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談新課標下高中數學自主創新性學習
江躍清
《數學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和強調學生自主的、開放的創新性學習,改變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大量反復操練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創新性學習,它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框架,重新注入新的課程理念,構建新的課程標準.創新性自主學習,其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式過程,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增進對數學的情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逐步形成科學自主并具有創新性的學習能力.
心理學家卡普捷列夫說:“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為它符合創造性的自我發展.離開自主性,就不能獲得發展.”
自主創新性學習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線,利用多種方法和手段,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和獨立學習的能力.那么在教學中如何開展自主創新性學習呢?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前提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在平時的學習中逐漸養成的,它對于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起到奠基的作用,教師應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
1.形成課前預習,課后整理筆記的習慣.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先大概的了解課堂內容,帶著問題聽課,效果更佳,課堂上聆聽老師的思想方法和分析過程,與自己的思想相比較,從而深入的理解.課堂筆記不一定記得很工整,可以記在草稿紙上,大概的記,課后抽時間整理,這樣也可以使得知識再現,進一步思考,可能就會產生創造性的思想火花,然后寫下自己的學習心得,這樣一來可以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結構化,心里也會感覺實在、踏實.
2.養成規范解題的習慣.數學的解題是很講究格式的,所以我們在課堂教育中要注重要求學生的規范解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時常要求學生認識到解題的“三觀”:① 審題觀 ② 思想方法觀 ③ 步驟清晰,層次分明觀.即在認真審題目中的條件、數量間的關系以及題目意圖后,通過思考形成解題方法,然后清晰規范的書寫解題過程.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給閱卷老師留下一種清晰條理的感覺,而且這也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一種體現.
3.養成及時歸納總結的習慣.同一類型的問題要做到及時的總結歸納,形成知識系統,使得所學的知識更清晰,也更容易理解掌握.比如在講到“直線和圓”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涉及到對稱的問題:求點關于某點的對稱點;求點關于某條直線的對稱點;求直線關于某點的對稱直線;求直線關于某條直線的對稱直線;求圓關于某條直線的對稱圓,所有這些問題就可以總結成一個專題,然后再系統的掌握. 及時歸納總結可使得知識系統化與結構化,再加以聯想和想象,知識掌握的更牢固,以上這些就為學生的自主創新性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
根據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提出的問題進行總結,如在閱讀教材中多數學生感到困難的內容和習題,注意引導、分析.就一堂課的某一重點問題進行總結,先啟發學生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然后老師再畫龍點睛地講解.同時進行引申性的總結,即把教材內容加以引伸,提出一些有難度的問題,讓學生解決還可作適當提示.同時說明涉及到的思想與方法,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換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數法等)、邏輯型(如類比、歸納、分析、綜合、演繹、反證法等)、宏觀型(如函數與方程、分類討論、數形結合、歸納猜想、整體化歸、數學模型等).
三、創建和諧、寬松、愉快的課堂氣氛,為自主創新性學習營造環境
教科書給學生和教師都留下了廣闊的空間,進行創造性思維,這就要求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和諧、寬松而愉快的.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營造寬松、民主的環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發散思維,才能形成獨特的思想,進而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新性.
營造這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同學才能放開自我,大膽探索,思維也更活躍,同時也就形成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不定向互動,使我們的學生養成一種與同學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好習慣;整個課堂在一種平等、和諧、民主、寬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師生相互信任,相互了解,也只有相互了解和信任,學生才能敞開心扉大膽交流,不怕犯錯誤,能力也逐漸提升.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更高效,同時學生的能力也有較大的提高.
當然自主創新性學習的效果不僅大大提高成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使學生產生遠大的學習目標,強烈的求知欲,勤奮、踏實的學習態度,頑強的自學毅力.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激發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意識的培養.馬卡連柯曾指出:“一般說來,教育學是最辨證、最靈活的一種科學,也是最復雜、最多樣化的一種科學”.中學數學教師只有認真學習和掌握各種教學方法和理論,才能在處理各種教學問題上游刃有余,才能正確指導學生自主創新性學習,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