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護理在小兒手術中的應用
佚名
作者:張素梅 李慧君 孫麗霞
【關鍵詞】 舒適護理 小兒 手術
舒適護理是一個整體化、個性化、創造性的有效護理模式,目的是使病人生理、心理、社會、靈魂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1]。我科自2007年3月開始,對實施小兒扁桃體、腺樣體切除手術的患兒實施了舒適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耳鼻喉科扁桃體、腺樣體切除手術患兒120例,年齡3~11歲,平均年齡7.5歲。將120例患兒隨機分為舒適護理組和對照組,各60例,麻醉方法均為靜脈全身麻醉。舒適護理組讓患兒心理、生理感到安全和滿足,能以安靜的狀態接受治療,從而減少了術后并發癥和麻醉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患兒手術后恢復,縮短了患兒的住院時間。
2 護理
2.1 舒適護理組護理方法
2.1.1 術前舒適護理 針對小兒的心理問題:小兒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尚未成熟,對環境的改變很敏感,在陌生的手術室環境中易產生恐懼感而哭鬧不止,無法進行麻醉和護理配合,增加術后麻醉并發癥的發生。針對上述特點,患兒術前的護理措施為:手術室護士于手術前一日與患兒及家屬親切交談,首先對患兒的認知能力進行評估,取得家長及患兒的信任。護士接患兒入手術室時態度要和藹、親切,給予表揚、鼓勵的語言,求得患兒的信任,如給患兒輸液時,護士先讓患兒看一下漂亮的小套管針,告訴小朋友,用這種小飛機就像蚊子叮咬一樣,你只要堅持、勇敢,馬上就會好,阿姨把你的表現告訴你的同學和老師,讓他們向你學習,聽到這些鼓勵性的語言,98%的患兒表現都非常好,均能主動配合完成輸液。
2.1.2 術中舒適護理 術中協助患兒擺好體位,肩部墊一小軟枕,保護患兒的眼部,保持比較舒適的體位。既利于保持呼吸道通暢,也可以充分暴露手術視野。由于手術操作主要在頭面部,所以,要注意身體各部位的保暖和眼睛的保護,對使用約束帶的部位,巡回護士經常進行檢查按摩,以保證患兒肢體受壓部位的血液循環。
2.1.3 術后舒適護理 手術結束時用溫水擦凈患兒面部的血跡,在全身麻醉蘇醒期繼續施行心理舒適護理,心理舒適是指心理感覺,如滿足感、安全感、尊重感[2]。巡回護士握著患兒的小手,安慰性地告訴小朋友不要哭鬧,不要害怕,我們會馬上帶你去找媽媽,讓患兒清醒的第一時間有安全感,盡量避免哭鬧,可減少手術部位的出血,有利于手術的成功。
2.2 對照組護理方法 常規性接觸患兒,重點考慮與麻醉、手術醫師的配合,術前簡單的語言安慰患兒,術中重點考慮與麻醉師的配合,術后關心患兒有無窒息和墜床發生。
3 小結
舒適護理模式強調護理人員應以患者舒適為考慮重點,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3]。我科運用舒適護理對扁桃體、腺樣體切除術患兒進行護理,改變了以往只重視手術的配合,不注意患兒的心理感受,甚至用嚇唬的方式對待患兒的護理模式。使患兒在環境舒適、心理相對放松、備受關愛的氛圍中接受治療,讓患兒心理、生理感到安全和滿足,能以安靜的狀態接受治療,從而減少了術后并發癥和麻醉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患兒手術后恢復,縮短患兒住院的時間,為患兒及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收到良好的社會效益。從2008年1月以后,此類手術較去年同月增長32%,家長滿意度達到99%,證實了這一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我科將逐步擴展這種護理模式的應用范圍,相信會取得滿意的護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