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護理指導體會
劉冬青 劉建平
1 臨床資料 收集2005年1月~2006年1月老年糖尿病患者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齡在60歲~82歲之間,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5例、糖尿病腎病4例、糖尿病足感染1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9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變3例。
2 指導方法 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家庭狀況,通過宣傳資料、電話聯系等方式,從一般護理、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健康教育幾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家庭護理指導。
2.1 一般護理 老年人體質弱,抵抗力差。由于受高血糖狀態的影響,皮膚抵抗力減低,對各類刺激的敏感性增加,且由于血管壁變性,一旦破損易發生感染,傷口難以愈合。
2.1.1 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經常用中性肥皂和溫水洗澡;勤換衣物;避免皮膚損傷;避免使用過燙物品;觀察皮膚有無發紅、腫脹、發熱、疼痛等感染跡象,一旦發現及時醫治;女病人應保持會陰部皮膚清潔、干燥,每日用溫水清洗會陰部,多飲水,防止發生泌尿系感染。
2.2.2 足部護理:老年糖尿病病人因神經病變足部感覺遲鈍,容易發生損傷。避免使用熱水袋和足部靜脈穿刺;每日用溫水洗足,水溫不宜過高;洗凈后家屬協助仔細檢查雙足,特別是足底,有無破裂、水泡、小傷口、雞眼或腳癬等,尤其要注意足趾之間有無紅腫、皮膚溫度是否過冷或過熱、足趾間有無變形,足部動脈搏動是否正常;雙足干燥者可適量涂抹潤膚膏,但不要涂抹在足趾間;選擇適當的鞋襪,不要赤腳穿拖鞋和涼鞋。足部運動法:抬高下肢45°,維持1 min~5 min,垂足于床邊2 min~5min,并做足部旋轉和伸屈活動10次躺下,休息2 min。每日做數次,有利于促進靜脈血液回流[1]。
2.2 飲食護理 飲食療法是基本的護理內容。有些老年輕型患者,只要控制飲食,就可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病人應堅持定時、定餐、定量、定營養素、不定食品的“四定一不定”飲食原則。限制糖類食品。應用胰島素或易出現低血糖者還應于3次正餐之間增添2次~3次加餐,即從3次正餐中勻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
2.3 運動療法 運動可增加組織利用糖,使血糖降低。由于老年人喜靜不喜動,家人要督促或陪伴他們參加適當運動。根據自己身體情況和愛好,選擇輕、慢、緩的活動方式,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游泳、騎車等。年紀較大的、自理能力差的患者,要主動協助他們,在室內或床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運動時間應選擇在餐后1 h~1.5 h,每次20 min~30 min,一般不超過1 h,1 W最少鍛煉5次,運動強度從溫和至稍劇烈,以不感到疲勞為宜。注射胰島素的老年人,應避開高峰時間進行運動;避免在運動肢體注射胰島素。運動攜帶糖塊,隨時注意觀察運動停止后數小時可誘發的遲發性低血糖。
2.4 藥物治療 當飲食控制與運動療法對病情不能滿意控制時,需要考慮藥物治療。口服降糖藥物時,病人應按時按劑量服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病人及家屬隨時觀察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如在應用某種藥物時出現不良反應或藥效不佳時,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更換其它降糖藥物[2]。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必須嚴格掌握胰島素的注射方法,做到種類正確、部位準確、劑量準確、按時注射、嚴格消毒、并定期監測血糖、尿糖的變化,為治療提供依據[3]。
2.5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慢性終身性疾病。需要充分調動患者及家屬的主觀能動性,使其了解長期高血糖的危害性及其并發癥的危害性,認識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做到嚴格控制飲食,適量運動,合理藥物治療,保持心情舒暢,積極發現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4]。老年人外出時隨身攜帶甜食和急救卡,急救卡正面填寫姓名、住址、聯系電話,背面填寫“我患有糖尿病,正在服用降糖藥物,若發現我神志不清或行為反常,大汗淋漓,面色蒼白,可能是低血糖反應,請給我甜食,并立即送我去醫院及通知我的家人”。
3 結果 本組3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與精心護理,血糖控制良好,病情均有所改善。其中15例合并冠心病病人有3例出現心絞痛癥狀,3例合并腎病患者尿蛋白定量下降,1例合并糖尿病足患者痊愈,2例合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癥狀減輕,9例合并高血壓病人均未出現心腦血管病變,2例合并眼底病變患者視力未明顯下降。
4 討論 糖尿病需終生治療及護理,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自理能力下降,家庭護理更為重要。通過對3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護理指導,增強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改善了機體功能,有效地減少了并發癥,進而提高了生活質量。同時患者接受治療護理的順應性增強,盡量避免了住院治療或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家庭成員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