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富硒高效大農業發展研究
佚名
作者:成炳康 石曉陽 石磊 周長武
摘要闡述安康富硒資源開發的策略、內容與前景,指出通過發揮地域優勢,突出發展富硒資源項目,走名牌發展戰略,加強領導,健全機構,走出一條發展富硒高效大農業的新路,可促進安康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富硒;大農業;發展;高效;陜西安康 硒元素于1817年由瑞曲科學家貝爾澤柳斯發現,很長一段時期硒被認為是對人體有毒的元素。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通過大樣本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動物試驗,未發現硒元素對動物有致突變作用,卻發現其對防治大鼠肝壞死與小雞滲出性毒質有明顯作用。1972年Roetruck和Hoekstra證明硒元素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成分。1975年Sckwayz等提出硒元素是機體的一種保護因子,遂被確定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硒對人體有多種生理功能,其對人類的生育、生長及抗衰老有重要的保健作用[1-2]。在農業上人們都知道天然富硒紫陽茶(溶于茶水中的硒只有含量的10%~20%),而能被食用的糧食、蔬菜、水果、牛、羊、豬、雞、鴨、蛋、香椿、林葉、板栗、核桃、干果以及水草等均富含硒,卻鮮為人知,一直未被加以利用。 1安康的硒源 安康是我國二大富硒區之一,改變安康農業貧困面貌,重視和開發市境內的富硒資源,發展外向型富硒高效農業,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農民容易經營的重要途徑。但世界缺硒的地區卻相當廣泛,南北半球各呈現1條大致緯向性的低硒分布帶,其范圍基本上為30°以上的中、高緯度之間,大約包括日本、朝鮮、獨聯體、東歐、英國、芬蘭、挪威、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加拿大等40多個國家的部分或大部分缺硒地區。低硒帶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3],在我國,過去認為自東北黑龍江經華北、華中到西南、云南的斜線,有1個廣闊的缺硒帶,大約有72%的縣市、2億多人口的地區處于缺硒或少硒狀況。據調查,我國東部沿海、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廣大范圍都有大面積的嚴重缺硒地區,缺硒省份達22個。據對畜禽缺硒病分布地區的調查,陜西省地方性缺硒地區有延安地區的志丹、延安、安塞、延長、甘泉、富縣、宜川、黃龍、洛川、黃陵、宜君等縣(市);咸陽地區有乾縣、彬縣、長武、淳化、永壽、旬邑;寶雞市有岐山、扶風、鳳翔、麟游、千陽、隴縣、寶雞等縣。條件性缺硒地區有渭河平原有西安市(草灘農場)、周至(樓觀臺)、眉縣(柳林灘)、三原(新莊)、武功(楊凌)、大荔(埝西);漢中盆地有漢中市(褒城)等縣[4]。 陜西3市(地區)對成土母巖的調查分析中,巴山山區含硒量高于秦嶺,而且由西向東逐漸升高。安康市位于大巴山東段,成土母巖硒含量為漢中的1.69倍,為商洛的2.63倍。特別是在大巴山東段早古生帶的某些復雜巖層,含硒量高達2.5~6.9 mg/L,是我國少見的富硒巖層。這些富硒巖層必然形成富硒土壤,從而導致某些植物的含硒量的增加。 安康市位于秦嶺、馬山之間,紫陽、嵐皋、平利、鎮坪等縣及漢濱區(部分)均位于大巴山東段南麓,地質構造與土壤、水質檢測結果表明其含硒量明顯較高,是一個富硒環境。近年來,安康各地做過不少樣品的檢測工作。土壤樣品測定硒含量為2.06~26.35 mg/kg,井水8.50 μg/kg,稻田水8.48 μg/kg,河水9.07 μg/kg,糧食作物中大米硒含量為2.75 mg/kg、玉米0.24 mg/kg、大豆0.80 mg/kg、馬鈴薯2.60 mg/kg、小麥1.15 mg/kg。其他如茶葉1.40 mg/kg(嵐皋縣62份樣品平均)、老茶葉2.50 mg/kg、魔芋8.45~8.58 mg/kg、天星米草16.52 mg/kg、薺菜(野生)20.81 mg/kg、香椿0.05 mg/kg、雜草(毛壩擂鼓臺泉水旁長)2.98 mg/kg、菜籽餅1.74 mg/kg、綠豆6.82 mg/kg。充分利用安康的天然富硒資源,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安康富硒資源開發策略 2.1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安康富硒高效大農業 利用富硒資源可以開發富硒產品、開采硒礦、提煉制藥、開發硒肥和硒化合物產品、加工提煉硒與食鹽相結合生產硒碘鹽、發展工業等,但都要有一定的設備和較高的技術,對安康市來說難度較大。因此,安康富硒產品的開發,應涉及食品、飲料、飼料、肥料、藥品等,走一條簡單開發的道路,即發展安康富硒高效大農業。完整的富硒高效大農業的要領是指富硒地區的大農業中(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通過采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檢測含硒量及環境監測等)、規范技術(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采用優質良種、優質有機肥、生物農藥以及強化栽培技術等),依靠農民群眾正常的生產活動,使之對土壤中硒的吸收與積累以及通過飼喂獲得天然富硒的無污染的動植物產品(富硒綠色產品),通過精加工、精包裝等進入市場經濟,以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商品價值的一種農業利用方式。經過多年研究,在大農業上的富硒開發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即在富硒地帶的土地上種植作物,作物生長過程中,吸收水分的同時充分利用吸收硒結成果實。將果實深加工、精包裝,運輸到缺硒地區,進而解決硒不足的問題,提高農產品的價格效益。 中國預防醫科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制定了每人每日硒的適宜攝入量為50~250 μg,成人膳食硒的每日最大安全量為400 μg的標準,已被國際所公認。人們從日常生活中通過正常飲食攝入硒遠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缺硒地區更是如此。生產、食用天然富硒食品,是解決人體缺硒的一個重要途徑。農業上生產的天然富硒食品是純天然、高營養、全方位的保健食品,對人體無任何毒副作用。飲用富硒保健茶,食用富硒蛋、富硒農、畜產品,可以吸收和利用足夠量的硒,達到不補自正的神奇功效,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天然補硒途徑。對于缺硒地區,為增強人體健康,迫切需要從富硒地區增加硒源食品等增加硒輸入。我國富硒農產品市場的開發前景極為廣闊,并具有較強的出口創匯優勢。開發富硒農產品將成為我國發揮優質高效農業的新途徑。因此,發展富硒高效農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基礎。 在發展富硒農業生產上,植物對硒吸收與積累的數量是各不相同的,調查發現:十字花科>豆科>谷類(禾本科);喬木>灌木>草本;針葉>闊葉>草木;裸子植物>蕨類植物>雙子葉植物>單子植物。動物、植物中硒含量并非都是有效性硒,一般植物性產品中的硒生物利用率大于動物性產品。苜蓿、茶葉中的硒利用率程度最高,其次是小麥、玉米和黃豆,而蘑菇中的硒生物有效性較低,為7%~14%。在發展富硒農業的主攻項目時,需要進一步研究。 2.2富硒農業主攻項目戰略選擇 在選擇富硒農業主攻項目時,從戰略上應考慮以下幾點:①滿足市場需要;②當地有豐富的資源優勢;③投資較少;④技術要求較低;⑤生產周期短,見效快;⑥便于當地組織粗加工或精加工;⑦體積較小或便于運輸。在開發過程中,根據開發地域的生產實際,應突出大農業項目中的食品工業。先易后難,先近后遠(交通沿線),先淺后深(先從土壤地表層開始后深層)。開發需要有關部門聯合,共同開發一組產品,以開發生產富硒大米為例[5-9],大米是市場上重要的作物產品,尤其是富硒大米,可食藥兼用,受到人們的歡迎,只要在當地富硒田地上就可以生產,不需投入較多資金,農民比較熟練地掌握栽培技術,生產周期短,只需4~5個月就可完成1次收成。當地也可將產品進行加工、粗細包裝,通過糧食部門即可外運。1995年選擇安康市漢濱區洪山鎮稻區進行科學布點,土壤取樣和樣點上稻谷含硒量檢測,結果表明,該區域確屬富硒帶,土壤含硒量為4.508~8.787 mg/kg。栽培水稻后,稻谷產品含硒量為0.471~1.032 mg/kg。根據課題開發實施計劃方案,課題開始實施要有一個“高起點”,不僅要開發出“天然富硒米”,而且要求“優質和較高的產量水平”。只有這樣,才有較高的商品價值與市場競爭力。
(4)畜禽蛋產品。硒元素與蛋白質有很好的結合力,蛋白質的量與硒含量一般呈正相關,雞蛋平均含硒量為0.155~3.580 mg/kg。紫陽蒿坪天水雞場含硒量檢測發現,雞血含硒量為0.390 mg/kg、雞心為0.395~0.424 mg/kg、雞腦為0.303~0.307 mg/kg、雞肝為0.641~0.811 mg/kg、雞肉為0.264~0.280 mg/kg。在富硒環境中,雜草(混合草))含硒量高達36.21 mg/kg。因此,在夏季對富硒區荒山雜草廣為收割,經過自然陽光曬干、粉碎成粉末,可作為飼料的硒添加劑。在漢濱區恒口鎮,經過對試驗所產雞蛋進行檢測,其有機硒含量在0.338~0.578 mg/kg,屬富硒標準。經隨機抽樣、多次重復檢測,其他有害物質如砷、鉛、汞等均未超標,符合國家食品衛生要求。現在市場上銷售的大部分高硒蛋,是通過在雞飼料中添加亞硒酸鈉無機鹽實現的。無機鹽能刺激消化道,易引起消化機能紊亂,且吸收不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通過添加無機硒改善食物鏈中硒水平含量不具有可行性,開發天然有機硒產品是補硒的最佳途徑。在安康富硒區發展養殖業、生產富硒肉蛋產品等有著廣闊的前景。 (5)富硒藥材。安康中藥材收購有300多種,其中杜仲居全國之首,五倍子、黃連居全省第一,八仙獅頭黨參聞名國內外。其他如當歸、厚樸、麝香等產品的市場也很可觀。在安康研究開發富硒藥材值得重視[11]。 目前,安康硒的資源開發與利用已出現良好形勢,富硒茶、富硒大米、富硒山野菜及富硒礦泉水等已開始轉化為商品進入市場,進一步開發其他富硒動植物產品具有極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