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雞養殖技術
李泉生
摘要介紹了草雞的養殖技術,包括品種選擇、溫室育雛、立體雞舍的建設、日糧搭配和消毒免疫等內容,以期為草雞的科學養殖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草雞;養殖技術;安徽肥東
1品種選擇
草雞,又稱土雞、本地雞。由于品種間相互雜交,因而雞的羽毛有黑、紅、黃、白、麻等不同顏色,腳的皮膚有黃色、黑色、灰白色等。因其市場消費也不一樣,故要選養適宜當地消費市場的品種,其中以三黃雞、杏花雞、麻雞在肥東縣養殖較適宜。
2溫室育雛
修建“立體式網床”育雛溫室,進行專業化規模育雛,農戶養育成雞成活率高,風險小,容易成功。育雛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①室溫。0~1周齡時為32~35 ℃,2~3周齡時為24~31 ℃,4周齡時為20~23 ℃,1周齡之后每天降低0.5 ℃。②相對濕度。室內的相對濕度保持在55%~65%,即10日齡之前為60%~65%,10日齡之后為55%~60%;室內保持空氣新鮮,無刺鼻、熏眼的感覺。③補充光照。5日齡可保持每天23 h的光照,以后保持17 h的光照(包括自然光照在內)。④適時飲水和開食。小雞應盡早開食和飲水,而且做到料、水不斷,自由采食。在初次的飲水中加入5%葡萄糖,連用2 d;第3天在飲水中加入0.02%~0.03%高錳酸鉀。⑤高密度育雛。在15日齡之前飼養60~70只/m2,一般每批育雛數量在5 000只左右,視養殖戶對雛雞的需求量來定育雛規模。
3建設立體雞舍,實行“網、床、散”結合
養殖戶應根據飼養數量適當改造雞舍,要求室內地面為水泥地面,有窗戶和地窗,使空氣流通和采光充足,并做好網床或雞籠,且以立體式3層為宜[1]。網床的多少以養雞的數量來定,一般按20~45只/m2來計算。網床第1層離地面高40 cm,網床高30 cm,上下層之間的距離為20 cm,第1、2層網床頂部應擱置承糞板(可用3層板)。網床的骨架部位用木材或白夾竹,網床四周和底部用1 cm×1 cm網目的塑料網固定好。料桶和飲水器均置于網床內。將庭院林地用尼龍網圍起來,每隔2~3 m遠打1根樁柱,將尼龍網捆在樁柱上,靠地面的網邊用泥土壓實。圍場的面積,一般以每只雞不少于1.5 m2為好,越寬越好。買回的脫溫小雞(已經過育雛的小雞)至1 kg體重期間在網床內飼養,1 kg后至出欄期間在所圈圍的院林地內放養(雨天和霜雪天不放)。飼喂過程中,做到料、水不斷,自由采食。網床內飼養,雞活動范圍小,雞體能量消耗少,增重加快;雞在圈圍的院林地散養,能捕食野生雜草和生物昆蟲,改變食物結構,肉質品味高(保持土雞肉質的品味)。
4日糧搭配
選擇營養全面、適口性好、易于消化的肉雞全價顆粒料,再適當搭配其他的飼料,以保證雞的正常生長發育,加快增重速度,同時使雞肉風味不變,因此要科學地搭配日糧[2],具體如下: (1)育雛期應選用肉雞全價顆粒料,最初開食時要將飼料稍浸泡轉化,并用手搓碎后飼喂。脫溫雞至1 kg體重期間,則選用中雞料,更換時應逐步替換,不能一次性全部更換,以免造成應激反應。同時,應添加5%~10%完整谷粒(或小麥),并給予10%~15%的青綠飼料。
(2)在庭院散養期間,選用大雞全價顆粒料,日糧中還要加入10%~15%完整谷粒(或小麥)、15%~20%青綠飼料[3]。若只喂全價飼料,一是飼養成本高,效益不合算;二是雞肉的肌間脂肪多,不爽口;三是無土雞肉的獨特風味,消費者不喜歡。而添加適量的青綠飼料,既可增加維生素的含量,降低養殖成本,又可減少雞肉肌間的脂肪含量。
5做好消毒免疫工作
做好雞的免疫接種和消毒防疫工作,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是規模養雞成功的關鍵所在[4]。因此,要搞好免疫接種和消毒防疫工作,減少雞的死亡,提高成活率和商品率。
對土雞的免疫程序,應結合生產的性質(商品肉仔雞)而定,最好是參照肉雞的免疫程序進行,即1日齡的雛雞免疫接種馬立克氏疫苗;6~7日齡的雞用雞新城疫Ⅳ系苗,或Ⅴ4苗、法氏囊B87苗、傳支H120苗等混合飲水免疫;24~28日齡用雞新城疫Ⅱ系苗飲水免疫1次;60日齡再用雞新城疫Ⅰ系苗注射接種1次,以后不再免疫接種。
在飼料飲水中添加一些藥物可預防疾病的發生,如在2~7日齡時添加0.02%痢特靈和0.01%土霉素或青霉素、慶大霉素等,13~17日齡重復使用上述藥物,19~90日齡在飼料中添加氯苯、抗球王等抗球蟲的藥物進行驅蟲。雞舍每天要清掃干凈,并用生石灰對地面和承糞板進行消毒;每15 d用復合酚對水、舍外進行噴霧消毒,用百毒殺對雞舍內帶雞消毒;出欄后對場地徹底清掃、沖洗和消毒;雞舍門口處的消毒池要有石灰或消毒液,并注意常換。
6
[1] 陳愛山,葛建忠,曹曉婕,等.葡萄生態草雞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7(17):186,191.
[2] 鄭衛兵,潘紅英,王德剛.草雞生態放養技術[J].中國禽業導刊,2006(3):26.
[3] 畢延清.林園生態養雞技術[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5):173-174.
[4] 趙靜,李海燕,唐傳斌.山地果園散養生態雞技術要點[J].安徽農業科學,2006(18):460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