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決戰,看誰是后農業產業化英雄
世紀福來
什么是后農業產業化時代?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農業產業化初起,到2004年國家第三批認定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的十多年,這是前農業產業化時期。
農業產業化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這是探索的15年,這是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劃、扶持和初步發展的15年,也是整合資源、理順關系、聚焦力量、上項目上規模、快速發展的15年。一大批各級農業產業化企業涌現,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這個階段政府、企業比較多的是以生產為導向,從關注到投入,重視產業化的前端,比如種養規劃、爭取資金、上規模、引進設備、技術。
這些工作是必要的,但是與此極不適應的是,不少企業沒有能力把增產、增值產品通過市場化手段,變成真金白銀,沒有在市場上兌現!
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有的有產品沒出路,或者只能以原料的形態低價出售;有的不知什么產品才是市場需要的;還有的重硬件投入,輕思想方法,結果設備到位了,市場也飽和了;更有無數的特色農副產品群龍無首,處在無品牌狀態,高質低價。出現“優質不優價,增產不增收” 的尷尬現象。從“700噸無公害大米賣不掉,到地方官員下市場搞促銷”的新聞中可以管窺一斑!
這是半拉子的農業產業化!
其根本問題是,龍頭企業的市場意識落后,營銷能力不足,其產品沒有實現市場化、增值化和品牌化,還沒有邁進市場的大門!
真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該活躍在市場上,而非文件里和名單上。
國家批準的各級農業產業化項目和企業數萬家,但真正實現三化(市場化、品牌化、資本化)運作的,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良性發展的并不多,相當一部分企業還在吃財政飯、政策飯,有的已經生存艱難,甚至難以為繼。這是一種巨大的悲哀!
走不進市場的農業產業化算什么真正的農業產業化!
農業產業化的根本目的是,讓初級產品變成精細產品、高價值產品、品牌產品,走進市場,賣出好價錢,徹底改變農村經濟的增長方式,快速帶動農村經濟發展。
為此,我們提出:全面推動農業產業化工作進入后農業產業化時代!
農業產業化為市場而來!為增值而生!后農業產業化就是全力實現農業產業化終極目――走進市場的階段!
后農業產業化時代要求,從國家到企業,都要把工作重點從農業產業化過程的前端(即在土地、在飼養場的生產)向農業產業化的后端(即在工廠的增值和市場營銷)轉移,讓農產品從農場進入工廠,從工廠進入市場,徹底實現農產品的增值化、市場化和品牌化,進而進行資本運作,使企業步入廣闊的自由發展空間。
這是農業產業化工作戰略重點的轉移!這是真正完全徹底實現農業產業化目標的戰略舉措!
前農業產業化時期的功夫是向內,只要自己做好就行,后農業產業化時期的特點是向外,你的產品必須要讓市場接受、要見實效!這對許多人許多企業來說是個全新的陌生的工作,是政府的規劃、扶持無法代替的,是工作的難點,是最后也是最堅固的堡壘,這對農業產業化工作尤其是對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來說是一場硬仗!
農業產業化工作能否見到實效,就看后農業產業化的工作如何做!
后農業產業化,主角是龍頭企業,重點是產品增值、營銷升級和品牌增值。
后農業產業化是真真正正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整個農業產業鏈上,更注重產品后端的市場化經營。運用先進的營銷理念、成熟的商業運作模式和推廣手段,把農產品變成市場上的名牌產品,擁有市場競爭力,獲得溢價價值。甚至可以說,一個產品成就一個產業,一個產品創一個品牌,從而實現產品增值、農民增收、企業獲利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良性發展局面。
后農業產業化比拼的是價值創造,是在市場中的獲利能力!這是一場真正徹底實現農業產業化根本目的的終極之戰!決勝之戰!對農業產業化企業來說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農業產業化成功與否,在市場上見分曉的時候到了!
機遇與挑戰同在。未來5年,是涉農企業的決戰期,是快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好階段!
對機會的敏銳捕捉和果敢把握,是涉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典型體現之一,也是涉農企業家成功的必修課。是被動地等待還是主動地迎接,結果大不一樣。
已經有一批企業提前出發了,他們搶占資源,搶占先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在面粉領域,華龍依托華北優質麥場,通過方便面的成功成就了中國面業大王;
在畜牧業,蒙牛用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跑出了世界乳品巨頭;
在葡萄領域,新天國際的15萬畝葡萄園成為亞洲之最;
在雞蛋品類里出現了無公害“德青源”品牌,短短幾年,企業就從50萬發展到5個億;
在馬鈴薯領域,嵩天集團通過做大做強淀粉深加工成功在新加坡上市,成為中國馬鈴薯淀粉市場之王;
在肉制品領域,先有“雙匯”高舉冷鮮肉大旗,后有“千禧鶴”緊緊跟隨;
在地方特產深加工上,繼承德“露露”、大塞核桃露之后,寧夏紅異軍突起;
在水果領域,馬來西亞投資的欽州高豐農業通過規?;同F代化種植,成為亞洲最大的火龍果產業基地,正大力推進市場化和品牌化;
在支農的中間型產品上,有享譽全國的新希望集團;
就連原來不被人關注的“小”品類山楂,其領軍企業承德怡達集團也開始發力,采用央視大傳播樹品牌;
更有一大批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著名企業,他們從工廠、從市場做起,反哺農業,例如“伊利”和“蒙?!?、“華龍”、“三全”和“思念”、“得利斯”和“雨潤”、“吳裕泰”、等等……
速度決定命運!洞察先機,快速行動!有速度,才有可能!
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有的有產品沒出路,或者只能以原料的形態低價出售;有的不知道如何才能增值,不知什么產品才是市場需要的;還有的重硬件投入,輕思想方法,結果設備到位了,市場也飽和了;更有無數的水果品種,無數的特色食品,無數的地方特產群龍無首,處在無品牌狀態,高質低價。
在別人醒來之前出發!
后農業產業化時代,誰率先打響品牌戰、市場戰、資本戰,誰就會引領行業走向,誰就會贏得未來!
企業的成功,是我們最大的快樂!我們期待著來自市場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