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下企業文化矩陣模型分析
羅濤 肖淑蘭
內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紹了生態文化的涵義,討論了循環經濟下企業文化的內涵;接著介紹企業文化相關矩陣模型;文章最后通過分析循環經濟和生態文化,從生態性和發展性兩個維度建立了循環經濟下的企業文化矩陣模型,包括四種文化類型:問題型文化、奉獻型文化、涸澤型文化、生態型文化,并指出企業文化的生態發展方向。
關鍵詞:企業文化 循環經濟 生態文化 矩陣模型
生態文化的涵義
生態文化是人們根據對生態關系的需要和可能,通過最優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等問題所反映出的思想、觀念和意識的總和,是一種新型的現代管理理論。企業生態文化,就是要求企業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將生態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使之成為自己經營的指導思想,貫穿到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其目的是實現人、企業、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既是對企業文化的時代補充,也是企業文化對生態文化的積極回應。
企業生態文化要求企業清醒地認識到自身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到自己在環境問題上應負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創建適宜員工工作的良好生態環境;堅決摒棄高污染、高排放的生產方式,采用生態技術和生態工藝,實施清潔生產,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發展循環經濟;制度安排上,根據社會環保的要求,自覺設立自身的生態環境政策和目標,及時公開環境信息企業,關注社會生態效益,積極支持社會環保活動;精神層次上,就是要使環境倫理、生態意識成為企業精神的重要方面,引導企業生產經營價值導向。
生態文化的實質就是要為企業創造出濃郁的生態氛圍,使生態理念以潛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企業員工的心靈,轉化為員工的自覺行動,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更有利于企業發展生態經濟,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生態文化是指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保護生態環境、追求生態平衡的一切活動的成果,也包括人們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念體系,包括人類為了解決所面臨的種種生態問題、環境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保持生態平衡,與自然和諧相處,求得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所采取的種種手段以及保證這些手段順利實施的戰略、制度等,它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觀念,引導人們真正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護自然,尊重和享受自然,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循環經濟與生態文化
循環經濟模式的出現適應了廣大企業進行文化創新的需要。循環經濟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緩解經濟增長給環境帶來的巨大壓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
循環經濟要求企業文化與生態文化有機結合。企業文化主要研究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的是人與人的和諧發展;生態文化是研究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和,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人與人的和諧發展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樣重要。因此,企業要把生態文化融入企業文化,這不僅可擴大企業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
企業文化模式的矩陣模型研究綜述
李家元經過分析,依據企業現階段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即企業實力)和企業的預期能力(即前瞻力)兩個變量來建立二維矩陣,如圖1所示。
Cameron和Quinn將這兩對維度放在一起形成四個象限,根據每個象限的突出特征,分為了四種類型的組織文化,分別命名為;宗族型、活力型、層級型、市場型。Cameron和Quinn等在測量組織文化時采用的核心概念是反映企業競爭價值的兩對指標,如圖2所示,其對組織文化的測量也是針對這兩對指標進行的。
Denison認為,組織文化是一套價值觀、信念及行為模式,并構成組織的核心體。他們構建了一個能夠描述有效組織的文化特質(trait)模型。該模型認為有四種文化特質:適應性(adaptability)、使命(mission)、一致性(consistency)和投入(involvement),與組織有效性顯著相關,其中每種文化特質對應著三個子維度,參見圖3。
循環經濟下的企業文化矩陣模型
結合生態文化的內涵,得出企業生態文化的模式。企業生態文化,就是要求企業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將生態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使之成為自己經營的指導思想,貫穿到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其目的是實現人、企業、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根據發展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性(社會可持續發展)建立二維坐標,將企業生態管理文化分為四種類型:問題型文化、奉獻型文化、涸澤型文化、生態型文化,如圖4所示。
圖4橫坐標表示發展性(企業持續成長),用縱坐標表示生態性(社會可持續發展),就可以將上述四種類型的企業管理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發展方向描繪在矩陣圖。
問題型文化:這種文化模式的企業,沒有企業持續成長的意愿也沒有對社會可持續發展關心,隨時可能被市場或者政府淘汰。因為這種企業既沒有企業的發展,也不能較大地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涸澤型文化:這種文化模式下的企業,關注自身有較大發展和持續成長,不注重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具體表現為只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種企業的管理文化如果不改變,最終將因為嚴重違反環保法規和國家有關政策,而被淘汰。
奉獻型文化:這種文化模式下的企業,重視對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較大貢獻,但是企業自身未能實現較快地持續成長。這種文化下的企業并非不追求經濟效益,而是沒有正確處理好企業、社會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若長期不調整,也會逐漸被市場淘汰出局。上述三種類型的企業可統稱為經濟性文化。
生態型文化:這種文化模式下的企業,將生態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使之成為自己經營的指導思想,貫穿到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其目的是實現人、企業、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樣既能實現企業自身的較快持續成長,又能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較大貢獻,從而表現出巨大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這是循環型工業企業應該建立和努力達到的文化模式。
結論
綜上所述,企業生態文化發展的路徑有:問題型文化—奉獻型文化—生態型文化,問題型文化—涸澤型文化—生態型文化,問題型文化—生態型文化,奉獻型文化—生態型文化,涸澤型文化—生態型文化。本文認為可以對企業文化進行生態評價,了解企業文化的類型,找到企業文化的發展方向,最終從經濟性文化向生態性文化發展。
1.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經營戰略,2007
2.張保偉,吳懷林.關于企業建設生態文化的思考[J].理論界,2006
3.徐杰.企業生態文化建設研究[J].中國林業企業,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