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與處理
趙薇
【關鍵詞】 婦產科 圍手術期 護理
住院期間的患者往往想盡快手術,早日康復,出院走上工作崗位,過上正常生活。但是患者除自身顯性疾病外,還可能帶有另外一些感染因素,包括院內或院外獲得的感染沒有得到控制,從而導致手術延期。所以,做好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處理對患者的康復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1臨床資料
選取336例婦產科手術患者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處理措施。全子宮切除術118例,子宮肌瘤剔除術24例,陰式子宮切除術74例,剖宮產術40例,卵巢癌根治術20例。
2婦產科手術感染的病原體調查
2. 1陰道菌譜
正常婦女陰道內有許多微生物寄生,但不致病,主要包括需氧的乳酸桿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的厭氧菌包手消化鏈球菌、脆弱類桿菌、梭桿菌等。因而陰道內既有無毒力菌也有強毒力菌。當年齡、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發(fā)生變化時,婦產科各種手術的干擾,可使陰道內菌譜發(fā)生明顯轉化。當施行經陰道或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陰道培養(yǎng)的細菌種類增多,有保護作用的乳酸桿菌陽性率明顯下降,而毒力強大的大腸桿菌和脆弱類桿菌陽性率明顯上升。手術為細菌侵入打開了門戶,也促使陰道生長的毒力強的潛在病原菌中生長,形成了手術后感染的溫床。
2. 2醫(yī)源性感染
醫(yī)療措施的加強,提高了療效,但也導致醫(yī)源性感染率的上升,如手術范圍擴大、皮質激素及抗代謝類藥物的使用、放療強度及化療劑量的加大;一些強化治療的高營養(yǎng)輸液、呼吸機通氣管道、持續(xù)性導尿、水囊探條引產,均可以使患者防御能力降低,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免疫妥協(xié)狀態(tài)。此外,抗生素種類的發(fā)展,應用劑量加大,不僅使感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數量增多,降低療效,而且耐藥菌株不斷產生。
2. 3條件致病菌上行感染
當各種婦產科手術產生創(chuàng)面和傷口后,需氧菌首先侵人創(chuàng)面耗氧,造成局部低氧狀態(tài),導致厭氧菌在此環(huán)境中繁殖并大量生長,成為條件致病菌,起到協(xié)同加重感染的作用。
如果患者體內存在易感染因素,如貧血、慢性消耗狀態(tài)、腫瘤晚期、胎膜早破、產程延長、術中出血過多、合并內科慢性疾病等,將削弱機體防御功能,導致術后感染,如子宮內膜炎、盆腔蜂窩組織炎、盆腔膿腫、傷口組織壞死出血、腹部及陰道傷口裂形,甚至全身敗血癥而危及生命。
3感染原因
3. 1婦產科手術感染傷口的分類
依據傷口的部位及導致傷口的原因一般將傷口分為三類[1]: ①一類傷口:指清潔傷口,無細菌感染存在。包括非創(chuàng)傷性傷口、無炎性反應傷口和一直保持無菌手術的傷口,一類傷口術后感染率僅1%-5%。②二類傷口:指傷口部位有一定數量細菌侵人,但手術時尚無感染。婦產科大多數傷口屬二類傷口。此類傷口又分兩種:一種是比較干凈傷口,如子宮、附件切除術、剖宮產術、宮頸癌根治術等,其術后感染率一般為3%-10% ,另一種污染傷口,如結腸手術、卵巢癌減滅術中剝破腸管等,其術后感染率可達5%-20%。③三類傷口:指已被大量細菌污染的傷口,感染傷口或內臟穿孔污染的傷口,術后感染率可達30%-40% ,必須引流及肉芽形成方能痊愈。
3. 2圍手術期感染的高危因素
為預防傷口感染,尋找或避免感染誘因,將傷口感染高危因素分為二類:一類為外源性因素,包括術前術野準備不當、醫(yī)護人員洗手不凈、院內交叉感染、手術時間過長、術中出血較多未能及時補充、麻醉條件差、盆腔血腫、縫合傷口技術差、手術器械及縫線污染、病房環(huán)境不潔、傷口換藥不良、腹腔引流不通暢、長期導尿后尿管污染等。另一類為內源性因素,包括年老、全身營養(yǎng)不良、過度肥胖、術前有陰道炎未徹底治療、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貧血及急性重癥疾病、曾有放療史等。 4圍手術期感染的防治及護理
4. 1圍手術期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
凡存在發(fā)生感染因素及有可能導致感染的條件,在手術前、術中和術后,均應使用抗生素,以預防術后感染的發(fā)生。
4. 2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正常狀態(tài)下婦女陰道內存在大量細菌, 58%為需氧菌, 42%為厭氧菌[2]。除乳酸桿菌為正常有益菌群外,其他由真菌、原蟲、細菌和病毒組成的群體為條件致病菌,可引起內源性感染。在手術、分娩、出血等陰道微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條件下可導致菌群失調。因此,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的原則為[2]: ①手術的種類有顯著術后感染的可能; ②手術過程中細菌感染可能性大; ③具備各種外環(huán)境感染條件; ④所選擇抗生素毒性低,安全、有效; ⑤無該抗生素過敏反應,皮試陰性; ⑥對婦產科常見菌群或已培養(yǎng)菌群敏感并具備活性; ⑦使用抗生素過程中嚴格關注二重感染并及時處理。
4. 3減少術后感染的措施
為減少婦產科手術后感染應注意以下環(huán)節(jié): ①手術前糾正貧血、惡病質、低蛋白血癥等營養(yǎng)障礙; ②手術中仔細操作,減少組織壞死,徹底止血,使用人工合成可吸收縫合線; ③對出血多,創(chuàng)面大的手術應在術后放置引流管,觀察引流物性狀及氣味,及時發(fā)現(xiàn)感染; ④遇有術后體溫持續(xù)不下者,應查明原因,找到感染部位,進行血液或腹腔液細菌培養(yǎng),調整抗生素。若為血腫感染或膿腫,及時切開引流,保持通暢,引流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 ⑤手術后鼓勵患者活動,及時拔除引流管、氧氣管、胃管、導尿管及靜脈導管等,盡早下地。
細菌等病原菌微生物侵入人體,在圍手術期是否致病,是一個感染和抗感染的復雜過程,其中機體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重要作用。近年來,由于抗生素制劑與細菌學診斷技術的發(fā)展,醫(yī)學措施的改善,免疫制劑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圍手術期患者抗感染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性傳播疾病的蔓延及危害,導致致病因子發(fā)生顯著的變遷,這對于手術前、后感染的診斷及治療有較大的影響。
參 考 文 獻
[1]郭珺,王欣,張美英等.抗菌藥物在婦產科圍手術期的預防性應用[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08, (3):110.
[2]張文軍,李妍.婦產科圍手術期抗菌藥合理應用評價[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08,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