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急性膿胸患者胸腔閉式引流術的護理
張引紅
【關鍵詞】 急性膿胸;引流術;護理
急性膿胸是由細菌感染胸膜腔造成的胸部疾病。臨床表現為高熱、胸悶胸痛、呼吸急促、食欲不振、胸悶等癥狀。膿胸患者一般要做胸腔閉式引流,使氣體或液體排出,肺恢復張力,從而達到控制感染和治療的目的。本院于2008年5月收到1例膿胸患者,最終通過積極及時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患者治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67歲,因漸進性胸悶胸痛,伴呼吸急促3天來我院就診。查X線胸片示:左側胸腔大量積液,為進一步治療收治入院。入院后急測T 38.6 ℃,查血常規示白細胞26.42×109/L,血型B型RH陽性,凝血全套正常,即刻在局麻下行胸腔穿刺,抽出膿液20 ml,考慮患者為急性左側膿胸,予胸腔閉式引流術,引流出膿液量約1 200 ml,色黃、絮狀、惡臭,予以更換引流瓶,固定,患者癥狀明顯緩解。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故予以一級護理、普食、吸氧、留置導尿、心電監護、胸腔閉式引流、補液予以頭孢米諾、奧硝唑等抗感染加強營養治療。5月18日19:10患者出現胸悶氣急,呼吸困難,大汗淋漓,T 38 ℃,P 135/次,R 25次/min,BP 180/110 mm Hg,氧飽和度80%,遵醫囑予以異丙嗪25 mg肌注,地塞米松10 mg肌注,喘定靜滴,內科會診,告病危。21∶50經鎮靜利尿平喘等治療患者呼吸困難無好轉,呈張口呼吸,血氧飽和度72%,考慮患者嚴重肺部感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予以氣管切開,呼吸肌輔助呼吸,多巴胺100 mg靜滴擴血管。5月19日7:40患者突然心率下降,45次/min,血氧飽和度53%,BP 90/54 mm Hg,即予以胸外心臟按壓,新三聯1套、腎上腺素2 mg、多巴胺20 mg靜推,多巴胺160 mg靜滴,心率恢復至125次/min,血氧飽和度74%。5月24日患者神志清楚、呼吸平穩,血氧飽和度95%,遵醫囑停呼吸機輔助通氣,予以氣管切開吸氧。5月26日因咳嗽咳痰明顯,遵醫囑予糜蛋白酶、地塞米松、慶大霉素霧化吸入、生理鹽水、慶大霉素濕化氣道。5月29日調整抗生素、予帕珠沙星、頭孢唑肟靜滴加強抗感染,復方維生素及白蛋白靜滴加強支持治療,隨時吸痰,鼓勵咳嗽咳痰。6月5日患者病情穩定,改為二級護理,停病危,記24 h出入量。6月8日,患者呼吸平穩,胸腔閉式引流,水柱波動無,引流液淡黃、量少,遵醫囑拔除胸腔閉式引流及氣管插管,改為鼻導管吸氧。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患者對胸腔閉式引流術及自己本身的疾病產生了恐懼緊張心理,因而情緒低落,對治療失去信心。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應耐心細致地給患者解釋其本身疾病的特點以及治愈情況并介紹其他病例。并告知其胸腔閉式引流術的重要性及術中的注意事項,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消除恐懼緊張心理,使患者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積極配合治療,早期康復。
2.2 護理體會 (1)生命體征:對危重患者及術后患者,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變化以及穿刺部位有無滲血,疼痛,若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2)囑患者半臥位有利于引流及減輕切口張力。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經常擠壓引流管,以免膿液堵塞引流管。臨床上出現的引流不暢,多與體位不當或膿液黏稠有關。膿胸患者取有效的體位是至關重要的。(3)有效咳嗽:胸腔閉式引流術后患者往往因傷口疼痛無法進行有效的咳嗽,因此應指導鼓勵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有利于引流,以盡早排除痰液,使肺擴張,肺復張有利于胸腔內積氣或積液的排出。如痰液多,痰鳴音明顯,立即給予霧化吸入,如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等,拍背,協助排痰,直至肺部呼吸音清晰。
3 胸腔閉式引流護理
3.1 保持導管的密閉和無菌 保持導管處銜接牢固,水封瓶長管在水中3~4 cm,并保持自立。胸壁傷口引流周圍應嚴密,水封瓶內為無菌生理鹽水,24 h更換液體,防止感染。
3.2 保持引流管的通暢 引流瓶不應高于患者的胸腔,防止反流;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阻塞。水封瓶長管中的水柱是隨呼吸上下波動,如水柱無波動,患者出現胸悶氣促等癥狀及時通知醫生。
3.3 妥善固定 引流管長度約100 cm并妥善固定于床旁,運送患者時要固定引流管,下床活動時,引流管的位置因低于膝關節,并保持密封,如引流管從胸腔滑出,立即用手捏閉傷口處皮膚,及時報告醫生。
4 協助患者的全身護理
協助患者進食;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等,鼓勵患者多飲水。除加強飲食療法外更加注意皮膚護理,保持床單干燥,防止褥瘡發生。
5 拔管指征
病情穩定,24 h水封瓶引流量少于50 ml,胸透示肺復張良好,在無菌操作下拔除引流管,敷料覆蓋,膠布固定。
通過醫護人員的醫治和護理,患者的病情從穩定到治愈,雖患者愈合出院,但在基礎護理方面還需加強,防止發生呼吸道感染,并加強皮膚及口腔護理,防止霉菌感染及褥瘡的發生,鼓勵患者多下床,加強體質鍛煉,達到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