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彎曲內科胸腔鏡手術的護理
鄭慧芳 張福英
【關鍵詞】 胸腔鏡;胸膜疾病;護理
我院呼吸內科2009年1月至2009年6月共進行15例內科胸腔鏡的手術,對胸膜疾病的診斷、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15例病人,男10例,女5例;年齡20~76歲,平均52歲。胸腔積液14例,自發性氣胸1例;術前14例胸腔積液患者經X線、B超、CT、胸水常規及細胞學檢查未能明確診斷。1例為自發性氣胸,胸腔閉式引流術后肺復張不良。
1.2 方法
術前建立人工氣胸。術中取健側臥位,健側胸壁下墊一軟枕,使脊柱稍向患側突起,以擴大患側手術區的肋間隙,患側手臂上抬放于頭架上,健側手臂自然放松。選擇最佳穿刺點,可根據胸片或透視結果而定。一般選腋前線與腋中線第3~5肋間為進境部位,因為這些部位進境不容易損傷血管。常規消毒皮膚,鋪手術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切開皮膚約1cm左右,血管鉗垂直分離皮下組織、肌肉和胸壁組織,垂直插入套管針至胸膜腔,以進入胸腔0.5cm為宜。固定套管針,拔出針芯,插入胸腔鏡進行觀察。觀察前盡可能通過工作道吸盡胸腔積液,以免影響視野掩蓋病情,并留取胸腔積液標本。吸盡胸腔積液后,旋轉胸腔鏡清晰地按照前、上、后、下側的順序觀察胸膜,發現病灶則在直視下進行活檢。如胸腔內有粘連時,可直接用活檢鉗行粘連松解術。術畢,退出胸腔鏡及套管,自切口留置胸腔引流管行閉式引流,以排除胸腔內的氣體和液體,2~3日后酌情拔除引流管。
2 結果
14例胸腔積液患者被明確診斷的12例,其中9例為惡性胸腔積液,3例為結核性胸腔積液,診斷率為85.71%。1例自發性氣胸行胸腔鏡下胸膜粘連松解術后肺完全復張,術后2天拔除閉式引流,2月后復查氣胸未再發生。
3 體會
3.1 手術護理
術前人工氣胸的護理,一般于手術前一日或數小時進行,在局麻下向胸膜腔內注氣400~800ml,對胸腔積液的患者應在抽胸水后再注入空氣,注氣時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建立人工氣胸后,行胸部透視或攝片,了解人工氣胸及胸腔粘連情況。術中密切觀察患者反應,持續監測心率、心律、血壓、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術畢協助醫生放置胸導管并接引流瓶,觀察水柱波動及氣泡逸出情況。術后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行心電監護,監測心率、心律、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胸腔閉式引流的護理,保持引流管敷料清潔干燥,每天更換敷料一次,滲液明顯時及時更換。當水封瓶無液體及氣體逸出,引流管水柱波動小于2cm,聽診患側肺呼吸音清晰,胸片顯示肺復張良好,即可拔除引流管,拔管后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胸痛、呼吸困難、皮下氣腫等情況,觀察傷口敷料是否清潔干燥,有無滲血、滲液。
3.2 并發癥的護理
內科胸腔鏡手術的并發癥主要有胸痛、發熱、術后胸腔出血及皮下氣腫、氣體栓塞。[1]①胸痛:本組15例患者中有12例發生術后胸痛。根據胸痛的程度予止痛藥物,如強痛定,以減輕患者的疼痛。本組患者胸痛在2~3天緩解,4~5天消失。②發熱:本組15例患者中有3例出現術后發熱,體溫在37.5~38.5之間,經抗感染補液治療,3天后體溫恢復正常。本組15例均未發生胸腔感染,在護理過程中,術前完善環境及手術物品的消毒滅菌工作,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是預防胸腔感染的關鍵。③出血:本組15例患者有6例在術中活檢后出現了局部少量出血,經局部使用冰腎上腺素鹽水后,出血停止。本組15例均未發生術后大出血。④皮下氣腫:部分患者鏡檢過程中、鏡檢后出現皮下氣腫,嚴重時頸部、腹部、縱隔及全身,可能因血管鉗分離組織時沒有向一個方向垂直分離,分離較亂;或胸腔內壓力高,患者鏡檢時劇烈咳嗽,胸腔內氣體經切口進入皮下所致,[2]術前使用可待因以減少術中咳嗽,術中減少胡亂分離胸壁組織,可有效防止氣腫的發生。⑤ 氣體栓塞:人工氣胸注氣前需確保穿刺針位于胸腔內,注氣緩慢,注氣過程中觀察胸腔內壓力的變化,一旦發生氣體栓塞應立即停止注氣,若因胸腔壓力過高所致,應迅速抽出注入胸腔的氣體,以免氣體繼續進入血管,本組15例無氣體栓塞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