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孔三通道后腹腔鏡腎切除的手術配合
岑媛 聶智容
【關鍵詞】 后腹腔鏡;單孔腹腔鏡手術;腎切除
腹腔鏡手術在泌尿外科的應用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大多數泌尿外科手術都能在腔鏡下完成[1]。我院采用單孔三通道后腹腔鏡腎切除手術治療1例左腎實質萎縮,術中出血少、無并發癥,手術效果良好。現將手術配合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患者,男,35歲,因反復頭昏、頭痛5年,發現左腎縮小3年余入院。經檢查左腎大小為8 cm×4 cm,左腎功能完全喪失。在單孔三通道后腹腔鏡下行左腎切除術。手術時間45 min至1 h,術中出血約50 mL,術后患者未訴不適,于術后5 d痊愈出院。
1.2 手術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健側90°臥位,置入5 mm腹腔鏡,兩個操作通道分別置入腔鏡用鉗、剪或吸引器、超聲刀。沿腎周脂肪囊進行銳性和鈍性分離,游離腎下極背腹兩面,在腎下極下方切開背側Gerota筋膜,向前上方撬起腎下極,游離輸尿管10~15 cm,待處理完腎蒂血管后再用結扎夾結扎后切斷。在腎蒂部位用超聲刀和吸引器分離腎動、靜脈,游離長度約2~3 cm,用3個結扎夾鉗夾腎動脈,在近心端的2個結扎夾之間切斷腎動脈或用直線切割器切斷。同法處理腎靜脈。鉗夾后切斷左側精索靜脈。最后將腎、腎周脂肪、腎蒂淋巴結裝入自制標本袋沿腎臟長軸方向經切口取出。術畢放置硅膠引流管后妥善固定。
2 手術配合
2.1 洗手護士配合要點
洗手護士提前20 min洗手上臺,整理手術物品,與巡回護士共同清點器械、縫針等。將腹腔鏡器械及腹腔鏡導線(光源線、氣腹線、電凝線、超聲刀線等)裝配并檢查。將各種導線妥善固定于無菌單上,按順序擺放好腔鏡器械以便術中及時、準確地傳遞。協助建立氣腹。用熱鹽水預熱鏡頭以防鏡頭起霧。在手術過程中及時清理超聲刀及電凝鉤上的焦痂,隨時保證每件器械的良好使用狀態。在處理腎血管及輸尿管時應備好鈦夾、結扎夾。取出腎標本、檢查術野無活動性出血、放置引流管后與巡回護士共同清點器械、縫針等。
2.2 巡回護士配合要點
檢查儀器設備功能,使之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核對病人無誤后接入手術間,給予語言安慰以減少其緊張情緒,建立靜脈通道并調節好滴數。安置患者于健側臥位,腰部抬高,使腰背筋膜稍具張力,雙手平放于擱手架上,健側下肢彎曲,患側下肢伸直,兩膝間墊軟枕。擺放體位時在關節隆突處墊軟枕,妥善固定,防止受壓。固定患者,保證術中軀干的穩定性,防止約束帶過松或過緊。維持呼吸循環功能通暢。注意避免患者裸露的皮膚與手術床或體位架的金屬部接觸引起高頻電流灼傷。電刀負極板貼于患者臀部或下肢肌肉豐厚處。正確連接超聲刀、高頻電刀,調節合適的輸出功率,置腳踏于合適位置以便術者操作。正確連接各種腔鏡導線,調節光源強度、視頻清晰度及對白平衡。設定氣腹壓力為12~15 mmHg,瞬時進氣量為10~12 L/ min。術中嚴密觀察因麻醉體位改變、二氧化碳氣腹等引起的血壓、心率變化[2]。
3 討論
腔鏡技術已為越來越多的外科醫生接受與掌握。單腔道腔鏡手術具有操作孔少、空間小、不易暴露的特點,要達到順利完成手術的目的,就要求器械護士掌握各腔鏡器械的名稱和各步驟所需的器械,做到及時準確地傳遞。同時,巡回護士須熟練掌握腔鏡設備及器械的性能、正確的連接及使用方法,術中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各種儀器的運轉情況,保證術中設備的良好狀態。
因腹腔鏡手術器械細長且結構精細,有管腔、易損壞、價格昂貴,應設專人管理。使用、清洗及消毒時應輕拿輕放。傳遞時保持尖端閉合,不得相互碰撞擠壓。術后清洗時須將各關節和螺絲打開,洗凈管腔內血漬,再用含酶清洗劑去除有機物,用清水沖洗干凈后置于潤滑劑中浸泡30 s后擦干,用等離子系統滅菌。光源線須無角度盤旋,直徑大于20 cm。每次使用后須檢查功能是否正常,零件是否齊全,以保證每次手術時處于良好的備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