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產業化與組織創新的理論研究
佚名
作者:周鎔基 白廣效 皮修平
摘要:農業產業價值被低估和農業市場化組織效益低下是制約我國農業發展和“三農”矛盾不斷被激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國農業產業化實現問題、農業產業價值實現問題、市場主體積極性問題是實現我國農業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核心。如何在農業產業化框架內解決農業產業價值的實現問題和農業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而多層次的要素整合機制和組織創新與分工是該框架內研究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要素整合;組織創新;組織分工 Abstract:The underestimat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low efficiency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agricultural market are both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harpen the “three rural” problems. The realization of dome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value,and activeness of market participation constitute the core issues in developing China's modern agriculture. The paper seeks the solutions to these issues by finding out the integrated elements at multi-levels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labor pis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integrated elements;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labor pision “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影響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新的產業和部門的出現,傳統的“農業是生計產業”的粗淺認識被推翻,農業的產業價值正在被重新界定,近年來農業在承載技術、文化、經濟、生態、能源及社會價值中的巨大作用正在被人們發現和肯定。在朱樂堯和周淑景所著的《回歸農業》中他們認為“現有經濟學或者確切地說是現有的主流經濟學,對農業及其作用或價值的基本判斷是,農業是一個生產人類賴以生存、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生活品的部門。……實際上,農業的價值或作用是多元的,除了生產和提供食品等人類基本用品之外,還有遠比這更多、更大、更加廣泛的作用和價值。” 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的經驗和現有的經濟學所提供的理論指導已經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現實。如何在信息化,工業化條件下實現我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是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所以農業發展的反思應該成為經濟學術界的重要內容。 一、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及規模化的價值體系 (一)農業市場化到農業產業化選擇 在研究農業市場化到農業產業化選擇問題之前,必須先弄清楚農業市場化與農業產業化的概念。 1.農業市場化與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1)農業市場化的內涵。“農業市場化就是在市場經濟體系框架下,主要運用市場機制發展農業。具體來說:一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調整農業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按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二是農業經營各環節及過程主要按市場機制組織活動。” (2)農業產業化的內涵。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科學的概念,但專家都有一個統一基本的認識。“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內涵還沒有統一的界定,大多數專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農業產業化包含六個要素;一是生產的產品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二是主要依托當地自然資源、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發展和生成農業產業;三是生產過程實行專業化分工;四是產業經營和發展要有一定規模;五是在生產環節采取農、工、商、產、供、銷密切結合的方式;六是在經營管理上盡可能地采取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方式” 。 1995年12月11日的人民日報社論《論農業產業化》文對農業產業化的定義是迄今所見到的較為完整、全面、科學的定義。它對農業產業化的定義是:“農業產業化是以國內國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當地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把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條農的經營體制。” 筆者認為雖然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已經被給出,其內涵也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但是隨著農業產業化實踐的不斷深入,農業產業價值的進一步被發掘,農業產業化的這種理論上的總結也會發生變化,但基本構成要素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的。 2.農業市場化到農業產業化選擇的必然性 “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就是農業生產、銷售、加工環節走向高度分工的過程,也是農業走向市場化的過程。”對我國來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其理論基礎和實踐的客觀性。 從理論角度而言,農業產業化有以下好處:(1)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轉變的結合點和突破口;(2)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3)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的根本出路;(4)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實現農業產業多元化價值的主要途徑。 從實踐角度而言,農業產業化是我國經濟實踐中探索和創造出來的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它是得到實踐檢驗和證實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農業經營方式。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始于1985年,發源于山東濰坊,以諸城肉雞和壽光蔬菜而著稱。自1993年提出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后,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經驗總結和宣傳報道越來越多,并在全國推廣開來,逐漸掀起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熱潮。到1996年農業產業化經營被寫進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以此為標志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在全國掀起了高潮。2002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 (二)我國的農業產業化與農業規模化 隨著近年來“三農”問題的日益突出,關于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問題的矛盾與焦點也日益增多,規模化已經成為討論我國農業問題中的核心問題。在國內關于農業規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在不改變我國現存農戶超小規模經營的前提下來克服與大市場的矛盾;二是主張對我國家庭經營進行改造,提出農業企業化方向,試圖從根本上解決小規模及由此所帶來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其研究的共同點就是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問題,并一致認為農戶經營不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作者認為這里所講的規模并非實際經營單位的實體規模大小而是經營單位所掌握的要素和對要素的整合規模,所以怎樣合理分配和整合我國的農業要素才是規模化問題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