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頸前路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護理體會
高松
【摘要】 目的 探討頸椎前路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護理效果。方法 對頸椎前路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給予完善的圍手術準備及護理。結果 45例手術患者效果良好,術后骨性融合達到80%~90%。結論 前路減壓植骨融合鈦板內固定術是目前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制定完善的護理計劃是預防并發癥最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脊髓型頸椎病;頸椎前路手術;護理
脊髓型頸椎病是以椎間盤退變為基礎,通過一系列病理性變化,引起相鄰椎節椎體后緣骨贅的形成,對脊髓及其附屬結構、血管產生壓迫,導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礙,是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見的頸椎疾患之一。前方入路頸椎椎體間減壓加支持性植骨融合術是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1]。我科200605~200805施行該項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45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齡45~74歲。MRI均顯示脊髓前方明顯受壓,患者雙上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麻木感,雙下肢軟弱無力,有麻木感,行走時腳有踩棉花樣感覺。
1.2 治療結果 全麻后,患者取仰臥位,頸部置于伸直位,取頸前右側切口,長約5 cm,按頸前入路顯露椎體前方,切除病變的椎間盤,再以咬骨鉗咬除部分椎體,以刮勺刮除椎體上下椎板,使用特別的刮勺和椎體鉗,小塊咬除椎體及椎體后的骨贅,去除殘余的椎間盤、骨贅等致壓物。減壓完成后,將所取得自身髂骨植入,選擇合適的鈦板固定,放置引流管,關閉傷口。有效率為80%,手術后部分患者感到癥狀立刻減輕,絕大多數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一般需要1~2年。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恐懼、焦慮、抑郁心理反應[2],護士應注意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根據其年齡、職業、生活與社會經歷、文化層次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及時疏導,耐心解釋,同時向其介紹已治愈的病例,緩解其心理壓力,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患者有一個健康心理,取得醫患之間最大程度的理解與合作,為手術創造一個良好條件。
2.1.2 呼吸功能鍛煉:脊髓型頸椎病病人老年人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低下,易引起肺部感染,肺的通氣量下降。因此,術前指導病人練習深呼吸,主動咳嗽,禁止吸煙,以增加肺活量,減少氣管及肺內分泌物,增加肺的通氣功能。
2.1.3 氣管、食管推移訓練:術前訓練頸椎前路術中要求患者仰臥,頸部處于略過伸位,同時為了暴露椎體,需較長時間將氣管拉向切口對側,術后又要求患者去枕平臥至少1周,因此,為適應術中及術后的變化,一般要求患者術前1周進行氣管推移訓練。
2.1.4 常規術前準備:術后病人臥床7~10 d ,因此術前訓練病人床上大、小便非常重要,術前備皮,指導病人做好個人衛生,術前日晚上口服地西泮2 片,可緩解緊張情緒,利于休息。術前1 d 22:00 開始禁食水,更換床上用品,準備好搶救器械、藥品。
2.2 術后護理
2.2.1 密切觀察呼吸情況,保持呼吸道通暢:脊髓型頸椎病病人術后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原因有術中牽引氣管、食管引起咽部水腫;頸部術區血腫壓迫氣管;咽痛、頸部制動影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手術刺激脊髓可使脊髓水腫或脊神經根水腫,造成呼吸肌麻痹,引起中樞性呼吸困難。因此,術后需嚴密觀察呼吸頻率、節律、血氧飽和度及面色的變化,術后床旁需常規備吸痰器、氣管切開包、生命體征監護儀及給氧等物品。
2.2.2 飲食護理:因術中刺激了食道、氣管,患者常有喉頭水腫、吞咽困難,易發生誤吸。喉上神經損傷也是前路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損傷表現為進食特別是飲水時容易發生嗆咳。因此,應加強飲食管理,術后應以半流質食物為主,慢慢吞咽,以防嗆咳、窒息。
2.2.3 觀察病人的四肢及軀體感覺、活動情況:1次/d,并做好詳細記錄。注意與術前比較,不但有助于了解病情和判斷手術療效及術后恢復情況,也可以判斷有無繼發性脊髓損傷。
2.2.4 防止植骨塊滑脫:頸椎活動時在椎體與植骨塊之間產生界面間的剪切力,易使植骨塊移位脫出。當植入骨前移位時可直接壓迫或刺破食管、氣管和血管,導致食管瘺、呼吸道梗阻、頸部血腫等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植入骨段后移位時可壓迫頸部脊髓引起急性四肢癱瘓和周圍性呼吸功能障礙。因此,術后要嚴格限制頸部活動,尤其是術后24 h 內頭兩側置沙袋,翻身時保持頭、頸、肩、軀干成一直線,至少2 人翻身,1 人扶頭、肩,另1 人扶軀干、四肢,翻身時同步進行,側臥位時身體與床成45°,并在肩、背、臀、雙下肢墊枕,盡可能少用仰臥位,而用側臥位。
2.2.5 預防并發癥護理:注意并發癥,如壓瘡、墜積性肺炎、失用性肌萎縮、血栓性靜脈炎、下肢深靜脈血栓、泌尿系感染等的發生,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特別強調對壓瘡的預防,睡氣墊床,勤觀察、勤按摩,定時擦洗和更換體位,拆線后指導病人帶橡塑頸圍床上坐起活動,再逐漸離床活動。
2.2.6 功能鍛煉和康復指導:術后功能恢復及重建與功能鍛煉密切相關,應對引起足夠的重視。注意觀察患者肢體感覺恢復情況,根據具體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四肢功能訓練[3]。術后1 d就應開始活動肢體和關節,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但需限制頸部活動,保持頸椎穩定[4]。上肢主要鍛煉手的握與捏的功能,恢復肌肉力量。下肢主要加強屈髖、屈膝及踝關節的肌肉鍛煉,以保證下肢負重與行走功能。2 d后可讓患者自主活動四肢,術后4~5 d患者可以戴頸托于20°~30°半臥位,以促進咳痰與深呼吸動作。拆線后戴頸托下地活動,但注意剛下床活動時應有專人在一邊保護以防患者跌倒。3個月復查X線攝片,如頸椎融合良好,去固定,但一定時間內仍不可長時間低頭或仰頭,臥位時,取頭略后仰為宜。
2.3 出院指導 (1)出院后繼續佩帶頸托3~6個月,避免頸部屈伸和旋轉活動。(2)若頸部出現劇烈疼痛或吞咽困難,有梗死感,可能為植骨塊移位或脫落,應即時回院復查。(3)繼續肢體的功能訓練,術后3個月,經拍X線片示植骨椎間隙已完全融合后,可進行頸部功能鍛煉,開始時做頸部屈伸,左右側屈活動,然后再做頸部旋轉活動。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若出現頸部不適時應暫時停止。(4)半年左右可恢復工作,工作中注意勿長時間持續屈頸,保持頸椎正直,以防復發。
對于脊髓型頸椎病的治療,由于脊髓受到突出的椎間盤或(和)后緣骨質增生的慢性壓迫導致不可逆性損害,往往需要手術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的前后及治療中,根據患者出現的生理、心理及其他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是促使患者盡快康復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