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主要模式評價
劉春芳 王濟民 梁辛
摘要:在實行政府統籌、多方協作、優勢互補、平等競爭的新形勢下,中國農業技術推廣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廣大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者、科技人員、農民以及一些企業界人士結合中國特殊的國情和農村特點,不斷探索,創建了許多適合中國的農業推廣模式。通過調研和分析總結,將目前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主要推廣模式歸納為四大類型14種模式,系統分析和全面評價這些模式特點、運行情況和存在問題,以期在科技促進新農村建設中,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和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模式評價
一、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主要模式
分析總結當前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的主要模式,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型14種模式(見下表):
二、模式介紹、運行情況和存在問題
(一)推廣機構主導型
以政府為主導,由國家、省、地(市)、縣、鄉(鎮)五級農業技術推廣站組成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是中國的農技推廣的主體,也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渠道。
農業技術推廣站模式:以政府為主體或由政府一手包辦的普及推廣發動模式,主要通過統一立項選定重點推廣技術成果,組織實用技術培訓,設立示范樣板(基地)吸引農民參觀學習,建立科技服務實體,結合技術服務推廣新產品、新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等進行推廣。
運行情況:該模式上下聯動,發動力度大,普及面廣,推廣速度快,效果明顯,為中國農技推廣和轉化發揮了巨大作用。
存在問題:市場作用發揮不大,農技推廣體系的職能定位不明確,沒有建立穩定的農技推廣支撐體系,不利于發揮科技人員和農民各自的積極性,容易造成農業科技成果與生產、農民需求脫節。
(二)科技項目帶動型
1.“農技110”模式。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針對廣大農民對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而率先推出,目前已由科技部在全國推廣。主要是依托市、鄉、村建立農技110服務中心,形成省、市縣(區)、鄉鎮三級,縱向連通、橫向協調的農技服務網絡。通過網絡服務、電信視頻服務、應邀上門等方式,為農戶生產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指導和服務。
運行情況:目前,全國已有23個統一的區域熱線服務號碼,覆蓋900多個縣7 500多個鄉鎮;有20多個省份與所在地的農業大學、農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關系。
存在問題:一是不同層次、不同區域信息化服務三農存在差異;二是面向農業的信息資源數量匱乏及質量不高,三是農民的科技應用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2.科技示范園區模式。是20世紀90年代涌現出來的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按照“政府指導、企業運作、中介參與、農民收益”的原則,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科技”等運行模式,在農業科研力量較強、技術人才密集、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郊區和沿海開放城市劃出一定區域,對農業高新技術成果集中投入、集中開發,從而加速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推廣速度,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政府是園區建設的組織者和監管人,企業是園區建設的主體和經營者,農戶是園區建設的參與者和生產者。
運行情況:據統計,到2002年底,中國已建成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試點)36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300余個,市縣級農業科技園區3 000多個;2002—2006年36個園區共引進新項目2 223個,自主開發新項目1 556個,推廣新技術3 347項;面向農民講座6 505次,參加人數108.4萬,舉辦技術培訓班8 625期,參加人數74.5萬;吸納就業人數141.1萬,其中,吸納農業勞動力125萬,帶動園區周邊農民1 254.6萬,農民人均收入4 721元,高于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1 254.6元)[5]。
存在問題:第一,產品特色和競爭力不強,達不到預期效益。第二,重展示,輕實效,對周邊地區的帶動和輻射能力弱。第三,運行機制缺乏創新,生產者和經營者積極性不高。第四,軟件建設滯后,項目開發和市場開拓、信息網絡建設投入較少,產品銷售和市場供求很難與國內外市場接軌。
3.農業專家大院模式。通過成果和技術入股、帶資入股、利潤提成等形式,與大院結成利益共同體,專家通過現場咨詢、田間地頭實地指導農民從事技術操作和技術培訓以及大田示范等,將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輸送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搭建了一個加速農業科技向科技農業轉化的綜合平臺。
運行情況:該模式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建立起了科技直接進入農戶的新通道,縮短了成果轉化的途徑,解決了農村科技、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使新時期科技貼近農村、專家貼近農民、技術貼近農業生產,順應了中國建立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要求,實現了農科教一體、產學研結合,是中國新時期農業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創舉,多元化推廣體系的一種重要形式。
存在問題:普遍存在人才緊缺、資金不足和運行機制不夠完善的問題。
4.科技特派員模式。一是科技人員與農業企業、專業大戶直接見面,實行雙向選擇、契約式服務;二是科技特派員帶資金、帶信息、帶項目、帶技術與專業大戶建立利益共同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運行情況:到2007年底,已在全國31個省(市)的1 000多個縣(市、區、旗)開展,科技特派員數量達到4.5萬名,直接服務近4萬個村900多萬農民,初步形成了深入發展的良好格局,成為全國范圍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模式。
存在問題:一是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金融支持力度偏弱,風險承擔機制還不健全,項目經費有限,影響試點工作的深入開展;二是科技特派員自身素質和創業能力還有待提高。
5.科技入戶模式。2004年10月農業部下發了《關于推進農業科技入戶工作的意見》,標志著以提升農戶科技示范能力建設為重點的“科技入戶工程”拉開了序幕,2005年正式啟動。
運行情況:通過“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新模式,培養了一批觀念新、技術強、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戶,并以戶帶戶,加速了農業科技傳播,促進了產業發展;通過項目帶動和政策激勵,激活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起到了“接線、補網、聚能人”的作用,培養了一大批觀念新、技術強、常駐農村不走的推廣人才,構建了“專家組—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快捷通道;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農業增產增收。
存在問題:一是經費投入缺乏長效保障。不利于調動有關方面的工作積極性和科技入戶工程的穩定開展。二是技術指導員的推廣能力不足。三是推廣內容與農民需求還有一定距離。四是示范戶的科技素質和輻射帶動能力有待提高和加強。
6.科技下鄉模式。該模式是由各地農業部門在每年春耕前,本著“進村入戶、務實高效”的原則,在當地開展多種形式的送科技下鄉活動,把先進適用技術和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運行情況:科技下鄉活動是加快城市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向農村流動,加大力度向農村輸送急需人才、技術和管理等要素的有效載體,成為連接城鄉、服務三農的橋梁和紐帶。
存在問題:一是內容守舊,針對性不強,與農民需要不合拍。二是理論性強,實用性不足,農民難以聽懂和實際操作。三是內容不夠深入,流于形式,一定程度上影響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7.三電合一模式。發揮電話、電視、電腦三種現代信息載體的優勢,采用農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由農業部門聯合廣電部門制作農業科技電視節目等,開展多樣、交互、個性化的農業信息服務,以其手段新、領域廣、效率高等特點及時為生產經營者提供科技、供求和市場價格等信息。 運行情況:電視、電話、手機、電腦等大量地投入到農業信息服務之中,為實現便捷信息服務、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的載體。該模式運行成本低,農戶易于理解和接受,是農民學習科技、了解市場、掌握政策的重要渠道。
存在問題:農民的科技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
8.田間學校模式。采用參與式、啟發式、互動式教育模式,注重需要、實踐和技能,突出學以致用,培養農民在生產中發現問題,觀察問題的能力,注重解決在種植、養殖實踐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運行情況:田間學校是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和倡導的一種新的培訓方法。近年來,作為一種新型的農業技術推廣培訓模式在北京市郊區(縣)得到推廣和普及,其特點是:改變過去只在課堂上講授,不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的傳統培訓方式,一切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注重實效,先從田間地頭及畜禽養殖場舍開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訓效果切實可靠,深受農民朋友歡迎。
存在問題:推廣普及程度不足,實效性及實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
9.科技協調員模式。從周圍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市場調查及培訓學習,引進新技術、新產品及新成果,然后推廣和傳授給周圍的農民,滿足農民的科技需求,從而有效解決科技成果產出與應用之間的錯位問題。
運行情況:在現代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中,農村科技協調員具有鄉土化、市場化、信息化、社會化的“四化”特征,所起的是上傳下達的信息員、把握需求的調研員、解決難題的技術員、連接市場的推銷員以及科技二傳手的作用,變“科技下鄉”為“科技駐鄉”,有效改善了傳統農技推廣體系“網破、線斷、人散”的局面,解決了農業技術供求脫節、農村科技推廣資源分散、農技推廣渠道不暢的問題,使科技成果在農村生根、開花、結果。
存在問題:農村科技協調員的實用性及可操作性還有待全面總結,以進一步加強推廣普及力度。
(三)市場引導型
1.企業產業化(公司+農戶)服務模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分散生產、集中經營,把原來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組織起來,成為企業的生產基地,農民成為基地中的生產者。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是組織農民共同參與聯結成的一種經濟聯合體,推行訂單式“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組織生產,企業對基地農戶有明確的承諾,提供品種、生產資料、新技術推廣等全程服務。二是農業科技服務部門與產業化龍頭企業相結合,實行優勢互補,合作發展,促進雙贏。
運行情況:據統計,2003年全國有農業產業化組織94 000多個,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占44.4%,中介組織帶動型占34.0%,專業市場帶動型占9.7%,其他類型占11.9%。經九部委認定的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72家(目前為582家),省級1 839家(目前為2 000家),帶動農戶7 265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30.5%,戶均增收1 000元。有效地解決了生產、流通、加工與科研脫節的問題,是中國目前農村體制下產業化的有效途徑之一,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存在問題:一是公司與農戶沒有建立平等對話機制,在產品的價格制定上往往是公司說了算,農戶沒有話語權;二是現行的定價機制往往對雙方缺乏約束力,容易隨市場變化而出現單方違約現象;三是容易出現公司借助當地政府對產地形成壟斷,別的公司無法進入,而農民的產品也難以賣給別的公司。
2.技術協會或農業合作組織服務模式。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協商的原則建立的一種新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其成員由技術推廣機構、生產基地農戶、經營和加工大戶等組成。以自身特有的民辦性、合作性和專業性,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解決了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統不起來、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包攬不了、農民單家獨戶解決不了的事,推動了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
運行情況:目前,全國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40萬個,從產業分布看,從事種植業的合作組織占49%,畜牧水產養殖業占27.7%,農機及其他專業合作組織占23.3%[6]。有近10萬個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近100萬個農民技術員。
存在問題:由于組織過于松散,農民管理能力有限,其巨大潛力沒有發揮出來,還有待于政府進一步扶持和科研院校科技教育的支撐,使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朝著良性化發展。
(四)第三方主導型
科研院所與縣推廣中心聯合推廣——黑龍江農科院院縣共建模式、河北農業大學“太行山道路”模式。
1.黑龍江農科院院縣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模式。2003年,黑龍江省農科院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推廣部門和墾區的作用,廣泛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做出科技幫扶十個農業弱縣的重大部署,重點實施了技術培訓、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和農業科技信息四大工程。
運行情況:經過五年的探索與實踐,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進步有效破解三農問題、加速新農村建設的新路子。目前,科技人員入駐大院已達2萬多人次,提供農業科技和致富信息4萬多條,發放各種技術資料70多萬份,培訓農民和農技人員58萬人次,加速了成果轉化,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激活了縣級農技推廣體系,為農技推廣人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促進了縣級農技推廣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存在問題:需要地方政府一定的資金支持和科研院所的強大技術支撐以開展試點工作。
2.“太行山道路”模式。河北農業大學堅持走出校門、走向農村、走近農民,開創出了一條實現教學、科研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辦學道路,1986年被原國家科委命名為“太行山道路”。
運行情況:二十多年來,在全省不同生態類型區建立掛牌的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基地42個,通過多種途徑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80多項,先后培育形成產值超億元的支柱產業10個,成果轉化率達47%。促進了教學、科研、生產的結合,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效率,為河北農業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存在問題:需要具備強大的科技支撐和國家、省、市各級推廣項目等資金支持。
三、結語
1.推廣機構主導型作為中國農業技術推廣的主體,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橋梁。以政府機構為主導的各級農業技術推廣站,將通過不斷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逐步健全和完善,朝著以公益性推廣為主,促進多元化服務的方向健康發展。
2.科技項目帶動型最受農民歡迎,是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未來發展的重點推廣模式。依托科技項目的帶動,科技示范園模式、專家大院模式、科技特派員模式、科技入戶模式等均得以順利實施,并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科技入戶模式,受到農民朋友的普遍歡迎,應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推廣模式之一。
3.市場引導型作為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補充,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輔助推廣模式。中國絕大部分農業科技企業規模小,資金、技術力量薄弱,難以承擔農村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的重任。
[1]柏振忠,王紅玲.新階段中國基層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分析[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580-582.
[2]呂洪霞,丁文鋒.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的目標模式和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05,(6):47-52.
[3]蔣和平.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的現狀與趨勢[J].深圳特區科技創業,2005,(10):53.
[4]張俊杰.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科技推廣模式的探索[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4.
[5]科技部.2006年度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年報[EB/OL]http://www.most.gov.cn/ncs/ncsndbg/.
[6]新時期農民的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千家萬戶小生產”對接“千變萬化大市場”[EB/OL]http://www.agri.gov.cn/index.htm,2008-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