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對兒童白內障手術后囊膜的影響
黃凌飛
【摘要】 探討不同方法對2~7歲兒童白內障手術后視軸區混濁的影響。方法 40例62眼2~7歲兒童白內障施行白內障吸除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其中21例32眼聯合后囊膜連續環形撕囊(A組),19例30眼后囊膜連續環形撕囊聯合前部玻璃體切割(B組),觀察兩組術后視軸區混濁情況。結果 視軸區混濁發生率兩組間比較,A組為37.5%,B組為10%,B組明顯低于A組(P<0.05)。結論 施行兒童白內障手術的同時,后囊膜連續環形撕囊聯合前部玻璃體切除預防視軸區混濁的發生明顯優于單純行后囊膜連續環形撕囊。
【關鍵詞】 方法 兒童 白內障 影響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ethods to the child (2~7 years) after cataract surgery.Methods Cataract ablution combined with artificial crystalline lens implantation was for 62 eyes of 40 children(2 ~7 years),32 eyes of 21 children were operated with the posterior capsular continuous ring-like techniques (A group),the else 30 eyes of 19 children were operated posterior capsular continuous ring-like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front vitreous body excision (B group).Observed opacitas of optic situation of two groups after sugery.Results Compared the opacitas of optic muddy 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A group was 37.5%,B group was 10%,B group was lower than A group.Conclusion Operating cataract surgery to (2 ~ 7 year)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prevents the opacitas of optic in the posterior capsular continuous ring-like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front part vitreous body excision,the muddy incidence rate is lower than the incidence rate of pure posterior capsular continuous ring-like techniques.
[Key words] method;child;cataract;influence
后發性白內障是兒童白內障術后影響視覺恢復的主要原因,其術后發生率在兒童可達100%[1]。為使兒童白內障術后視軸區透明,許多學者采用如下手術方式:如后囊膜連續環形撕囊(PCCC)、IOL光學部分夾持術、前部玻璃體切割術等均在臨床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們對2000年2月~2007年9月采用不同方式處理40例白內障吸除聯合IOL植入術眼的后囊膜,其中21例患兒聯合施行PCCC,19例施行PCCC合并前部玻璃體切割術,并對所有病例進行隨訪,從而探討其不同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0年2月~2007年9月施行白內障吸除聯合折疊式IOL植入術的兒童白內障患者40例(62眼),其中男21例(32眼),女19例(30眼),年齡2~7歲,平均4.0歲。按對后囊膜的不同處理方式隨機分為兩組:術中聯合PCCC 21例(32眼)為A組;聯合PCCC合并前部玻璃體切割19例(30眼)為B組。將合并小眼球、小角膜、色素膜炎、青光眼及視網膜脫離等疾患的患者排除此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兒手術均在全麻下由同一術者進行。常規做上方角鞏膜緣隧道切口,連續環形撕除前囊膜,囊口直徑約為5.5 mm,水分離后應用超聲乳化注吸手柄吸除晶狀體軟核和皮質,拋光晶狀體后囊膜和周邊前囊膜。A組植入IOL于囊袋內后,用鈍彎針頭輕推IOL光學部,暴露上方IOL光學部赤道邊緣,沿IOL赤道邊緣向囊袋內注入少量透明質酸鈉,使用撕囊針將旁中心后囊膜刺穿,用透明質酸鈉分離后囊膜與玻璃體前界膜,以撕囊鑷連續環形撕除直徑約為3 mm的后囊膜。如果前房內有玻璃體脫出,用囊膜剪將其剪除,使瞳孔呈圓形。B組在吸除晶狀體軟核和皮質后,先行后囊膜連續環形撕除,自隧道切口置入玻璃體切割頭至后囊膜撕囊口,切除中央部前部玻璃體,IOL植入到囊袋內,術畢典必殊眼膏涂眼,覆蓋眼罩。
1.3 術后處理 術后次日常規應用典必舒眼液點眼,每3 h點眼1次,3天后每日點眼4次,并根據眼內炎性反應情況和瞳孔大小使用0.5%托吡卡胺眼液滴眼。前房內有滲出物者結膜下常規注射慶大霉素2萬u和地塞米松2 mg。術后第一天用手電觀察術眼角膜及瞳孔情況,第4天給予5%水合氯醛灌腸鎮靜,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角膜及前房情況及行眼底及屈光狀態檢查,術后定期隨訪觀察前房炎性反應、IOL位置及后囊膜情況,并進行詳細記錄,同時根據情況進行弱視訓練。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術后第1天用手電觀察及術后第4天鎮靜后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見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圓形散大(藥物性),晶體后囊視軸區清亮未見混濁。術后1周復查視力見表1,術前與術后視力情況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40例患兒術前與術后1周最佳矯正視力情況 注:P<0.05
2.2 后囊膜視軸區混濁情況 隨訪期間,兩組17眼晶狀體后囊膜視軸區發生不同程度混濁,后囊膜視軸區混濁形態類型[2]分布見表2。兩組后囊膜視軸區混濁情況比較,B組明顯低于A組,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兩組后囊混濁情況比較 注:P<0.05
2.3 并發癥 術后散瞳后裂隙燈檢查,所有術眼IOL均在囊袋內,未發生IOL夾持,但A組有4例發生IOL偏位,B組無IOL偏位發生。所有術眼未見黃斑囊樣水腫和視網膜脫離。術后早期兩組各有6眼前房內有膜性滲出物,經抗炎、散瞳治療后,1周內滲出物全部吸收。
3 討論
兒童白內障術后的后囊膜混濁是嚴重影響視功能恢復的主要原因。其發生機制是近赤道部殘留的前囊膜下晶體上皮細胞向后囊膜中央部移行、增殖、纖維化或赤道部及后囊前殘留的晶體皮質纖維化所致。目前一致認為后囊膜混濁的發生與手術殘留的晶體上皮細胞量、殘留的晶體皮質多少及手術創傷程度、術后炎癥反應等有關。并且年齡越小,后囊膜混濁發生率越高。為了預防兒童白內障術后后囊膜混濁的發生,很多學者采用了多種手術方法進行干預,本組將后囊膜連續環形撕囊及PCCC聯合前部玻璃體切除進行對比研究。
本組資料40例62眼術前與術后1周最佳矯正視力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兩組后囊混濁發生情況看,A組中以纖維化型為主,B組為Elschning珍珠小體型,后囊膜視軸區混濁發生率A組為37.5%,B組為10%,兩組后囊混濁發生情況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PCCC術可使后囊膜中央視軸區部分囊膜缺失,晶狀體上皮細胞向后移行缺乏后囊膜作為支架,但嬰幼兒前部玻璃體反應性強,手術后炎癥反應嚴重,增殖的晶狀體上皮細胞、色素上皮細胞和炎性細胞都聚集在玻璃體前表面,在玻璃體前表面形成滲出性纖維膜,易導致視軸區的混濁,故后囊混濁發生率高。B組在PCCC的基礎上聯合前部玻璃體切割,不僅使晶狀體上皮細胞失去移行增殖的支架,而且在后囊膜和玻璃體之間留有一定的空間,使晶狀體上皮細胞難以向后移行,使視軸區保持清亮,故后囊混濁發生率低。本資料中A組有4例發生IOL偏位,B組無IOL偏位發生??赡苡捎谛蠵CCC時導致玻璃體溢出,前房內的玻璃體殘留,易致IOL植入后偏位。而B組因行前部玻璃體切割,無玻璃體溢入前房,可減少術后人工晶體異位的發生。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在PCCC的基礎上聯合前部玻璃體切割對防治兒童白內障術后后囊膜混濁明顯優于單純行PCCC術。
綜上所述,對于兒童白內障手術,應同時施行PCCC和前部玻璃體切割,可有效預防視軸區的混濁發生,為患兒術后恢復良好的視功能提供了寶貴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