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xù)性高眼壓下青光眼濾過手術的臨床觀察
張勝玉
【摘要】 目的 探討高眼壓狀態(tài)下青光眼小梁切除術的療效。方法 對26例(26眼)應用藥物治療不能控制眼壓的青光眼患者行前房穿刺放液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結果 26例手術順利無脈絡膜下爆發(fā)性出血,術后眼壓控制良好。結論 對于持續(xù)性高眼壓下的青光眼應及時地實施手術治療。
【關鍵詞】 青光眼;小梁切除術;高眼壓
對于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急性發(fā)作期,應先積極降低眼壓,待眼壓下降炎癥消退后再手術治療[1],但臨床上部分患者應用藥物治療不能有效控制眼壓,為爭取手術時間保護視功能,我們在高眼壓狀態(tài)下行小梁切除術26例(26眼),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眼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26例(26眼)持續(xù)性高眼壓青光眼患者,其中男9例(9眼),女17例(17眼),年齡45~75歲,平均60歲。術前眼壓40~65 mm Hg。術前視力無光感2眼,光感3眼,手動5眼,指數(shù)7眼,0.02~0.25者9眼。
1.2 手術方法 術前1 h口服醋氮酰胺,術前30 min快速靜脈點滴20%甘露醇250 ml,球后阻滯麻醉,壓迫法降眼壓,于顳側角膜緣內15°穿刺針作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緩慢降低眼壓。手術部位選擇在眼球正上方、鼻上象限或顳上象限,做以穹隆部為基底的球結膜瓣,分離眼球筋膜囊,充分止血,做以角膜緣為基底4 mm×4 mm方形、1/2板層厚度鞏膜瓣分離至透明角膜內1 mm,從顳側角膜緣側切口再放出少量房水,使指測眼壓接近20 mm Hg左右。沿角膜緣后界前后各0.5 mm切除3 mm×1 mm深層角鞏膜組織條帶,在相應部位切除周邊虹膜,回復虹膜,沖洗術區(qū),鞏膜瓣兩角處用10-0尼龍線各縫合1針,經(jīng)角膜緣側切口注入平衡鹽溶液形成前房,觀察鞏膜瓣邊緣液體外滲情況。如外滲過多則加固鞏膜縫線,如過少表明縫線過緊,予以調
整。間斷縫合結膜瓣2針。球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2萬u+地塞米松2.5 mg,完成手術。術后隨訪3~12個月。
2 結果
2.1 術后矯正視力 無光感1眼,光感1眼,手動3眼,指數(shù)4眼,0.02~0.25者10眼,≥0.3者7眼。
2.2 術后眼壓及并發(fā)癥 所有患者術后眼壓在6~25 mm Hg,有1眼前房延緩形成,經(jīng)擴瞳、抗炎、加壓包扎等治療1周恢復,2眼濾過泡扁平需局部加用降眼壓藥物。
3 討論
高眼壓狀態(tài)下施行內眼手術很容易引起脈絡膜下爆發(fā)性出血等并發(fā)癥。但臨床上有部分患者應用藥物治療時不能有效控制眼壓,資料表明,當眼壓急性升高超過40 mm Hg時即可造成急性前部視神經(jīng)缺血或視網(wǎng)膜中央靜脈阻塞,當眼壓超過70 mm Hg數(shù)分鐘內即可引起視網(wǎng)膜中央動脈萎縮和阻塞[2]。
治療青光眼的目的是保護視功能免受進一步損害,在高眼壓下小梁切除術要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注意保護視功能,并針對各種并發(fā)癥做好術前準備和處理。術前應盡力降低眼壓,采用聯(lián)合用藥的方式,促進房水排出。其次球后麻醉要準確充分,麻醉后對眼球進行按摩數(shù)分鐘,在此基礎上,手術開始前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使眼壓緩慢下降,讓眼球逐漸適應眼壓高低的變化,便于手術操作。在做好鞏膜瓣之后,側切口再放出少量房水,使眼壓處于較低的狀態(tài),防止切除小梁組織時,房水突然流出過多過快,導致虹膜膨出,不易還納,同時也可避免晶體虹膜隔的前移。手術結束時,再從穿刺口向前房注入平衡鹽液,形成前房,穩(wěn)定晶體虹膜隔,提高眼壓,減少脈絡膜脫離、爆發(fā)性脈絡膜上腔出血和防止惡性青光眼的發(fā)生。術后根據(jù)情況早期按摩促進濾過通道的通暢和濾過泡的形成。本組中88.5%病例眼壓得到良好控制,未見嚴重并發(fā)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總之,對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壓的青光眼患者,在高眼壓下采取必要措施,及時進行前房穿刺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手術效果好,方法安全,可減少術中、術后的并發(fā)癥,保護視功能,提高手術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