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怎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堯金剛
新課程標準中有“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理念,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主動自覺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怎樣才能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首先,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有求知欲,使學生愿意參與教學活動,創設一個好的問題,一個恰當的情境,既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愉快學習的氛圍,有能促進學生主動進行知識探究。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老師提出問題:三根木棒能組成一個三角形嗎?大多數學生毫不猶豫的說是,這時老是拿出三根木棒進行演示,當學生看到居然不能組成一個三角形時感到很驚奇。這是老師問:這是怎么回事,怎么不行呢?同學們能告訴我怎樣的三根木棒才能組成三角形嗎?這時肯定能引起同學生的議論紛紛,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問題情境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其次,在數學過程中,讓學和樂參與其中,感受到數學世界的魔力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養良好的數學思維,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充分操作,實踐,用玩的激情參與到學習中去
初中生的特點是好奇,好玩,好動,數學課堂教學中“投之其好”充分營造“玩”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探索,積極參與到教學情境中來,如我在教“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 ,我事先告知同學們帶幾根小木棒(以書包能放進為宜)當我的“表演失敗”后,同學們紛紛掏出他們的小木棒擺后發現有的可以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卻不能拼成三角形呢?這時老師適當提出滿足什么樣條件的小木棒才能拼成三角形呢?引導他們去比測量,比較,思考,總結出結論,這樣同學們有自己弄明白的欲望,學情更濃了,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充分交流.辯論.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學習
學生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但并不否認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必要性,在數學學習活動中,遇到難點內 容,我讓學生交流,認識,對爭議問題進行辯論,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堅持對的,改正錯的,而且在辯論中解決難題,強化認識。
比如在學習一次函數的性質時對于常數k及其b值的不同,函數圖像經過的象限,升降趨勢不同,我讓同學們3-5人一組,自己寫函數,畫圖,并標明圖像所經過的象限,升降趨勢(要求 :K﹥0, K﹤0 ,b﹥0, b﹤0, b=0 ,都要含有)課堂上,讓他們各自代表陳述他們所得出的結論,(k,b與圖像經過的象限,升降的關系)并舉具體例子加以說明,老師把他們的結論均板書在黑板上,畫出示意圖加以說明,這樣,各個不同結論真確與否顯而已見。這樣反復強化驗證,最后終結出一次函數的性質。剛開始同學們對圖像作用很模糊,迷惑,經過共同合作,交流,辯論,驗證,強化了對一次函數圖像的認識,學生能正確而迅速的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 三、充分應用、體驗,使同學生明白他們是為了應用才學數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并不抽象,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它就在我們身邊,數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十分密切《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使學生懂得數學來自生活并是為生活服務的,如在教學多邊形一章的《地板磚》有關內容時,我先讓學生去街上出售地板磚的商店里,甚至到網上去了解地板磚有哪些形狀(有規則的或者無規則的都行)還有去了解師傅是怎樣鋪地板磚的,課堂上同學們分別拿出一張自已收集到得地板磚的形狀(用圖紙畫的)我故意拿出一張圖紙,皺著眉頭,這形狀能作為的板磚嗎?收集這形狀的同學的臉都急綠了(我是從商店里看到的)同學們興趣大增,這時,問同學們:能作為的板磚應該有條件的吧?有誰能知道,這時大家七嘴八舌,經過激烈爭議,得出結論:鋪滿地面沒有空隙,而且師傅是從某一點開始鋪的,結論是只要能把沒一點都鋪滿就行了,即幾塊地板磚一個角圍著一個點的和剛好為360°就這樣精彩的表演中同學們掌握了地板磚的特點,我說:同學們說:你們是不是也可以設計自已喜歡的地版轉啊!“能”那么同學們今天的作業就是希望你們設計出精美漂亮的地板磚圖案。
再次,布置作業對學生的興趣的培養也是舉足輕重的總用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的基礎,悟性都有差距,作業太單一,顧得了尖子生,會打擊中差生的積極性,所以我把學生分為基礎好悟性好,基礎好悟性差及基礎差悟性好,基礎悟性雙差三等,把作業也分為A.B.C三等,提高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實踐證明,要使學生(特別是我們這種學校的學生基礎差好動性強的特點)學習積極性持久和鞏固,唯有不斷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最好是直觀性,動手性強),使學生自覺地去鉆研和探索,從而,逐步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