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初中物理研究式教學的策略
焦新建
論文關鍵詞:探究式教學;初中物理;教師;新課程;學習
論文摘要:探究式教學是新課程的要求之一,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實施探究式教學,最終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學以致用,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教學活動形式,符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精神和目的,能使班級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物理教學應以探究性理念為指導,通過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使學生掌握物理學習的本質。
在初中物理的教學中,教師要想通過對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進行引導,使學生通過“親歷”知識的形成,從而達到科學概念的建立、深化和應用,就必須開展好探究式教學。如何進行有效的探究式教學,本人就自身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重視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完整性
探究式教學的模式一般包括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啟迪思考、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協作交流、總結與提高。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常常過于強調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啟迪思考、協作交流和總結提高三個環節卻不甚重視,這就導致學生課堂上熱熱鬧鬧,課后一片茫然,以致有的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產生了懷疑,認為探究式教學不僅耗費了時間,而且學生對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不及教師直接講解來得深刻、牢固,學生的解題能力還有所下降。其實,不是新課程理念出了問題,有問題的是教師對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認識不夠全面。
許多教師在創設出情境后就直接提出需要探究的內容讓學生探究,這種做法看似結構完整,水到渠成,實則剝奪了學生思考的過程,導致學生對所要探究內容的來龍去脈、物理意義一無所知。如學習“導體的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有些教師在學習了概念后直接讓學生探究,而不啟迪學生做出猜想和說明理由,使得學生的探究變成了完成既定任務。
協作交流是探究性學習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對自己的實驗設計、探究方法、探究過程和探究結論的驗證過程,也是學生將通過探究所獲取的知識升華和再生新知的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得到的結果正確嗎?得到的結果意味著什么?與實驗前的猜想一樣嗎?以前見過類似的事件嗎?這樣的結果該怎樣表述?例如: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學生通過“理想斜面實驗”直觀地得出了小車從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滑下,運動到不同的水平面上,水平面越光滑,小車滑行得越遠。這時,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基于以上的事實,如果水平面絕對光滑,小車將會怎樣運動呢?”學生通過協作交流,是可以得出“小車將會一直運動下去”的結論的。再通過教師的進一步引導和師生、生生交流,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完整內容。這一過程若由教師代替學生來完成,那么前面學生“親歷”的探究就失去了價值,就沒有起到讓學生主動建構概念的最終目的。
二、重視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調整
探究式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擁有探究過程中的主動權,但不是要弱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高超地引導、組織、支持學生的探究。 在創設情境中,教師要快捷、簡明地將預設情境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身臨其境。如在教學“比熱容”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PPT課件讓同樣日照下的海水與沙灘升溫不同的情境快速地呈現給學生,啟迪學生思考,讓學生迅速進入“海水與沙灘溫度為什么會不一樣”的思考狀態,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無論是探究目的的確定還是探究過程的設計,也無論是實驗器材的使用方法還是探究過程中的注意點,探究過程的合作和實驗結果的處理,探究結果的概括與交流、提煉等都不能離開教師的引導、組織和支持,而教師如何適時地引導就體現了教師教學藝術的高低和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
在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學生在體驗了人講話時聲帶在振動的事實后,教師引導學生如何將看不見的鼓面振動通過實驗反映出來,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如果鼓面振動停止,還能產生聲音嗎?如何通過實驗來探究?”再讓學生親自去探究剛才的猜想,并歸納出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如果把實驗前移,先進行實驗再讓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學生就會對探究失去興趣,喚不起生對新知的激情,產生“這么簡單的道理還要學習”的消極情緒,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物理失去熱情。
隨著學生學習進程的發展,學生的探究技能會不斷提升,教師要適時地調整自己在學生探究活動中的地位,直到最終的退出,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重視探究式教學向課外延伸
探究式教學的陣地不僅在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課堂的探究性活動延續到課外,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使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能使學生在觀察物理現象或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學習“熱現象”時,關于“井水的溫度是否真的冬夏季節不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季節進行探究。再如“用籠屜蒸饅頭時,是哪層先熟?為什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調查和實驗,并指導學生設計探究方案,也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詢問家長、包子鋪的師傅、查閱資料等方法,然后全班同學匯總交流得出結論:在籠屜密封很好時上層先熟,密封不好時下層先熟。
將探究活動向課外延伸,不僅培養了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還有助于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否定,體驗到了科學研究的過程,學到了獲得知識的方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四、重視探究式教學的漸進性
初中生剛開始學習物理,對探究活動的目的性認識、程序的規范性、結論的表達與交流、結論的應用等許多能力都處于低級階段,這些能力的培養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上應遵循“引領—實踐—放手”的順序,不能操之過急。在探究內容上,要從最簡單的、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入手;探究程序上,要從基本的技能方法入手;探究活動從不完整到逐漸完整;探究結論的表述從表象到本質、從不嚴密到嚴密。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逐漸弱化自身的引導作用,強化學生的自主性,真正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韋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浙江: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0.
[2]姜嵐,劉麗君.淺談科學探究中的循序漸進.教學儀器與實驗,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