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孫康文
一、 創設探索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指出:“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數學能力的提升,數學素養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創設探索性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實施探究性學習,首先要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現實有趣的、富有挑戰性并能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變“要我探究”為“我要探究”.例如:在《圓錐體積》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出示一筒米,設疑:將這筒米倒在桌上會變成什么形狀?學生猜想,老師演示.老師接著又演示刨鉛筆:把一支圓柱形鉛筆的筆頭刨成圓錐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你覺得這個圓錐的體積與相應的圓柱的體積之間有聯系嗎?你認為有什么聯系?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有的學生認為圓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圓錐,圓錐應該和圓柱有關系.那么,圓錐的體積究竟和圓柱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呢?通過什么辦法能證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呢?他們的關系對于圓錐體積計算有什么幫助呢?“刨鉛筆”教學片斷,選擇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為猜想找到支點,通過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起來了,保證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兒童都有與生俱來的探究需要和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兒童的這些需要的產生與滿足,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環境和適當方法.提供適合兒童學習的材料是課改的基本理念,是改革教師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
什么樣的學習材料才是適合兒童探究的呢?我認為學習材料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要有利于展現知識的生成過程,要為促進學生的發展服務.應當位于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現行教材(六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圓錐體積)直接為學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圓錐的體積.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只是做了一次“操作工”,沒有自己的原創思維與探究思路,只能機械地沿教材框定的捷徑較順利地獲得了結論,缺乏到位的認識.這樣的學習材料其思維含量明顯偏低,缺失了學生主動尋找材料的過程,影響了學生解決問題策略意識的培養.所以在圓錐體積教學中,我向學生提供了幾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底和高都不等的圓柱和圓錐容器和水,每四人為一小組,每小組發一份實驗報告,讓每個實驗小組合作探索,填寫報告.學生自主地擺弄、操作、實驗、猜測、驗證、錯誤、矯正……最終找到了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兩者的本質關系.這樣,讓每個學生既動手實驗又動腦思考,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提高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知識,更能學習到科學的研究方法,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
二、 創設競爭性情境,引發學習興趣
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平日教學中中我深深感覺到數學活動是主體的、能動的、活躍的,所以教學中也就存在著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從而構成了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空間,構成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之美.也就是這些,使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只有給學生自由探究的空間,自由摸索的時間,自由發揮的舞臺,自由展示的天地,他們的潛能就能最大的得到開發,個性就能最大的得到張揚,創新意識就能最優化的得到培養.源于學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只有善待課堂中“意外”,把握細節,讓學生進入角色,讓課堂充滿生成的美,那份演繹就會淋漓盡致,那份精彩就會水到渠成.
例如,講授“8的認識”時我就根據教學內容并針對小學生心理特點設計了這樣一種情境,在做課堂練習時,拿出兩組0至8的數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女兩隊進行比賽.雖然此刻教師還沒宣布比賽的規則和要求,可是全體同學已進入了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之中,暗中為自己的隊加油,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引發出來了.
三、 創設游戲性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興趣”對學習的效果起決定作用,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起孩子們的每一個細胞.美國教育家教授柯普蘭提出:“兒童對數概念理解必須由兒童自己獲得,教師的責任是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創設游戲情境,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和學生的生活背景,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些具體、有趣、富有一定啟發性的情境——數學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經歷一個艱難、無奈、成功、喜悅的心理歷程,感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感興趣的事情,從而愿意接近數學.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概率)知識點時這樣設計,上課時教師引導:“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現在請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游戲,好不好?(話剛說完,學生異口同聲說:“好!”)這里每個袋子里各裝了兩個球,有的袋里放的兩個全是白球或兩個全是黑球,有的袋里放的是一個白球和一個黑球.每個同學一次只能摸一個球,看一看是什么顏色的球,摸好后繼續把球放進袋子里,另一個同學繼續摸,每組推選一人記錄.” 學生感到新奇,便產生了興趣.活動結束后,每一個小組匯報摸球結果,教師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單調、重復、類同的數學知識游戲化是調動學生積極投入學習的好方法.實踐告訴我們,豐富多彩的游戲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其注意力和觀察力均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生在游戲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不少有用的知識,并受到正確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學習興趣.
四、 創設故事性情境,喚起學習興趣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認為這正是教學的本質所在.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給學生營造一個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例如,在教學“比的應用”一節內容時,在練習當中我為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中秋節,江西巡撫派人向乾隆皇帝送來貢品——芋頭,共3筐,每筐都裝大小均勻的芋頭180個,乾隆皇帝很高興,決定把其中的一筐賞賜給文武大臣和后宮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軍機大臣和珅馬上討好,忙出班跪倒“啟奏陛下,臣認為此一筐芋頭共180個,先分別賜予文武大臣90個,后宮主管90個,然后再自行分配”.還沒等和珅說完宰相劉墉出班跪倒“啟奏萬歲,剛才和大人所說不妥.這在朝的文官武將現有56位,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兩個,而后宮主管34人,分90個芋頭,每人不足三個,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數一樣多”.皇上聽后點點頭“劉愛卿說的有理,那依卿之見如何分好?”此時,學生都被故事內容所吸引,然后讓學生替劉墉說出方法,這個故事把數學知識寓于故事情節之中,從而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
五、 創設操作性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些以學生活動為主,對一些實際問題通過自己動手測量、演示或操作,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獲得學習成效,既能鞏固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養創造精神.例如,在講“軸對稱圖形”內容時,教師提前讓學生準備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和幾種三角形的紙片.讓學生試做每個圖形的對折,使圖形對折后能完全重合.學生通過操作后發現有些圖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圖形不能完全重合.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且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位教育家曾說: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創設有效的操作情境,讓學生動手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相互啟發、撥動,形成立體、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中動手合作,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教師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創設合作情境,讓學生在合作實踐中,找出規律,提煉方法.如學習梯形面積公式時,讓學生通過一起思考,一起試著剪拼圖形,相互啟發、相互融合.這樣不但推導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確,每個人交換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換的是一種思想,那就會產生新的、有更豐富內容的思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個體,其認知發展、情感和意志差異,有意識地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折一折等發現規律,突破重點難點.只有當孩子感到放松,學習是有趣的,學習才可能走向真正的自覺和自悟.
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設計,不但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樂趣,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及學生實際情況,靈活創造性地創設數學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數學活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