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芻議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李曉晶
以興趣為橋梁,是創新教育一條最基本的經驗,數學新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前提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注重溝通,融洽師生感情
由于科目的性質,數學教師很容易在學生中形成固板、嚴厲的印象。因此,數學教師在平時要多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要經常與學生進行一些集體活動,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親和力,這樣學生才能喜歡這位教師,進而喜歡這門課程。特別是在初中高年級,常常會產生一些后進生,對他們的態度,教師尤其不能動輒訓斥,應該循循善誘,特別注意愛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經常運用表揚、獎勵的手段鼓勵學生,特別是那些基礎較差成績落后的學生,只要有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教師也要及時表揚,這樣才能使他們從怕上數學課直至愛上數學課,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精巧設問,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提問,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當然,設問要講究藝術,要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太容易則無思維價值,不利于發展智力;太深太難則容易挫傷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角平分線時,我先設兩問:“一問是作好了線段BC的中點為O,線段BO的中點為D,若線段CD的長度為8厘米,那么線段BC的長度是多少?”(學生通過回憶,演算后得出了線段BC的長度。)“另一問是已知∠AOC的角平分線為OB,∠AOB的角平分線為OD,∠COD的度數為80度,那么∠AOC的度數是多少?這兩道題考察角度不同,但方法完全一樣,這對初一年級的學生學習幾何問題是很好的。可見,只要我們掌握設問技巧,就能夠使學生對學習數學課保持持久的興趣。
三、選擇貼近生活的日常事例,激發興趣
利用貼近生活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教師要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方式,培養他們學以致用的良好的習慣,并提高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例如,在講授一元二次方程應用題時有一道儲蓄題,我抓住本節課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動學生進行實際考察、詢問家長等不同方式進行課前預習。課堂上,學生不但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極大的積極性,而且對“本金”、“利息”等專業術語以及 “本息和=本金+利息”等計算公式,理解透徹、運用得當。課堂真正成為學生交流、合作、深入思考的場所。 四、運用啟發式訓練,引發學習興趣
教師最重要的是啟迪學生的智慧,開啟學生的求知欲,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注意啟發學生理解和區別概念、討論難點、回答問題等,在教學中,盡量做到“精講多練”。例如,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題作為一個“老大難”問題,究其原因,學生不善于審題,不能把應用題中的情景再現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啟發,進行變式訓練,在解題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加強直觀教學,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充分運用教具和演示實驗等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例如橢圓,雙曲線的概念很抽象,我就用兩個圖釘代表兩個定點F1,F2,用一根繩子代表定長,再拿一支粉筆給他們演示橢圓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自己上講臺演示一遍。用兩個圖釘代表兩個定點F1,F2,將拉鏈拉開一段,其中一邊的端點固定地F1處,在另一邊上截取一段AF2< F1F2,作為動點M到兩定點F1和F2距離之差,而后把它固定在F2處,這是將粉筆置于M處,于是隨著拉鏈的逐漸打開,粉筆就徐徐畫出一條曲線,同理可畫出另一支,再讓學生自己來演示一遍。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真正理解了橢圓,雙曲線的定義,而且把課堂教學搞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以迎合學生的好動心理。學生在活動操作中既吸收又加工;既深化概念又形成能力。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數學學習十分重要,是學好這門功課的重要前提。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注意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和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好數學,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成功的教育應以學生為起點、以興趣為橋梁,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保證,以鼓勵學生為基本教育方法,以使學生成功為原則,才能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