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小學數學學習活動的探析
朱麗芳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思維與交流是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兩種主要活動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建立學生語言表達交流這一教學機制,可以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釋放其靈性,綻放其智慧,使數學學習活動變得活潑靈動,充滿智慧與創造.
一、讓學生說在新知學習前
小學生在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時,常常需要以一定的知識經驗與生活背景材料為基礎和支撐,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生長,延展、衍化,對熟悉的生活背景素材提煉、概括、升華,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生活背景材料,需要在新知學習前從學生已有的眾多儲備中適時、適度、準確、有效的子以激活與提取,這種激活與提取的一條簡捷而有效的途徑便是通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話題,讓學生在對話交流中實現.如在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前,讓學生說說學過哪些與比有聯系的知識,當學生說到“分數”與“除法”時,再讓他們說說分數與除法有什么性質,比也會有類似的性質嗎?這樣在奠定認知基礎的同時設疑引探.
二、讓學生說在認知建構中
學生對新知識認知建構的過程,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過程始終伴隨著他們各自的體驗、感悟、思考,限于他們的知識經驗與認知發展水平,在準確性,完整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等方面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不足,需要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完善過程.這種完善過程中,學生的對話交流極為重要,而且不可或缺,必須通過說的形式來認知、建構,通過說的過程來修正、精確,完善.要設法讓學生突出重點——說透徹,如計算教學中的算理與算法的闡述;突破準點——說明白,如角的度量操作中的“二合一看”,即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看角的另一條邊所在的刻度,讀出角的度數;圍繞關鍵——說要領,如列方程解題時如何假設、如何找尋等量關系.還要設法讓學生利用說來交流比較,提高認知與建構準確性;通過說來補充完善,提高認知與建構完整性;借助說來歸類整理,提高認知與建構系統性;運用說來規范要求,提高認知與建構科學性.
三、讓學生說在“反芻”內化時
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從認識、理解到掌握、運用,一般都必須經歷“反芻”內化階段,這一階段各種形式的鞏固練習中,學生說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其他形式的練習,其思路,方法、過程與結果也應通過適當的對話交流來反饋與評價,這種交流與評價是促進“反芻”內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實踐證明,學生能夠聽懂、看懂的東西未必就已理解,理解但尚未掌握的也未必能夠自如地表達交流,而能夠表達交流和能對他人的表達進行評價的,一般都是理解得較為深刻的.因此,為促進學生對初學知識的“反芻”內化,教師要精心預設學生表達交流的活動方案,留足必要的時間,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做好表達交流前的準備,組織實施好表達交流活動. 四、讓學生說在演繹實踐后
在學生掌握了某些新的知識后,一般都要讓他們通過經歷實際運用的演繹過程來強化,深化認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其實質是能動地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類化并與自己知識、經驗儲備中的相關內容建立聯系,作出合乎一定邏輯的判斷、推理的具體演繹過程.顯然,對于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聯系方式和不同的推理形式,會有不同的具體演繹過程甚至結果.不管其優劣、正確與否,都凝聚了他們各自的思考與探索,在演繹之后給子他們表達交流機會,顯現思維的軌跡,表明歷經過程的體驗與感悟;在判斷正誤、比較優劣,執果究因之中,便會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有效地啟迪、幫助同伴,也將影響和改變同伴此后的思維與實踐,甚至教師今后的教學思想,策略與教學行為、方式.
五、讓學生說在課余生活間
數學知識的生活化與生活知識的數學化是幫助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條重要的途徑與方法.教師要善于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系起來,設計富有生活性的數學話題,供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在課余生活中進行對話交流.如教學“千米”之后,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設法用生活中的實例給同學或家長說明l千米究竟有多長(比如10個百米跑道的總長),以豐富和強化學生對“千米”的感性認識;教師還要善于拓展延伸課堂,在今天學好的基礎上,以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話題引發學生課余辯論,為明天的學習生成資源.如進行“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之后,在下課前講一個“背8戒想吃一個西瓜的5分之1或6分之1,不愿吃它的4分之1,結合被孫悟空取笑”的故事,讓學生課后交流思考“為什么悟空取笑豬8戒”,為后續分數大小比較的教學做鋪墊.
總之,表達交流作為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活化劑”,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乃至在學生的課余生活中都具有獨特的效用,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一頂重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