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代文化的闡釋焦慮
佚名
對西方20世紀歷時態的多種"主義",共時態地照單全收或動輒全盤排斥,都不可能獲得知識的增長和價值的體認。事實上,后主義在世紀末文化"場"的文化過濾和思想互動,必然發生一系列的文化折射和變形。當然,那種將諸種"主義"的術語到處亂用套用的作法,是一種非學術的態度,因為,其特點是墜入了"主義的陷阱",只注意到"主義"的術語、范疇和闡釋角度,而未能注意到中國的特殊情況和語境,沒有對這種闡釋的前提及其有效性和合法性加以質疑。
一 后現代性基本范式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90年代確實發生諸多新變化,其所受到西方現代性之后的(后現代性)的諸多滲透,使其既不再是傳統型的舊形象,也不是完全走向現代的理性主義形象,而是在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和人文話語的同時,也吸收其最新思潮。這意味著,中國已經不可能脫離全球性的思想學術語境,疏離當前全球化知識語境的諸多因素,去閉門關窗式地書寫"自我形象"和"自我身份",而只能將自己的形象融入全球性的現代化進程中。在參與當代世界性的文化思潮的、評介、借鑒、互動的同時,也在反省其正負面的雙重性。
西方學者對后現代研究頗有心得者,如德里達、福科、哈貝馬斯、杰姆遜、斯潘洛斯、紐曼、德勒茲等。 但對現代與后現代特征加以比較而有深度者,當數伊哈布·哈桑(I.Hassan)和利奧塔德(J.F.Lyotard)。哈桑對后現代的諸多方面進行了全面描述,列出了多達幾十條的基本特征。 同樣,利奧塔德認為存在兩套劃分后現代主義的標準:其一是歷時態標準,即后現代主義是不同于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一個時期,它由60年代發生,將隨歷史而不斷地向后延展。其二是共時態標準,即后現代是一種精神、一套價值模式。它表征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論,解"元話語",解"元敘事",睥睨權威,蔑視限制,沖破舊范式,不斷地創新。
上述看法對弄清后現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可能有些幫助,然而,僅僅零散地堆砌一些特點,仍然有捫象之憾而難以準確地把握后現代的思想狀態。因而有必要從后現代主義的思想出發點和基本范式角度,闡釋其構架。似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去看后現代主義思想范式,即:反本質主義、反權威主義、反理性主義、反本體論神學、反主體性、反形而上學。
反本質主義。主要是反中心主義,反對將事物都化約歸納而尋繹出現象背后的本質或表象背后的深度,將所有復雜現象都萬中取一地抽取本質。這種"理性的霸權",使人們在把握世界的同時,又以犧牲事物的豐富性為代價而獲得所謂的唯一性。這種本質主義具有獨斷論的、僵化性的對象性闡釋特性,置之于知識真理判斷和日常思維中,則有可能出現各種弊端。反本質主義、反中心主義,則意味著消解中心性和所謂二元對立中的本質維度,注重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復雜多變、此起彼消的現象。認為現象重于本質,邊緣重于中心,寬容精神重于獨斷態度,開放的民主氛圍重于壟斷式思想控制。因此,進入后現代話語就意味著要從本質主義的獨斷論中掙脫出來:對話雙方盡可能通過對話而溝通,文本意義都大多通過闡釋和再闡釋而不斷生成,不從先驗設定的框架出發,而從具體實際而豐富的現象本身出發,去理解萬事萬物。
反權威主義。即反等級制度和權威性話語。現代性為權威尤其是知識權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整個現代社會可以說是專家的知識權力和話語闡釋權力的世界。而后現代主義理論卻發現,所謂等級制度或所謂權威話語,均以獨斷論和中心論為基礎。如果對僵化的話語加以消解,打破思想的禁錮,那么,這種等級制度就將在后現代的寬容精神中,獲得一種相對的價值。換言之,在后現代的文化語境中,思想、知識、審美和傳媒,都不再是知識專家和知識精英的特權,真理也并不是知識分子所獨有的理念,而是人們走向自由過程中能夠獲得的資源。反權威主義和反等級制度可以使人將自己的思想觸覺和生命體驗,伸向所有陌生和渴求的領域,并在全新精神性層面上,獲得自己新的體驗。當然,如果完全消解權威話語和等級制度,必然使社會喪失秩序和正常運作。而每個人都隨心所欲,按主觀相對論的思想去把握社會,社會則將出現話語溝通和失效的沖突和矛盾。這無疑是后現代的難以消除的自身有限性。
反啟蒙主義。即反理性主義和知識精英唯我獨尊的啟蒙心態。有兩種啟蒙,一是人文精神的啟蒙,強調心靈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二是工具理性的啟蒙,將整個世界置之于理性的、按部就班的實用工具理性之中,人成為手段而非目的。后現代主義力求打破這種工具理性的啟蒙,強調以一種非理性、情感性的、人文的差異性去打破同一的整體性,通過把握變化中不變者,辨析流動中的恒定者的,去獲得信息社會中真正的智慧。然而,遺憾的是,后現代主義在對工具理性啟蒙加以清算時,又不斷地傷害人文理性,使人文精神啟蒙的合法性受到嚴重挑戰和損毀。
反本體論神學。反本體論神學即反絕對烏托邦。在后現代罷黜了理性至高無上的霸主地位之后,開始重新推衍自己的譜系學。認為各種對科學、道德、、宗教所提出的永恒性問題,已經無可挽回地終結了。如今人們僅僅關心一種"過程",相信通過自己的活生生的感受性,去對真理、審美、科學、宗教加以把握。后現代主義放棄了對烏托邦設想終極實在、上帝、靈魂、永恒等永無答案的問題的追究,而把這種通過彼岸的超越性的思維,還原到人的生命感、人的肉身存在和人的當下感的把握。后現代性強調的是,理解現世中人的存在境況的特殊問題和生命存在的基本規則,而不是把生命的意義變成是從此岸向往彼岸飛躍。后現代主義并不認為這個世界的意義只有一個,即所謂否定肉身而鼓勵靈魂,同時也拒絕將生命的意義歸于終一的答案。相反,后現代人相信在對世界和人類的無窮多的真實描述中,有一個描述能夠適合于自己來說明世界和人的真實本質。因此,反本體論神學實際上突出了現實人的當下性存在,強調了人的非理論推導的、現世的"行動哲學"或"行為藝術"。
反主體性。即反理念的或絕對理性的主體。后現代主義消解那種高視闊步的具有神圣性的絕對主體,而將主體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凡夫俗子,通過他去對這個屬人的世界作出自己低調陳述。后現代人放棄了對同一性和確定性的追求,不斷對文學、歷史、、科學、社會和文化進行世俗化的評價。這種非神圣主體的個體將那種集體性烏托邦,還原為個體性的自我存在,它只是寬容地看待事物、標準和爭端。因而對他而言,任何觀點只能是在歷史視點之內的有限性觀點。沒有超歷史的視點,任何標準都不可能具有先驗絕對性,任何結論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獲得,而需要人這一存在主體自身不斷地去發現。
反形而上學。后現代性堅定地反形而上學的二元對立論,不再將整個西方哲學運用了兩千年的形而上學手法,即用預先未經證明的設定作為自己論證的手段,它拒不承認任何東西可以是不證自明的,沒有第一原理,也沒有先驗的設定。它要拋棄所有那些形而上學的"大話"和"宏偉敘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對這個世界文化的理解。所以,后現代文化力求去打碎"合法性標準",破除幾千年來形而上學的迷思,從絕對理念、先驗設定、終極價值走向具體歷史、個體經驗和個人的獨特闡釋。
就此而言,追求非本質性、非中心性,反權威,張揚感性生命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反終極價值,強調價值的多樣性和真理的不斷闡釋性,成為后現代主義的"思想范式"。這樣,后現代主義就在思維論和價值論上,使自己獲得了與現代性完全不同的層面。