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前路手術并發癥及防治
佚名
作者:韋良臣 謝笑宸 葉海明 辛鳳
【摘要】 目的 總結頸椎前路手術并發癥的原因及預防治療措施。方法 63 例患者行頸椎前路手術,其中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28 例,脊髓型頸椎病31 例,頸椎結核3 例,頸椎腫瘤1 例。采用頸前橫切口或斜切口,頸椎病行單節段椎間盤刮除減壓,雙節段椎體次全切除減壓,三節段分別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腫瘤行椎體切除;結核行病灶清除。多數采用自體三面皮質髂骨植骨,帶鎖鋼板固定,少數采用鈦網髂骨植骨融合及椎間Cage植骨融合。結果 共出現并發癥14 例。其中喉返神經損傷2 例,腦脊液漏1 例,脊髓損傷癥狀加重3 例,鋼板螺釘位置不當或松動4 例,食道瘺1 例,頑固性低鈉低氯血癥1 例,急性胃黏膜病變1 例,應激性潰瘍1 例。經相應治療后12 例治愈,2 例死亡。結論 手術直接并發癥與手術者的熟練程度、手術技巧、手術經驗密切相關。手術間接并發癥與患者病情輕重及其他器官功能狀態密切相關。術前正確評估病情、正確選擇手術方式和手術時機、術中規范及熟練操作、加強圍手術期觀察和處理是減少手術并發癥的關鍵。
【關鍵詞】 頸椎 手術 并發癥
隨著頸椎前路手術的普及開展,其并發癥報道也逐漸增多[1]。我科自2000年2月至2007年9月實施頸前路手術63 例,發生手術相關并發癥14 例,現對其進行分析總結,探討其預防及治療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本組共63 例,男39 例,女24 例;年齡23~72 歲,平均46.5 歲。頸椎骨折脫位合并脊髓損傷28 例,其中新鮮骨折脫位22 例,陳舊性骨折脫位6 例;Frankel A級7 例,B級13 例,C級6 例,D級2 例。脊髓型頸椎病31 例,按JOA標準評分為3~14分,平均5.8分。頸椎結核3 例,頸椎腫瘤1 例。
1.2 手術方法 采用頸前橫切口或斜切口,頸椎病行單節段椎間盤刮除減壓,雙節段椎體次全切除減壓,三節段分別行椎間盤切除減壓;腫瘤行椎體切除;結核行病灶清除。多數采用自體三面皮質髂骨植骨,帶鎖鋼板固定,少數采用鈦網髂骨植骨融合及椎間Cage植骨融合。術后橡皮片引流24~48 h,術后3 d佩戴頸圍下床活動。
2 結果
63 例患者中共出現并發癥14 例。其中喉返神經損傷2 例,術后出現聲音嘶啞,給予理療、發音訓練后癥狀改善。腦脊液漏1 例,早期發現后給予抬高床尾,局部壓迫后停止。脊髓損傷癥狀加重3 例,脫水治療后1 例好轉,1 例因截癱平面上升致呼吸衰竭死亡,1 例致四肢癱,長期住院治療。鋼板螺釘位置不當或松動4 例,其中2 例鋼板偏斜,2 例螺釘進入椎間隙,均無臨床癥狀,頸圍固定3個月后植骨塊融合;1 例螺釘松動鋼板尾部翹起致食道瘺,再次手術取出內固定,清除病灶,鼻飼飲食,石膏頸圍固定,1個月后食道瘺愈合,5個月后植骨塊融合。其他并發癥3 例,其中頑固性低鈉低氯血癥1 例,給予限制入水量,補充高滲鹽水后糾正;1 例急性胃黏膜病變,術后嘔血、便血,給予止血、制酸、保護胃黏膜、支持治療后治愈;1 例應激性潰瘍,術后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失血性休克,搶救無效死亡。
3 討論
頸椎前路手術并發癥分兩類,一類是手術直接并發癥[2],由手術本身直接引起,包括手術入路、減壓、植骨融合及內固定過程中操作不當造成的并發癥。主要有傷口血腫、感染、喉上或喉返神經損傷[3]、神經脊髓損傷、腦脊液漏、食道瘺[4]、植骨塊移位及不愈合、鋼板螺釘松動及位置錯誤[5]、相鄰節段退變、取骨區疼痛、麻木等。本組共出現此類并發癥11 例,雖然頸椎前方重要血管、臟器、神經密集,解剖復雜,是并發癥容易發生的客觀因素,但手術者的熟練程度,手術技巧,手術經驗與該類并發癥的發生密切相關。熟悉局部解剖,不要盲目鉗夾切斷橫行結構,避免損傷喉返神經;牽拉中線結構時間隔5 min放松一下,以防氣管食道損傷;減壓采用頸椎專用手術器械,如超薄型沖擊式咬骨鉗、各種角度刮匙、磨鉆等,能有效避免脊髓繼發損傷;對合并有頸椎管狹窄患者,麻醉時采用纖維支氣管鏡引導插管,避免頸椎過伸,必要時可先行后路椎管擴大成形術,以降低前路手術風險。術中頸長肌暴露充分及必要的C型臂X線機透視,能有效防止鋼板螺釘位置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