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聯系實際學習數學
劉昌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高不可及,不再覺得虛無飄渺。
在中學數學中如何將人類認識知識的過程簡約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親自感悟到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是學生牢固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同時,學生在感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進行著積極的探索、思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源泉。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很不利的。“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同時,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設置情境,使枯燥的數學趣味化,令學生體驗到數學并不枯燥,數學并不陌生,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并且使每一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建立學好數學、會用數學的信心,培養不畏困難、嚴謹求實的思想品質,以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誠然,學生的生活經驗尚少,但教師如有意識的加以引導,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從四個方面試述如何把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提高課堂效率:
一、聯系生活實際,孕育學習興趣。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在教學前可引導學生搜集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可積累數學知識,更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
事實證明,如果教師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素材,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例如:上學時可讓學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觀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幾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費用是多少”,記錄下來,制成表格,再進行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也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學生普遍學習興趣濃厚,參與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良好。 二、聯系生活實際,提煉數學知識
數學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它來源于客觀世界的實際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形,這就需要教師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從生活中去提煉數學知識,在回到書本上來。
三、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內化
數學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具體地說,就是在教學新知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活動情況,引導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溝通從具體的感性實踐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時,教師可聯系學生50米賽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因為路程一定,所以時間與速度成反比例,也就是說如果甲與乙的速度比是3:5,那么他們的時間比就是5:3;反之,如果兩人都跑5分鐘,這時時間一定,路程與速度成正比例,路程比等于速度比等于3:5.這樣,學生能夠在頭腦中形成正反比例的直觀表象,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積一定,成反比例;一個因數一定,成正比例”了。再如,應用題訓練也應著眼于“生活化”.這是指把應用題與生活中的問題聯系起來,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數量關系,理解了的數量關系再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即生活,只有數學教學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學生才能夠在一種互動與發展的氛圍中想學、樂學、學會、會學,學生才會更加熱愛數學、真正做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