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瑤族農村產婦陰道分娩的產前心理護理
彭秋鳳 魏潔
【摘要】本文分析了瑤族農村產婦在陰道分娩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并介紹了根據產婦不同分娩階段的心理特點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認為重視產婦的心理因素,準確把握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各個階段不同的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使她們在最佳狀態下順利分娩,以縮短產程,減少新生兒窒息、減少無產科指征的剖宮產率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瑤族 產婦 心理護理
分娩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同時伴隨著復雜的心理變化。過去著重看待產力、產道和胎兒這三大因素;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逐漸關注心理因素對分娩過程的影響。由于產婦缺乏對分娩的直接經驗,對分娩產生焦慮、恐懼、精神過度緊張均可直接影響產程的進展[1]。因此,針對分娩期產婦的心理特征,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顯得越來越重要。為了了解瑤族初產婦的心理特點,探討有關的影響因素為瑤族初產婦提供相關的心理護理,現將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乳源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分娩的瑤族初產婦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并進行相關影響因素的探討。現將調查方法和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法,隨機抽取乳源縣人民醫院婦產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間住院分娩的瑤族初產婦共計160名。
1.2調查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3]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調查。自評量表由20個問題組成,分值在20-80分之間,50分為有焦慮情緒,分值越高表明負性情緒越嚴重。
2 結果
2.1一般情況 調查對象160名,年齡19-32歲,小學及以下42名,占27%,初中64名,占40%,高中及以上54名,占34%。職業為農民117名,占73%,非農民43名,占27%。
2.2心理狀況 瑤族初產婦SAS量表得分(42.5±9.82)由此可見,瑤族初產婦的焦慮情緒比國內常模(已婚未孕的正常孕齡女性)值(34.16±1.92)高,t=5.37,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產婦陽性率(焦慮評分>50分)有37例,占23%。
3 結論
3.1瑤族農村產婦的心理特征
韶關市乳源縣是一個瑤族自治縣,瑤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十分之一,而70%左右的人口在農村。以往瑤族農村婦女絕大部分是文盲或小學文化程度,她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嫁人生子,天經地義”,妊娠對她們來說是喜事,由于文化知識的缺乏,因此她們沒有過多的焦慮和恐懼,不重視或不需要心理護理。
隨著瑤族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及文化水平的顯著變化,瑤族婦女的自我意識不斷提高,作為現代女性社會角色和自然角色的沖突問題突顯出來,一方面她們希望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中爭取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孕育出健康活潑的下一代。而這都將對孕產期本來就巨大的生理心理變化產生進一步的影響。臨床觀察發現焦慮、恐懼是產婦分娩期最常見的心理特征,而導致她們焦慮、恐懼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她們多為初產婦有關,她們對分娩進程認識不足,包括對產時疼痛、胎兒性別、分娩時醫護人員的照顧程度、胎兒及本人的健康擔心等。 3.2心理護理 根據產婦不同的心理狀態及分娩的不同時期,給予適時恰當的心理護理。
3.2.1建立良好融洽的醫患關系 醫護人員的某些言談舉止可能會加重產婦的緊張和恐懼,因此要提高醫護人員的素質修養,針對產婦是少數民族且是農村家庭,產生特別希望生男孩這一巨大精神負擔,正確運用語言藝術做好產婦及其家屬思想工作,從而使產婦放下思想包袱。產婦對產痛的耐受力除與各人的痛閾有關外,還與心理狀態有關,并且占很重要的位置。因此應向產婦詳細講解有關正常分娩的知識,臨產后可能出現的征象,宮縮與分娩的關系,告訴產婦宮縮時應配合呼吸及輕輕按摩腹部或腰骶部以減輕疼痛,以及分娩時如何配合,根據產婦的不同情況盡量給予鼓勵、安撫和陪伴,以增加她們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狀態迎接分娩的到來[2]。
3.2.2第一產程的心理護理 由于都是初產婦,缺乏分娩知識,常表現為一有宮縮就呻吟不止甚至大喊大叫,不能自我控制,拒絕飲食,使體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導致宮縮無力,造成難產。在潛伏期時可以向產婦簡明扼要的說明分娩過程,指導做腹式深呼吸和放松技巧[3]。對于活躍期焦慮不安的產婦可以給予促進身體舒適的措施,例如按摩背部、腰腹部,擦拭額頭的汗或握住產婦的手,以減輕痛苦及轉移注意力,保證分娩時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
3.2.3第二產程的心理護理 應不斷給予產婦精神上的安慰與解釋,同時指導產婦在宮縮時正確使用腹壓,宮縮間歇時囑產婦全身肌肉放松,安靜休息,鼓勵產婦,增加產婦的信心以保證胎兒順利娩出。
3.2.4第三產程的心理護理 此期產婦的心理反應可直接通過大腦皮質影響子宮收縮的調節,導致宮縮乏力而大出血。應此一方面應給予宮縮劑加強宮縮,預防出血的發生。另一方面對產婦進行安慰,讓產婦安靜休息,同時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及陰道出血情況。
3.3心理護理體會
分娩期產婦產生的緊張、恐懼、焦慮的不良心理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的改變,造成胎盤血流量減少,導致胎兒宮內窘迫。這種恐懼焦慮常常通過激素和神經通路影響子宮收縮,使之不協調,產婦宮縮乏力,宮口擴張緩慢,產程延長,更加劇了產婦的恐懼和緊張,以至于惡性循環,癥狀加劇,導致難產,增加剖宮產率。因此要把心理護理放在首位,將心理護理運用于整個分娩過程中,使其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使產婦的生理心理都處于最佳狀態,使整個產程在無焦慮、熱情、關懷的氣氛中進行,使她們在整個分娩過程中以最大的內在力量完成分娩過程[4]。總之,加強少數民族農村產婦分娩時的心理護理尤為重要,因人而異地進行心理引導,使產婦逐漸進入良好的心理狀態,協助產婦順利渡過分娩過程。
參 考 文 獻
[1]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80-213.
[2]零恒莉,藍柳萍,雷柳霜,等.產婦互動作用在產時的效應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8):593-594.
[3]夏明靜,佟瑞霞.腹式深呼吸對分娩影響的臨床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
[4]劉冬雅.心理護理的產婦分娩中的應用.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