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3.2.2針對不同的心理特點進行護理 焦慮恐懼型患者,醫護人員要多與患者談有趣的事情,常常開導他們,使其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要耐心傾聽患者的各種主訴,及時處理患者的各種不適,盡量滿足患者的要求。針對悲觀憂郁型患者,需要家庭的情感支持,囑家屬多關心患者,要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學會自我調節控制情緒,積極配合治療。針對孤單寂寞型患者,應該主動接近他們,溫和熱情的開導,關心他們的飲食起居,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實際困難,讓他們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和寄托。
3.2.3加強健康教育 通過講授、宣教等形式,讓患者了解乙肝主要是通過血液和密切生活接觸傳播,只要掌握正確的消毒隔離措施并正確執行,一般不會相互傳染。醫護工作者有責任做好宣傳工作,呼吁學校和社會多一份理解和關懷,少一份歧視和冷漠,為乙肝患者創造一個治療康復學習與生活的最佳環境。
4 討論
心理護理能減輕患者心理負擔,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質,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要善于觀察患者的情緒反應,盡量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使癥狀得到改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