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蝴蝶效應”談網絡輿論熱點生成路徑
師靜 王秋菊
近年來,網絡新聞信息在不同應用類型的網絡媒體形態以及傳統媒體、網民之間立體交叉互動而形成的信息系統中運動,并在不斷的議程設置、篩選、過濾、傳播中形成了一個個輿論熱點。本文從蝴蝶效應與混沌理論入手進行研究,主要分析網絡輿論熱點不同于以往傳統媒體時代的循環式生成路徑與特點。
網絡媒體混沌系統中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的提出——初始條件敏感性。“蝴蝶效應”是混沌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它是指對初始條件敏感性的一種依賴現象。其大意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于兩周后在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蝴蝶效應”具有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巨大的差別。
“蝴蝶效應”不僅存在于氣象系統中,在其他復雜系統中也同樣存在,因為其內部也是諸多因素交相制約錯綜復雜的。“蝴蝶效應”的前提是存在于復雜系統中,在總體趨勢不變的情況下,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動將導致未來前景的巨大差異。所謂復雜系統,是指非線性系統且在臨界性條件下呈現混沌現象或混沌性行為的系統。非線性系統的動力學方程中含有非線性項,它是非線性系統內部多因素交叉耦合作用機制的數學描述。正是由于這種“諸多因素的交叉耦合作用機制”,才導致復雜系統的初值敏感性即蝴蝶效應,才導致復雜系統呈現混沌性行為。①
混沌理論——發現無序中的有序。混沌理論是當代系統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系統從有序突變為無序的演化理論。科學家給混沌下的定義是:混沌是指發生在確定性系統中的貌似隨機的不規則運動,一個確定性理論描述的系統,其行為卻表現為不確定性——不可重復、不可預測,這就是混沌現象。進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線性動力系統的固有特性,是非線性系統普遍存在的現象。在現實生活和實際工程技術問題中,混沌是無處不在的。
研究混沌,其實就是發現無序中的有序。“蝴蝶效應”是混沌理論的核心概念,在社會學界被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不加以及時的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卷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只要正確引導,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有學者根據網絡媒體的特征研究指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是一個混沌系統,其傳播是從有序到無序,再到新的有序的循環過程,其結局具有不可預測性。②
網絡輿論熱點形成路徑呈現“蝴蝶效應”。網絡輿論熱點在傳播系統中呈現了典型的“蝴蝶效應”,其初始條件很可能就是一個帖子或網站上的一條小消息,引起眾多有關因素的卷入,進而使矛盾不斷升級,事態爆炸性擴大或驟然倒向變更,導致事實信息的走向偏移和輿論評價的壓倒性傾向。如虐貓事件最初發自一則網絡視頻,事件本身是違背社會道德和人類情感的,然而基于此,憤怒的網民對當事人發起了人肉搜索,將虐貓女子及拍攝者的照片做成“通緝令”廣泛傳播,甚至有人“懸賞追兇”,進而使虐貓事件的矛盾激化達到頂點,虐貓女子成了十惡不赦的輿論征討對象,無法保障自身的隱私權,道德譴責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異化為詛咒謾罵的語言暴力。
這里確實體現了一個熱點和信息互動的過程,再如“范跑跑”事件也是由范美忠本人的一篇博客文章啟動,經過很多人的傳播與質疑,輿論評價方向朝多角度發展。而這種輿論在互聯網上傳播會更低成本、更快速、傳播更廣,由于蝴蝶效應,任何一個微小的浪花都可以渲染成一個大事件。但是有些人的行為通過網絡的放大,可能已經超過了其本人應當承擔的責任,對當事人的懲罰有失合理,釀成軒然大波,并出現了網絡暴力的傾向。在網絡輿論熱點生成過程中,還有許多類似事件不勝枚舉,都是“蝴蝶效應”的最好注腳。
我們結合蝴蝶效應的概念與理論,主要研究在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中輿論熱點的生成路徑,力圖發現網絡媒體混沌系統的無序中的有序,探討蝴蝶翅膀如何扇動起了一場場的暴風雨。
網絡輿論生態系統
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我們通過大量網絡輿論案例,系統分析了網絡輿論的運行過程和功能效應,詮釋了網絡輿論生態平衡與非平衡,探討了網絡輿論熱點話題的特點,以有效地推動網絡輿論生態圈的良性發展。
影響網絡輿論生成和傳播的各個子系統時刻在進行著復雜的信息和能量交換,它們共同構成了網絡社會的輿論生態圈。與現實社會輿論生態圈不同,在網絡社會中網絡公民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意見態度的表達者,如尼葛洛龐蒂所說“每一個擁有互聯網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由于網絡意見表達的快捷與低成本,使得輿論的形成及傳播非常迅速、復雜并且難以控制。只有掌握了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才能做到對網絡輿情有效監控、及時預警,并對網絡輿情盡快作出反應,從而正確引導輿論,推進民主社會的構建進程。但由于網絡公民的身份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導致其言論的隨意性及擴散性,匿名性使網絡輿論中容易出現理性成分與非理性成分交錯存在的復雜局面;虛擬性致使網絡環境缺乏有力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從而易出現偏激性表達、情緒性表達,非理性網絡言論和行為使網絡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并容易引發網絡輿論生態危機。網民身份的虛擬性、匿名性及網絡傳播環境的復雜性又使輿論形成和傳播過程難以監控,因此探尋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具有現實意義和緊迫性。
網絡輿論生態系統的運行過程有多個節點: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網民,值得注意的是網絡媒體并不是一個節點,而是由門戶網站、媒體網站、搜索引擎、論壇、博客、微博、SNS等多種應用形態構成的日漸成熟的互聯網系統。信息在更加復雜的系統中流動,多個節點頻繁互動,生成意見流,信息流與意見流匯聚,在各節點之間循環傳播。網絡加速蝴蝶效應,任何一點小小的浪花都有可能借助媒體演變成軒然大波,形成輿論熱點,構成循環式生成路徑。在輿論熱點形成過程中,有很多媒體與網民介入,不同的媒體與網民在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網絡輿論熱點生成路徑
根據新聞信息啟動的節點位置,網絡輿論熱點生成路徑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新聞信息率先在傳統媒體發布成為輿論的起點;二是新聞信息率先在網絡媒體的論壇、博客、播客、微博中發布等成為輿論的起點。
新聞事實率先在傳統媒體發布成為輿論的起點。一些新聞事實首先在有影響力的市場化媒體上進行報道,如《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南方周末》等,然后進入傳統媒體網站。如果門戶網站的編輯發現了這則新聞,并將該新聞轉載到網站的某個頁面或首頁上,如新浪、搜狐、網易等。這些網站一般擁有較高的Aleax排名、PV值、頁面到達率、反向鏈接數,該新聞也因此得到較高的關注度。
如躲貓貓事件的網絡輿論生成路徑如下:
第一輪:當地紙媒報道——網絡門戶轉載——網絡論壇、博客討論;
第二輪:其他地區紙媒報道——網絡意見領袖評論——地方媒體、中央級媒體跟進評論——網站轉發評論,網民討論,形成輿論潮。
2009年2月13日云南當地媒體《云南信息時報》首先報道:李蕎明在看守所受傷死亡,死因是由于其在放風時間,與同監室的獄友在看守所天井中玩“躲貓貓”游戲時,由于眼部被蒙而不慎撞到墻壁上。隨后被網易新聞、鳳凰網等網站轉載,荒誕的“李蕎明躲貓貓致死”成為網絡論壇及博客空間熱議話題;2月14日《重慶晚報》、《現代快報》等其他地區紙媒轉載該報道,此后陸續有新浪、央視網等眾多網站轉載。2月17日,網絡意見領袖“十年砍柴”在《華商報》發表評論“在看守所玩躲貓貓而死的結論太荒唐”。2月18日《中國青年報》刊發兩篇評論“井噴緣于公眾知情權受阻,檢方調查男子看守所身亡”、“真相不會躲貓貓”。此事件關乎警察執法是否公正,死因蹊蹺,警方給出的“躲貓貓解釋”話語荒誕,網絡博客空間和論壇關于此事的討論激增。至此網絡輿論熱點已經形成,并促動當地政府出面給予解釋,并推動事件的解決。
2月19日,云南省委宣傳部在云南網公告“征集網民參與調查躲貓貓事件真相”。2月20日,包括“邊民”等8名網民和社會代表參與組成調查組,負責人是云南知名網民“風之末端”。此事件幕后主導處理的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系新華社原記者,他就此事件組織網民調查團,接受湖南紅網的采訪,表明態度:“事實的真相永遠是事實的真相,我們不要害怕去把事實公布。讓網民代表去現場,去復原當時的情景,通過網民自己參與來得出結論。”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政府部門對于網絡輿論的重視與日漸開放和開明的心態。
一些用戶瀏覽該事件相關報道后,在自己的BLOG上發表意見,有的用戶將對該事件的評論發布到有影響力的社區或論壇上,如天涯、凱迪、貓撲等,并引發大量的跟帖及廣泛的討論,對該事件的情緒、意見、態度匯集,繼而引起門戶網站編輯的注意,策劃并制作相關專題,立體、動態地報道事件的發展,集納傳統媒體、博客、論壇中有代表性的評論、觀點,并制作相關背景鏈接。在網絡輿論萌芽、傳播、壯大、消失過程中,搜索引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信息率先發布在網絡媒體的論壇、博客、播客等成為輿論的起點。網絡用戶將新聞事實率先在網絡媒體的論壇、博客、播客爆料,被門戶網站或其他有影響力的網站編輯發現后,轉載到網站的某個頁面或首頁上,如新浪、搜狐、網易、人民、天涯等,這些網站一般擁有較高的Aleax排名、PV值、頁面到達率、反向鏈接數,該信息也因此得到較高的關注度。
如韓峰局長日記事件便是首先從互聯網上被曝光后引起重視并被查處的,2010年2月27日15時14分,化名為“含仙子”的網友,在天涯論壇發帖,公布韓峰部分個人日記。日記顯示:韓峰在任廣西來賓煙草專賣局局長時,曾與多個女下屬、同事有不正當男女關系,同時還有貪污受賄的事實。截至當晚8時,該帖已在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天涯網等國內知名網站瘋狂轉發,并引來無數網友的熱議,單在天涯論壇點擊率已逼近兩萬次。
當某個事件成為網絡輿論熱點后,一方面有影響力的市場化傳統媒體一般都不會缺位,傳統媒體的及時跟進使得輿論波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網絡輿論熱點為傳統媒體提供了新聞源,大量的評論與相關報道被放置在傳統媒體的網站上。這些信息被門戶網站或其他有影響力的網站轉載到網站的某個頁面或首頁上,如新浪、搜狐、網易、人民、天涯等,該事件的用戶關注度和媒體關注度進一步提高。傳統媒體對熱點話題一般不會缺位,他們通過撰寫評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態度、意見。一些網絡用戶則通過新聞跟帖或在自己的BLOG上發表意見和態度,或參與天涯、凱迪、貓撲、SNS中關于該問題的討論,對該事件的情緒、意見、態度逐步匯集。網站策劃并制作相關專題,立體、動態地報道事件的發展,集納BLOG、傳統媒體、微博、論壇中有代表性的評論、觀點,并制作相關背景鏈接。
搜索引擎具有對特定內容的網頁進行排序的功能。調查顯示:信息是否被點擊與網頁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有關,搜索引擎常被作為網站推廣和網絡品牌營銷的主要手段,但搜索引擎的作用并不限于此,搜索引擎在網絡輿論的形成、監視、測量、引導、調控中起重要作用,對搜索引擎的網絡輿論中的價值進行探討。網絡輿論中的關鍵詞在搜索引擎可見度對網絡輿論生成、發展、壯大、消失有直接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在實踐中給予充分關注。
注 釋:
①李若冰:《善變的蝴蝶——混沌理論視野下的網絡輿論監督分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②匡文波:《論新媒體傳播中的蝴蝶效應及其對策》,《國際新聞界》,2009(8)。
參考文獻:
1.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
2.趙士林:《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3.杜俊飛:《中國網絡傳播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