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138例2型糖尿病臨床護理和出院后服務
胡曄 張婷婷 曾惠華
【摘要】目的:使2型糖尿病病人能夠自已管理自已,達到減少2型糖尿病病人的再次住院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方法:通過對138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臨床護理,向病人及家屬講解糖尿病有關知識,如飲食調節與鍛練,藥物治療,并發癥的預防等。出院后給予多方面的服務,使病人將血統控制在良好的狀態。結果:達到減少并發癥減少再住院,和前2年相比2型糖尿病再次住減少了68人。結論:2型糖尿病病人不僅需要臨床護理,更需要相關知識,健康教育和二級預防。
【關鍵詞】2型糖尿病;臨床護理;院外服務
2型糖尿病是胰島素相對缺乏而出現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性疾病,并發癥多。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運動量的減少,2型糖尿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近兩年來(2008-2009),我院內科收治2型糖尿病138例,通過住院治療、護理、健康教育和出院后的服務,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病人總數138人,比前2年(2006-2007)減少68人。男65例,女73例。年齡35-80歲,糖尿病病史5-35年。高中文化以上的 19人,初中25 人,小學55 人,文盲39 人 。
1.2主要并發癥及感染:周圍神經病變53例,視神經病變43例;胃植物神經病變18例;腎病變17例;重度酮癥酸中毒2例;輕度酮癥酸中毒5例;泌尿系感染11例,呼吸道感染17例;足部感染2例,潰瘍長達二月不愈。
2護理
2.1急性期的護理:給予生命支持,糾正代謝紊亂,抗感染及預防感染。
2.1.1胰島素治療的護理:2型糖尿病病人入院時,血糖高,代謝紊亂,胰島素強化降糖治療是必需的,在用胰島素靜脈滴注或胰島素泵治療時,血糖下降過快有低血糖和腦水腫的危險,過慢影響降糖效果,加重組織的損傷。嚴密監測血糖,每小時測血糖并做好記錄。有異常時及時報告,以使及時調節胰島素的用量。用胰素泵治療,觀察泵是否正常工作,加強病房巡視,防止導管脫落,打折導致胰島素不能進入體內出現血糖升高。觀察意識狀態,瞳孔大小,對光反射,如病人神志清楚后出現惡心頭昏等不適,立即報告醫生,提示腦水腫。注意有無出冷汗,發抖,心慌等低血糖表現。
2.1.2補充液體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的護理:病人入院時血糖較高,血液處于高滲狀態,酸咸不平衡,脫水嚴重。快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一條用于胰島素的輸入,一條快速輸入液體或補充電解質及輸入抗生素。在輸液過程中, 觀察血壓、脈搏、心律、呼吸情況,注意防止發生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或不能平臥等急性肺水腫情況。密切觀察尿量,見尿才能開始補鉀,觀察皮膚粘膜的彈性和干燥程度,記錄每小時尿量和記錄24小時出入量以便更好地了解病人體內液體狀態。保持輸液管道的通暢,一般用留置針。根據個體情況合理安排補液順序和調節輸液速度。
2.1.3加強基礎護理,預防感染:糖尿病病人抵抗力差,血糖濃度高,感染一旦發生,難以愈合。維護皮膚的完整性,保持床上清潔干燥,無渣屑。勤洗澡,勤換衣。不能進食病人做好口腔護理,能進食的病人睡前,起床后,餐后均用軟毛刷刷牙,防止口腔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不與呼吸道感染接觸,如感冒,肺炎,肺結核。清潔會陰部,每日兩次,避免泌尿系感染。
2.2心理護理:幫助病人消除自負、焦慮、恐懼、抑郁等到不良心理狀態,樹立戰勝糖尿病的信心。
2.2.1自負心理:糖尿病病人認為不能照顧家人,長年吃藥打針,增加了家里的負擔,產生自負心理。住院期間讓病人了解科學合理的治療,適當的鍛練加上飲食的調節,病人一樣可以象正常人生活工作和學習,列舉成功病例,使其樹立戰勝糖尿病的信心,消除自負自悲的不良心理。
2.2.2焦慮、恐懼、抑郁癥:糖尿病是終生性疾病,有可能失去工作,病人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煩躁不安,愛發脾氣,失眠,這些只會加重糖尿病病情。護士主動和病人交流,多和病人談心,認真傾聽病人的訴說,了解焦慮恐懼的原因并給予相關知識與指導,使焦慮恐懼減輕.由于糖尿病不能根治,血糖的波動受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抑郁癥狀[1]。多次短時間地和病人接觸,鼓勵病人表達自已內心的感受,并給予安慰和解釋。幫助病人走出糖尿病是絕癥的誤區,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疾病,糖尿病并發癥是可防可治的[2]。做好家庭成員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感受體會到家庭的溫暖、社會的關心和幫助,抑郁癥狀慢慢緩解。
2.3健康教育:病人在醫院治療只能糾正代謝紊亂,滿意控制血糖,消除癥狀。癥狀控制后病人回家要有認知的態度、行為的改變,即知信行?!判小俏鞣綄W者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行為理論模式。這一理論認為知識是行為的改變的基礎,信念和態度是行為的動力[3]??v觀我國糖尿病教育現狀,曾接受過糖尿病教育者僅占60.3%[4],而我們的病人70%以上是農民,接受這方面教育的不到50%,為了讓病人有足夠的糖尿病的知識,達到行為的改變,學會自我管理自己,我們把健康教育列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作飲食、運動、藥物知識宣教及并發癥預防教育,做好二級預防,達到了減少并發癥減少住院的目的。
2.3.1飲食知識宣教,了解飲食治療的目的:保證機體攝入合理充分的營養,維持健康,使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或接近正常,減少或推遲并發癥,維持正常體重,減輕胰島負擔。 知道飲食治療的原則,要合理控制熱能達到和保持標準體重,平衡膳食,保證營養需要,合理安排膳食結構??刂瓶偀崃?,建立合理的飲食結構.清淡多纖維飲食,如各種蔬菜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有利于控制血糖減肥和通便,并含有維生素礦物質,低脂少鹽少糖,不抽煙,適量飲灑。
2.3.2運動知識宣教:運動治療是尊循“五駕馬車”的原則,即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定期監測、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教育[5],堅持長期規律的運動,有利于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和體重,促進血液循環,改進脂肪代謝紊亂,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每個病人根椐自已的愛好和身體狀態,選一種適合自已的運動,堅持鍛煉,建立病人運動檔案,進行監測。急性感染和急性并發癥的病人不宜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以步行為主,如打太極拳,騎自行車,做家務活等活動。運動循序漸進,慢慢地增加,要持之以恒,不能隨意中斷。
2.3.3藥物治療宣教:教育病人不要自已停藥或換藥,不能自行上街買藥。特別是肝腎功能不太好的病人,有的口服降糖藥會加重肝腎損害,毒性作用大。口服降糖藥的病人要知道自已吃的是哪種降糖藥,有哪些付作用,是餐前服用,餐前多長時間,還是餐中服用,作用時間。上胰島素治療的,要餐前15分鐘皮下注射,注意皮膚消毒,更換注射部位,抽吸準確的劑量,用胰島素筆的,知道正確使用方法。出現不適,如嘔吐,腹瀉,發熱,及時和醫生聯系,醫生會調節用藥劑量或加用抗生素。 2.3.4學會測血糖和預防低血糖:住院期間教會病人或家屬測血糖, 知道何為正常何為導常.并記錄結果,觀察血糖變化情況.有的病人沒有測血糖儀,要定期來醫院測或就近測。血糖過高及時和醫生聯系。 教育病人知道發生低血糖臨床癥狀,如心慌、出冷汗、饑餓感,自我防治方法,應及時測血糖、喝甜果汁、吃甜點心等。外出運動或勞動時帶點心和飲料,以防低血糖發生而休克。
2.3.5糖尿病病足的預防: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現末稍神經病變,檢查發現痛覺、位置覺、冷熱覺、觸覺、壓力覺減弱,表現肢體麻木,感覺遲鈍,138例病人中有53例有不同程度的周圍神經病變,2例出現足部感染。足部護理與指導非常重要,因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最常見的并發癥,15%以上糖尿病患者一生中會發生足部潰瘍或壞疽,14%-24%的足部潰瘍患者需要截肢治療,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6]。我們要求能下床活動的病人每天進行適當的活動,以促進血液循環,不能下床活動的病人在床上活動,做足部按摩,方向由趾端向上。保持足部清潔,避免感染。用中性肥皂和溫水洗腳,水溫不超過50℃,以防燙傷。用干凈軟毛巾輕輕擦干,防止外傷,不能赤腳走在地上,以防刺傷,用電熱毯或熱水袋謹防燙傷。不讓病人自已修剪趾甲,防止損傷皮膚。囑病人每天洗完腳對鏡子查看足部有無紅腫與皮膚破損,穿鞋大小合適,軟硬適中,鞋過大過小過硬都會使皮膚破損導致發生糖尿病足.本組2例足部發生感染長達2月未愈,只有住院換藥、抗感染、控制血糖治療,治療長達8-10周傷口才愈合,如再不引起重視,必然會導致敗血癥,截肢惡果。
2.3.6視神經病變的預防:視神經病例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138例中有43例有不同程度的視神經病變。要求病人定期做視神經視網膜檢查;運動時不能過于激烈;多吃粗纖維食品,保持大便通暢,防止視網膜脫離。對于視力模糊的病人,不獨自外出,清除家里過道雜物,防止被拌倒和其它外傷.
2.3.7教育方式和時間:教育內容豐富,為了讓病人盡快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采用多種教育方式,如看錄像片,聽講座,發糖尿病知識小冊,飲食卡及病人的管房醫生護士的指導。由糖尿病管房醫生主講或糖尿病??谱o理小組護士主講。病房醫生護士隨時為病人進行教育,宣教工作貫穿在病人的治療護理過程中,直到病人或家屬了解和掌握健康宣教的內容。
3出院后服務
為了鞏固糖尿病病人的治療效果和健康宣教,盡量將血糖控制在好的狀態,以減少并發癥和減少再次住院,我們采用多種模式進行出院后服務,強化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教育并起到定期監測作用。
3.1設立糖尿病健康知識講座:鼓勵病人出院后積極參加,由病人自由討論發言和糖尿病專科護理小組護士進行講座,免費測血糖及健康體檢。每次活動都要提前給病人打電話,建立簽到檔案及出院后病人監測檔案,記錄病人檢查情況。通過參加健康知識講座活動,病人之間相互學習成功控制血糖的經驗,訴說煩惱,減輕壓力。
3.2設立糖尿病熱線服務電話:告訴每個病人如有不懂的問題,打電話咨詢,有專門的醫護人員為糖尿病病人解答和服務。有不適時,出現異常情況,拔打熱線電話進行咨詢,熱線電話24小時開通,為病人排憂解難。
3.3隨訪:電話隨訪:每個病人出院后7天內作第一次電話隨訪,二周內第二次,一個月第三次。病情穩定以后一個月一次,不穩定的要求病人回院檢查.電話隨訪,詢問各方面情況,叮囑病人注意飲食調節和運動,按時服藥,定時測血糖等,以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質量,出院隨訪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積極的影響[7],實踐證明隨訪是監測病人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
4小結
通過138例糖尿病的病例臨床護理,在病人急性期給生命支持,糾正代謝紊亂,預防感染,在護理治療過程中把糖尿病相關知識慢慢滲透給病人或家屬,為做好二級預防,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打好基礎。實踐證明病人是渴望得到教育的,我們的健康教育深受病人歡迎。病人出院后提供多種有效的服務,使2型糖尿病病人的再次住院大大減少,鞏固了治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1]高華,譚卡莉,周楊,段夢君,周超.老年2型糖尿病例患者抑郁相關因素的調查,護理學雜志,2009年6月第24 卷 第11期[綜合版]
[2]許樟榮.護士在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承擔著重大責任.中華護理學雜志,2004年10月第39卷第10期,727
[3]王井霞、蔣曉蓉、唐四天.社會醫務人員DM干預的知識、行為和態度調查,護理學雜志,2003年6月第24卷 第11期73
[4]花霞.血糖生成指數在糖尿病飲食治療和教育中的應用現狀.中華護理雜志,2008年6月第43 卷第6期553-555
[5]沈犁、郝京青、解晨穎、孫晨.2型糖尿病患者強化運動指導效果評價,中華護理學雜志,2009年5月第44 卷 第5期456
[6]楊青,錢曉路,白皎皎,陸敏敏,高鍵,呂探云.社區糖尿病患者足部壓力與足部保護知識的相關研究.護理學雜志,2010年1月第25卷第1期,1
[7]戴霞,黃秋紅,姚冬芳,包小娟,林健云等.糖尿病患者全程護理模式的建立與實施.中華護理學雜志,2004年10月第39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