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子宮切除患者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
毛金芳 孫秀麗
【摘要】 目的 探討子宮切除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及針對性的健康指導措施。方法 對120例子宮全部切除患者調查,基于其生理需要,分析其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性化及個性化護理及心理疏導,疏導患者及家屬不良情緒,使患者消除心理障礙,配合治療、護理,改善圍術期管理,提高患者子宮切除術后的生活質量,促使患者身心健康同步恢復,使患者得到生理及心理疾病完美的治療。結果 78.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12.6%患者有生理擔憂,針對不同因素,因人而異地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及健康指導,45%患者的擔憂得到緩解。本組120例病人經過精心的護理,全部痊愈出院,對治療護理效果均表示滿意。結論 積極有效的生理、心理護理和有針對性的人性化的健康指導對子宮全切術患者的痊愈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 子宮全切 生理心理需要 人性化護理 健康指導
筆者對子宮全切術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采用人性化護理措施,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婦科行子宮全部切除術120例,年齡38~56歲,平均48.3歲。文化程度:文盲76例,小學文化21例,初中文化17例,高中文化4例,大學文化2例。
1.2 方法 自愿調查問卷表及臨床觀察兩種形式,患者均為完全同意接受調查,但調查過程中有患者掩蓋恐懼心理,對涉及性行為難以啟齒等情況,根據臨床觀察及對家屬側面調查予以修正。內容包括: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對手術恐懼程度(強、中、弱),對疾病的焦慮程度(強、中、弱),對性生活的擔憂(輕度、重度、無所謂),對自我形象的擔憂(有、無)以及丈夫能否理解等。提供隱蔽、安靜的環境,調查者與患者單獨交談,修正后對調查表進行分析。
2 心理分析
子宮是女性生殖內分泌系統的一個重要器官,尤其是部分患者對醫療常識的缺乏,認為女性特征是由子宮維系支持的,子宮切除對婦女的生理、心理,都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她們認為切除子宮對其生理方面有極大的改變,并且部分患者對腫瘤的認識不足,認為腫瘤就是癌癥,一旦患上腫瘤,就有不能治愈的心理,認為醫務人員及其家屬有隱瞞病情的情況,從心理上感到不安,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恐懼,不敢面對現實,態度消極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擔心手術的療效,術后并發癥,子宮切除對今后生活、工作、夫妻間性生活的影響等。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 我院婦科主要為農村患者,文化程度較低,所以擔心勞動能力減低,術后體力難以恢復,影響工作勞動為主要擔心因素的患者較多,占76例,占63.3%;擔心經濟問題74例,占61.7%;擔心腫瘤性質為惡性47例,占39.2%;擔心提前進入更年期39例,占32.5%;擔心發生醫療事故37例,占30.8%,擔心術后性功能障礙,影響夫妻感情19例,占15.8%。
2.2 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態度的調查 患者及家屬對子宮全部切除手術的態度基本一致,對子宮是否全切擔心者12例,占10.0%,擔心手術及麻醉過程出現意外6例,占5.0%,持無所謂態度只占極少部分。預測術后患者最初擔心的問題:手術切口疼痛和切口愈合情況,發熱情況是患者最擔心的問題,其次是飲食情況,活動程度,手術醫生和麻醉師、護士術后對患者關心的程度。
3 護理
3.1 消除患者的焦慮心理,改善患者低落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接診患者后,予以熱情接待,介紹醫院環境、科室情況、主管醫生、護士,消除患者緊張、恐懼,陌生感。住院期間尊重患者,稱呼親切適當,態度和藹,待人真誠,言行一致,一切為患者著想,多與患者交流溝通,盡可能多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了解其心理情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種問題,減輕其心理負擔。護士首先應了解子宮切除患者術前的情況,術后的護理需求和程度,以協助患者滿足這些需求,同時在護理過程中,增加人性化的護理措施,注意需求的個性化,既要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又要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提高子宮切除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 3.2 做好疾病的相關健康知識宣教 做好相關健康知識的宣教,讓患者明白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是維持女性形態和產生性欲的主要器官,子宮切除只會引起停經和失去生育能力,對性生活和女性特征等影響不大,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她們既非常強烈的渴望了解這部分知識,又不愿意在公共場所或與他人傾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日常護理中,建立與患者良好的信任關系,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與患者交流,溝通交流時注意使用尊重、傾聽、同感、平等、共鳴等技巧,爭取患者的信任,使心理護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及時告知病人的一些良性相關信息,如病理檢驗報告良性、血常規檢驗各參數恢復正常、生命體征正常等,緩解患者的憂慮;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手術為根治性治療,在胃腸道功能恢復時指導翻身活動,在胃腸功能恢復后鼓勵患者進食清淡富有營養的飲食,少食多餐,促進傷口愈合和體力恢復;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預防并發癥發生,患者術后疼痛時創造安靜舒適的外部環境,想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減輕不適,促進術后恢復。
3.3 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大多數患者為農村患者,其主要擔心的是治療費用問題,希望能及早出院。因此,其主要護理需求是希望能減輕住院經濟負擔,提供出院后病情隨訪,以便能夠在出院后得到康復指導信息,縮短身體功能恢復時間。醫護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改進醫療護理方案,盡量縮減其治療護理費用及住院時間,提供出院后聯系方式,為患者解除后顧之憂,消除患者焦慮的心理,促進康復。
3.4 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 護理時應主動與患者家屬交流,做好配偶的健康教育,在調查中發現,子宮切除后部分患者及家屬擔心術后性生活出現障礙,擔心傷害配偶,產生恐懼或抑郁等不良情緒,告知患者術后3個月陰道頂端切口即可恢復正常,性生活可逐步恢復,而且患者的疾病不會傳染給其配偶。解除雙方在這方面的精神困境及心理障礙,使患者情緒放松,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提早康復。
3.5 落實出院指導 出院患者發放書面“出院指導”以作健康教育指導。告知患者子宮切除會有暫時的不適,如腰痛、尿頻、下腹追脹等。出院后應適量活動,預防靜脈栓塞等并發癥發生。觀察陰道有無出血現象,若出血多及時就診。術后6周內禁止盆浴,保持會陰清潔,防逆行感染,3個月內禁性生活及體力勞動等增加腹壓的活動,防治切口裂開,鼓勵患者出院后定期同醫院聯系,以便隨時對患者進行健康指導。
4 討論
通過對每一位住院患者的嚴格護理操作及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健康知識指導,根據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需求狀況,加強心理輔導和出院指導,使患者得到安慰和鼓勵,情緒上由焦慮不安變為主動,使患者安全度過矛盾沖突期,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有利于患者的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徐鑫芳,馮素文,張纓,等.個體化教育對子宮切除患者性心理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4,39(4):264-266.
[2] 鄧建平,王艷.婦科腫瘤病人心理的護理.中華護理雜志,1994,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