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手術療效分析
周小明 柳春苞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糖尿病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的療效及并發癥。 方法 選擇2002年1月~2006年10月期間確診為糖尿病的白內障患者合并高度近視126例(144眼),112眼Ⅱ~Ⅲ級核,采用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32眼Ⅳ~Ⅴ級核,采用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結果 144眼糖尿病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術后視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112眼(>80%)術后1周裸眼視力≥0.4。 結論 白內障小切口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糖尿病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療效肯定。
【關鍵詞】 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糖尿病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
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已成為糖尿病患者白內障復明的主要手段。其手術難度、并發癥均大于非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且合并高度近視時其手術難度、并發癥均大于、多于非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我科自2002年1月~2006年10月期間對確診為糖尿病的白內障患者合并高度近視126例(144眼),行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和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治療,術后視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人工晶狀體植入不僅矯治了高度近視,而且摘除混濁的晶狀體便于及時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6例(144眼)糖尿病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患者中男68例(78眼),女58例(66眼),年齡41~96歲,平均60歲。全部患者術前均經內科確診為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31例,5~10年53例。5年以下42例,全部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并且詢問糖尿病病程、類型、用藥情況,以前空腹血糖水平,有無其他全身病患及術眼有否其他手術史或激光治療病史。
1.2 術前眼部檢查
裸眼視力:光感~0.3,光定位及紅綠色覺正常,A/B超,電生理檢查排除視網膜脫離和明顯視網膜病變,眼壓均在正常范圍。按白內障核硬度分級標準[1]對晶狀體核進行分級。均無青光眼、色素膜炎、虹膜新生血管、角膜炎。
1.3 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
術前以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術前空腹血糖控制在6.7~8.0mmol/L,行球后麻醉或表麻。軟化眼球,置開瞼鉤,采用標準鞏膜隧道式切口,前房注入粘彈劑,行前囊邊續環行撕囊,水分離,超聲乳化晶狀體核。或將晶狀體核旋轉入前房,用粘彈劑注入晶狀體核下,用3.2mm晶狀體圈換出晶狀體核。沖洗前房,吸出殘存皮質,將人工晶體植入囊袋內,沖洗前房,觀察切口自閉狀態,角鞏膜切口自行關閉者不需縫合,否則間斷縫合1~2針。術畢球結膜下涂典必殊眼膏。手術當日靜脈滴注林可霉素0.6g加地塞米松5mg,次日開放術眼,典必殊眼液滴眼3次/日。前部色素膜有反應者給予托吡卡胺活動瞳 孔1次/日。所有患者繼續監測血糖濃度并進行糖尿病治療。所有患者術后復診時均要求常規檢查眼底熒光造影,確診為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者行視網膜光凝術。
1.4 人工晶狀體計算方法
記錄患者術前裸眼視力,戴鏡視力,角膜表面曲率半徑,眼軸長度。白內障摘除術后玻璃體前移,使高度近視患者更易發生視網膜剝離。后房性人工晶狀體的植入,能起到白內障摘除術后眼的玻璃體與前房間的屏障作用,減輕玻璃體震蕩造成的對視網膜牽拉,減少視網膜剝離的發生率[2],故即使高度近視眼人工晶狀體計算值接近0,也應植入人工晶狀體。全部患者經SRKII公式計算人工晶狀體度數。并按眼軸長度作適當:27~29mm者加+1.0D,>29mm者加+2.0D,按患者需要術后保留正視至-1.0D。 1.5 隨訪
所有患者隨訪1~24個月,平均8個月,隨訪內容包括:(1)裸眼視力、小孔視力、矯正視力。裂隙燈及眼底檢查。(2)術后并發癥有否發生及加重。(3)是否需要補加手術或其他特殊處理。(4)眼底熒光造影。(5)必要時行532激光視網膜光凝術和yag激光后囊截開術。
2 結果
2.1 術后裸眼視力
術后1周裸眼視力0.1~0.3者36眼(12%),0.4~0.6者86眼(65%),≥0.7者22眼(13%)。
2.2 術中并發癥
前房出血5眼,虹膜色素脫落23眼,后囊膜破裂6眼。
2.3 術后并發癥
糖尿病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白內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主要并發癥為:(1)色素脫落。(2)纖維素性滲出。(3)虹膜后粘連。(4)視網膜脫離。為防止這些并發癥的發生,手術時要求熟練精細地操作,減少對眼部組織的損傷[3]。同時,局部早期增加皮質類固醇的用量可減少眼前段反應及促進纖維素性滲出吸收。本文角膜內皮水腫26眼,經局部使用激素均在2~7天左右消退。本組前房纖維素性滲出12眼,IOL表面色素沉著9眼,經典必殊眼液滴眼,給予托吡卡胺活動瞳孔1周大部分吸收。IOL表面纖維膜形成1眼,行yag激光治療后視力恢復滿意。所有患者經隨訪觀察未發現眼內感染。1例術后半年復診發現有視網膜脫離,增殖性視網膜玻璃體病變。行三切口常規玻切術加硅油填充術后網膜復位良好,加行視網膜光凝術后,現患者視力為0.1。
3 討論
3.1 適應證選擇
白內障摘除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已成為糖尿病患者白內障復明的主要手段,但合并高度近視將增加手術風險。我們采取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和現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晶狀體核硬度為選擇手術方法的主要依據。通過裂隙燈檢查觀察角膜、前房、虹膜、瞳孔等是否正常,通過眼底檢查和B超,電生理檢查排除視網膜脫落和明顯的視網膜病變,采取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和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我們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3.2 術后療效分析
本組術后1周裸眼視力≥0.4占全部術眼的88%,說明糖尿病患者合并高度近視性白內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可以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36眼視力≤0.3,是由于術中出現出血、后囊膜破裂和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和高度近視眼底病變累及黃斑所致。 3.3 術中并發癥
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由于自身的微血管改變,其手術難度、并發癥均大于非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且合并高度近視時其手術難度、并發癥均大于、多于非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虹膜色素術中容易脫失,且由于其自身的微血管病變,手術創傷易引起出血和虹膜反應。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術中后囊膜破裂的幾率高于非糖尿病性白內障患者[4]與糖尿病患者術中瞳孔難以擴大且難以保持,晶狀體皮質與囊膜粘連有關。白內障在高度近視患者中往往發生較早,發展較快。除白內障外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再加高度近視患者由于眼軸長,鞏膜壁薄,晶狀體懸韌帶異常等眼球解剖因素常導致手術難度大,手術并發癥多。尤其是視網膜脫離發生率高。隨著現代白內障手術技術的不斷完善,高度近視晶狀體摘除術后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降至1%以下[5]。高度近視眼患者要降低術后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必須重視術前檢查。常規散大瞳孔使用B超、三面鏡、眼底鏡檢查玻璃體、眼底情況,以防治視網膜裂孔等眼底病變。白內障手術不但可以達到摘除混濁晶狀體的手術目的,同時還可用于患者屈光不正的矯治。后房型人工晶狀體完全囊袋內植入對預防術后視網膜脫離和黃斑水腫有著積極的意義。本組患者年齡41~96歲,在摘除混濁晶狀體的同時又矯治了高度近視。高度近視白內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后患者視力恢復快而好,散光小而穩定。且視力恢復程度與眼軸長度及眼底改變直接相關。眼軸越長,眼底病變越重,則術后視力恢復越差[6]高度近視合并糖尿病性白內障手術過程中要考慮到患者脆弱的懸韌帶和晶狀體囊膜承受力是手術順利完成的保證。標準化的隧道小切口,術中前房深度的穩定,眼內壓力的穩定。中央環形撕囊,充分的水分離及減少操作過程中對懸韌帶的壓力。人工晶狀體囊袋內植入,保持后囊膜完整,是保證手術安全性的關鍵[7]。
3.4 術后并發癥
本文角膜內皮水腫2眼,經局部使用激素均在7天左右消退。前房纖維素性滲出6眼,IOL表面色素沉著12眼,經典必殊眼液滴眼,給予托吡卡胺活動瞳孔1周大部分吸收。IOL表面纖維膜形成1眼,行激光治療后視力恢復。1例術后半年復診發現有視網膜脫離,增殖性視網膜玻璃體病變。行三切口常規玻切術加硅油填充術后網膜復位良好,視力穩定。
3.5 術后嚴格定期隨訪
盡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眼底病變。
糖尿病性白內障合并高度近視患者白內障摘除術不僅摘除混濁的晶狀體,而且人工晶狀體植入矯治了高度近視,且摘除混濁的晶狀體便于及時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