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的一點思考
姚鴻
摘要: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最主要應從改變課堂教學著手,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益。從而大面積提高學生數學成績。一是要改變觀念:教師應由過去的演講者變成合作者,主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素材和提供交流的場景。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二是要改變教學方法。注重教學設計,注重數學實驗手段的使用。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要注意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對數學思維形成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效益、數學實驗
要實現由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根本轉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會學生學習,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優化。本文主要想就數學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的體會和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與課堂教學效益密切相關,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要剖析和克服傳統教學結構的弊端,改變舊的教學觀念:一是角色的改變,其二是教學方法的改變,二者緊密相連,相互制約。
一、 改變角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
教師應從過去的“演講者”轉變志“編劇”和“導演”,要像導演給演員說戲那樣為學生創造一種使學生能真正處在“做”數學、“用”數學的情境之中。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心中一定要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即課堂教學結構的優化要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用利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要給學生較多的思考、探索發現、想象創新的時間和空間,使其能在教師的啟發下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例如:在講授解析幾何中兩條直線平行這一內容中,我們可按如下方案來設計:首先給出一組練習:分別在同一坐標系內作出下列各組直線的圖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接著下一步請學生觀察自己所作出了的圖象中,那幾組直線的位置比較特殊,并觀察這些特殊的位置關系與直線方程中的那些量相關,這個過程中,教師可適當指點學生如何觀察總結,最后由學生自己總結出命題:如果兩條直線不重合且斜率存在,則有(直線方程用斜截式來表示)然后師生共同完成該命題的嚴格證明。
在講解完課本例題1、例題2后再給出一組訓練題:
練習2:請判斷下列各直線是否平行?
① ②
③ ④
教師在對學生練習情況作出評價后,再提出如下問題:你們現在判斷兩條直線是不是平行都是先將方程化成斜截式,然后再觀察斜率是否相等,在軸上的截距是否相等而得出結論,現在如果規定不能將直線方程化成斜截式只能寫成直線方程一般式,你能判斷每一組直線是否平行嗎?也就是說直線平行與直線方程一般式中的系數有沒有什么特殊的關聯?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前面所作的練習就可以直觀地得出:
如果直線,
則有
這樣整堂課基本是由學生在做:練習自己親手完成結論由學生自己得出,在此教師的作用只是編了幾組練習題,提出了幾個問題。整個課堂的知識容量、思維容量大而不亂。只有如此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得以充分的體現。
二、 改善教法,使學生手、腦動起來,思維活起來
角色的改變必然會導致教學方法的改變,誠然教無定法,但一些基本的方法是要注意改變和做好的。其一要重視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其二要注意數學實驗手段的應用。
1、 重視開放性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比較多地強調數學中的“邏輯性”“演繹性”和“封閉性”,根本忽視了教學的“開放性”。雖然傳統重視“邏輯性”演繹性“對學生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卻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所謂開放性的教學,我認為就是在課堂上采取一種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課堂上既要教基礎知識,又要教知識的思想和方法,既要教知識理論,又要教知識的應用,既要教推理、論證,又要教語言以及歸納猜想,;既要教會學生從紙上演算推證得到數學知識,又要教會學生通過實驗。及學會從生活中獲取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方法。讓學生處在歸納、猜想、推理、流和應用中實現“做”數學“用”數學,要意識到學生從教師這里得到的應是知識的信息,而不是知識的本身,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只有當信息被已有的認知結構同化或順應時才會形成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課堂上教師給出一定的知識信息,由學生自己實踐、總結、歸納、猜想形成自己的知識。如前面的兩條直線的平行一單元的設計也就是想力求先給出含有知識信息的問題,由學生自己總結完成知識的建構。又例如在教授《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時,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何判斷學校的旗桿與地面是否垂直?給你一個三角板,你能做到嗎?同學們不妨把自己的筆豎起來當成旗桿,再用三角板去量,問至少要量幾次才可以確定垂直與否(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三角板的一邊緊貼桌面,另一邊緊貼筆桿)。學生通過這個實驗就可發現并總結出:如果一條直線垂直一個平面內的兩條相交直線,那每這條直線就和這個平面垂直,然后再請學生分別用數學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表述這個定理,這樣定理完全由學生通過實驗、歸納、然后找出規律。得到定理。教師在此只起一個導航的作用。
2、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激情
新的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要與現實生活聯系。主張數學從生活中來,并回到生活中去,從而使學生真正學會用數學。這當然也包括了數學實驗在中。通過數學實驗及應用數學解決現實問題可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講授《球面距離》這一單元時可以這樣來設計:第一步教師通過一現實生活實例引出問題:1993年4月7日。中國東方航空公司的MU583航班噴氣式客機,從上海(A)飛往美國洛杉磯(B)。因受強氣流影響,被迫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島(C)某空軍基地緊急降落,以過緊急處置,除60名傷員仍留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醫院之外,其余173名旅客兩天后到達洛杉磯,(教師可制作電腦動畫重復演示飛機從上海起飛在阿留申群島停留并繼續飛往洛杉磯的過程并留下飛機的飛行線路)多次的演示使學生產生一個問題:為什么飛機不直線飛呢?接著下來教師再讓學生做一個畫圖實驗:確定兩個定點然后畫一系列經過這兩個定點的圓(如圖所示)。學生慢慢就會發現圓越大劣弧越短。此時再講述定義就變成順理成章的事了。值得一提的是,在實踐中,不同的課型,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學生、教學方法應有所不同。
課堂教學的優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包括課堂教學環境;教學結構等等各方面。但他們密切聯系,只要我們在進行優化設計時,時刻記住教師在課堂中應充當的角色和改善教學方法,其它方面也會隨之改善的。
[參考文獻]
1、當代中小學教學模式研究 夏慧賢著
2、數學教育展望 徐斌艷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