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池水質調控技術
宋學林 沈勤
摘要從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方面介紹了養殖池水質調控技術,以期為改善池塘水質、提高養殖效益提供參考。 關鍵詞養殖池;水質調控;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 池塘水質的好壞是決定池魚能否健康生長和獲得高產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高密度精養魚塘,如果水質管理不善,長期不加水、不換水,也不采取水質調節措施,就容易導致池水水質老化,使池水缺氧,有害物質含量升高,造成池魚泛塘和暴發魚病,輕則抑制池魚的生長,重則引起魚類死亡。因此,做好池塘水質調控的工作成為養殖者最為關注的問題,是加快魚類生長、減少病害發生、提高餌料利用率、取得穩產高產的關鍵。現將水質調控技術介紹如下。 1溶解氧 1.1來源 溶解氧是水產養殖動物的生命要素。水產養殖動物在水中需要呼吸氧氣,缺氧可使其浮頭,嚴重缺氧還會造成水產養殖動物死亡。魚蝦蟹類水產養殖動物的養殖水域溶解氧應保持在5~8 mg/L,至少要保持在4 mg/L以上。輕度缺氧魚蝦雖不至死亡,但出現煩躁、呼吸快,且生長速度會變慢;水中的溶解氧過高會引起魚蝦患氣泡病。水中的溶解氧約90%是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增加的。 1.2變化規律 凌晨池水各個水層的溶解氧差距不大。陽光出現后,水上層和下層溶解氧量差距越來越大,15∶00—16∶00差距最大。日落后,水上層和下層溶解氧量差距越來越小,2∶00—5∶00差距最小。造成水上、下層溶解氧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水的密度與水溫變化的關系,引起池水上下對流。白天由于陽光照射的緣故,水上層溫度不斷升高,上層水密度不斷減少,造成上下水對流困難,上層高溶解氧難以到達下層或底層;而當太陽落山后,水上層溫度不斷降低,上層水密度不斷增大,使得上下水對流加劇,上層高溶氧量很快到達下層或底層。 1.3增氧機的合理使用 一般增氧機開機原則:一是在晴天中午開,傍晚不開;二是陰天清晨開;三是連綿陰雨晝夜開;四是魚類主要生長季節堅持每天開;五是半夜開機時間長,中午開機時間短;六是施肥、天氣炎熱、增氧機負荷面積大開機時間長,不施肥、天氣涼爽、增氧機負荷面積小開機時間短[1]。 2pH值 pH值是水質的重要指標。水的pH值(酸堿度)是水質的重要指標,海水養殖pH值一般控制在7.5~8.5,淡水養殖pH值一般控制在6.5~9.0[2]。pH值過高或過低,對水產養殖動物都有直接的損害,甚至會造成死亡。pH值低于6.5的水可使水產養殖動物的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載氧的能力,造成水產養殖動物自身患生理缺氧癥。盡管水中的溶解氧較高,但魚蝦等水產養殖動物仍常浮頭。pH值過高的水則可能腐蝕魚蝦鰓部組織,使魚蝦等大批死亡。 3氨氮 3.1來源 水產養殖中的氨氮主要來源于餌料、水產動物的排泄物、肥料和動植物遺骸。氨對水產動物的毒害依其濃度的不同而不同,在0.01~0.02 mg/L的低濃度下,水產動物會慢性中毒,抑制其生長;在0.02~0.05 mg/L的濃度下,氨會和其他造成水產動物疾病的病因共同起加成作用,而加速其死亡;在0.05~0.20 mg/L的高濃度下,會破壞水產動物的皮、胃、腸道的黏膜,造成體表和內部器官出血;在0.2~0.5 mg/L的致死濃度下,水產動物會急性中毒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