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48例胎盤早剝的臨床觀察及護理
朱珠
【摘要】目的:減少孕產婦的并發癥,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率。方法:嚴密觀察胎盤早剝的癥狀,體征及時識別,準確的評估病情,,快速糾正休克,采取適當的的分娩方式,終止妊娠。結果:48例胎盤早剝患者全部存活,圍產兒死亡6例,其中2例III度胎盤早剝致胎死宮內,1例孕<28周孕及3例早產均因產后出血休克,胎兒宮內窘迫,出生后新生兒評分均在7分以下搶救無效死亡。小結: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護理措施,能有效減少孕產婦的并發癥,降低圍產兒的死亡率。
【關鍵詞】孕產婦;胎盤早剝;識別;護理
胎盤早剝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1],是妊娠娩期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為0.46%-0.6%,胎盤早剝可發生凝血功能障礙、產后出血、急性多器官損傷、死胎、子宮 中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母兒生命。
1資料來源
來自我院2004年1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胎盤早剝的孕產婦48例,其中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39歲,平均年齡29歲,孕周<28周1例,28+6-36+6周16例,37-40周30例,孕周41+6周1例,其中經產婦45例,初產婦3例;剖宮產37例,陰道分娩11例。
診斷依據①入院時臨床表現②B超檢查③產后檢查胎盤都有不同程度早期剝離面。
2方法
2.1詳細詢問病史,了解孕婦入院前有無外傷史,同房、吸煙、孕期用藥史等。
2.2正確評估產科高危因素,臍帶過短或繞頸,胎盤早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2.3盡早的識別胎盤早剝的癥狀、體征。①腹部疼痛體征,腹痛的性質,有無壓痛,板狀腹。②子宮觸感,有無高頻子宮收縮。③陰道流血。④羊水:有無血性羊水。
2.4嚴密觀察病情及產科情況。①神志、生命體征、尿量。②觀察顏面、口、唇、肢端皮膚的顏色、皮膚濕度、溫度、彈性。③宮縮的強度、持續時間、間隔時間,有無高頻子宮收縮。④胎方位、胎先露。⑤產道、骨產道及軟產道情況。⑥陰道流血情況。
2.5正確的評估失血量,判斷休克程度,并積極糾正休克。
2.6根據孕周、病情選擇適當的方式終止妊娠,經陰道分娩適用于無嚴重并發癥及合并癥,一般情況好,經產婦,出血少,胎盤剝離面小,宮口已開大的初產婦,并估計短時間內能迅速結束分娩,適用于重型者或不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分娩,選擇剖宮產迅速結束分娩,有效的控制出血。
2.7給予心理支持 胎盤早剝起病急且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屬具有恐懼感,焦慮的心情,護士必須重視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況,積極給予心理支持,耐心解釋,操作熟練,增強患者及家屬的信賴感、安全感,講解治療方案等如何配合,做到患者及家屬能理解并配合。
3結果
48例胎盤早剝患者全部存活,圍產兒死亡6例,其中2例III度胎盤早剝致胎死宮內,1例孕<28周孕及3例早產均因產后出血休克,胎兒宮內窘迫,出生后新生兒評分均在7分以下搶救無效死亡。
4討論
4.1胎盤早剝患者出血量與癥狀體征不符合,因胎盤早剝造成出血淤積在胎膜和子宮壁之間,部分通過宮頸流出,而部分出血或血液并不流出,而是積在子宮壁和胎壁之間,導致隱性出血[2],因此,出血量不易估計,易延誤病情。 4.2早剝的高危因素:其中胎膜早破,Aramth專題報道其發生率是未破膜的3倍,因長時間處于仰臥位時,妊娠子宮直通下腔靜脈阻礙靜脈血的回流,使子宮靜脈壓突然升高傳到絨毛間隙導致蛻膜靜脈充血怒張,引起全部或部分的胎盤剝離開,胎盤早剝的危險因素中15%-25%歸咎于吸煙[3],孕期濫用可卡因,服用小計量阿司匹林,葉酸缺乏易引起胎盤早剝,加強圍生期保健,積極預防各種誘因減少胎盤早剝的發生;
4.3胎盤早剝可誘發早產,這可能與剝離及邊沿部剝離的單膜與絨毛膜的營養,繼而傳蛻膜壞死,激活前列腺素,導致胎膜破裂,子宮收縮[4]其中48例中早產16例,占33%;
4.4胎盤早剝母嬰預后影響大,母兒的死亡率明顯高于正常孕產婦[5],其中最危險的是胎兒,若沒有及時發現處理易發生胎兒宮內缺氧,新生兒窒息和圍產兒死亡[6],其中死胎死產1例占2%,新生兒窒息6例占12.5%;
4.5胎盤早剝輕型癥狀體征不典型,出現下列情況應重視:(1)難以解釋間歇性腰痛.背痛子宮底部輕微壓痛,子宮張力較高,排除因羊水過多和子宮收縮引起,(2)高危因素,(3)不明原因的胎心音改變,產程中宮縮較強.過快,胎盤附著于子宮后壁等[7]做到早診斷,及時和適當的處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4.6一旦確診快速有效的搶救應快速補液,維持有效的循環血量,氧氣吸入,保暖,床旁多參監護、持續胎心音監護、嚴密觀察病情,一切護理操作和檢查應輕柔避免突然更換體位,盡量減少增加,協助醫生做好產科處理,積極配合病因治療,降低母兒的死亡率。
胎盤早剝均為突發事件,其發生率為4.6%,本組發生率208%,起病急,發生快,嚴重威脅著孕產婦及圍產兒的生命安全,及早的識別做出正確的診斷,積極的處理是降低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的關鍵。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18-121
[2]馬妍.威廉姆斯產科學手冊.2009.3-7,19.0132
[3]古橋信貴.胎盤早剝的幾個問題[J].圍產期醫學,1998.76(6)769
[4]童亞非,金美珍.胎盤早剝及其并發癥診治的分析.中國臨床醫學,2002.12(9).718
[5]葉為群,潘美萍,胎盤早剝36例分析.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7.22(21);2913
[6]張華,姚珍嶶.胎盤早剝的發病因素及早期防范.實用婦產科雜志,2005.21(11).698
[7]戴澤君.胎盤早剝并發子宮卒中的防治探討.中國綜合臨床,2005.12(21)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